青海玉树新发现唐代摩崖题刻解读
作者:张延清 忠庆·更阳 多杰扎西
来源:《中国藏学》2025年第3期
时间:2025-09-18 10:13:47
点击数:
摘要:古秀泽玛摩崖石刻位于唐蕃古道今玉树巴塘乡勒巴沟沟口,造像由两组阴线刻图像组成,西侧为“赞普公主礼佛图”,东侧为“说法图”。2012年7—8月,由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联合对此处两铺吐蕃时期造像进行考古学调查,发表了调查简报。可惜当时由于植被遮盖,未能发现造刻题记,无法准确判定造刻年代,影响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近来在“说法图”东侧20米的崖壁上,新发现一方造刻题记,是益西央于马年完成此处两组造像后刻写的。经过实地调查和深入分析,作者认为此马年很可能为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藏历阳水马年。这方造刻题记是研究藏传佛教中国化和青藏高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资料,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玉树;吐蕃崖刻;益西央
古秀泽玛摩崖石刻位于唐蕃古道玉树巴塘乡勒巴沟沟口,造像由两组阴线刻图像组成,西侧为“赞普公主礼佛图”,东侧为“说法图”。2012年7—8月,由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组织专门团队,对此处两铺吐蕃时期造像进行考古学调查,并在《藏学学刊》2017年第16辑发表了《青海玉树勒巴沟古秀泽玛佛教摩崖造像调查简报》,推定此两铺融合汉藏艺术的佛教造像为公元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作品。近年来,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甲央尼玛在“说法图”东侧新发现一方造刻题记。此处题记因距离造像较远,加之被茂密的植被遮蔽,在2012年的考古学调查中未能被发现。由于题记所处崖壁风化脱落,字迹很难辨识。虽几经专家考察,至今仍未还原题刻全文。2024年7月,青海民族大学叶拉太教授带队赴玉树勒巴沟对此处题刻进行识读。作为玉树公主庙及勒巴沟石刻群考古学调查的发起方之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组织人力赴玉树做专门调查。在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忠庆·更阳和玉树市禅古寺佛学院堪布多杰扎西的密切配合下,对此题刻作了细致辨识,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此处题刻作一解读,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录文及翻译



作者简介:
张延清,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忠庆·更阳,青海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多杰扎西,青海玉树市禅古寺佛学院堪布。
关键词:玉树;吐蕃崖刻;益西央
古秀泽玛摩崖石刻位于唐蕃古道玉树巴塘乡勒巴沟沟口,造像由两组阴线刻图像组成,西侧为“赞普公主礼佛图”,东侧为“说法图”。2012年7—8月,由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组织专门团队,对此处两铺吐蕃时期造像进行考古学调查,并在《藏学学刊》2017年第16辑发表了《青海玉树勒巴沟古秀泽玛佛教摩崖造像调查简报》,推定此两铺融合汉藏艺术的佛教造像为公元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作品。近年来,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甲央尼玛在“说法图”东侧新发现一方造刻题记。此处题记因距离造像较远,加之被茂密的植被遮蔽,在2012年的考古学调查中未能被发现。由于题记所处崖壁风化脱落,字迹很难辨识。虽几经专家考察,至今仍未还原题刻全文。2024年7月,青海民族大学叶拉太教授带队赴玉树勒巴沟对此处题刻进行识读。作为玉树公主庙及勒巴沟石刻群考古学调查的发起方之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组织人力赴玉树做专门调查。在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忠庆·更阳和玉树市禅古寺佛学院堪布多杰扎西的密切配合下,对此题刻作了细致辨识,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此处题刻作一解读,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录文及翻译
古秀泽玛摩崖石刻造刻题记位于唐蕃古道今玉树巴塘乡勒巴沟沟口“说法图”东侧20米处,经纬度为N32°56′3″、E97°15′10″,海拔3528米。造刻题记宽86厘米、高113厘米,共8行,第8行距地面10厘米。录文及翻译如下:

从造刻题记可以看出,此处的“赞普公主礼佛图”和“说法图”由益西央率领的造刻团队于马年完成,造刻缘起是为赞普王臣和众生积累功德。下面将围绕益西央在唐蕃古道和敦煌的兴佛活动及此题记的造刻年代展开讨论。
二、益西央在唐蕃古道及丝路敦煌的题名
从1986年在拉萨召开的藏学研讨会上首次公布西藏昌都察雅仁达摩崖纪年造刻题记以来,对唐蕃古道沿线吐蕃时期摩崖石刻的调查和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大热点。相关研究成果无论从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还是题刻的解读,都揭示出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是研究藏传佛教中国化和青藏高原多民族在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资料。最早对唐蕃古道沿线玉树石刻群加以关注的当属司徒班钦·却吉迥乃(སི་ཏུ་པཎ་ཆེན་ཆོས་ཀྱི་འབྱུང་གནས,1700—1774)。司徒班钦·却吉迥乃是多康八邦寺活佛,于1720年前往拉萨途中,经过今玉树结古镇,公主庙石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司徒班钦自传》(藏文)中有如下记载:
朝拜了位于贝沟的由汉地公主所造大日如来及其眷属尊像,礼敬、诵读了刻写于崖壁的梵文《般若心经》及藏文《普贤行愿经》,举行了供施祈愿仪式,诵读贝沟大日如来题刻,经仔细研判,乃麦阿聪之世所造刻,由此可推定为后一位公主时期也。
司徒班钦的上述记载是目前所知关于唐蕃古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及题刻的最早记载。这批摩崖造像及题刻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西北、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及甘肃张掖扁都口等地区,从线路上连接起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近年来,随着相邻石刻的不断发现和研究拓展,国内外学者相继发表学术论文,对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高原丝绸之路上佛教艺术的传播及文化交流的历史作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为了便于比对和分析,下面从纪年、题名出发对这批摩崖题刻进行分类。
(一)唐蕃古道有造刻纪年的益西央题名
在唐蕃古道沿线的摩崖石刻题记中多处出现了吐蕃高僧益西央的名字,益西央的名字连同造刻年代一同出现的有三处,分别是西藏昌都察雅仁达摩崖石刻、玉树公主庙石刻和上引新发现的勒巴沟沟口造刻题记(参见“唐蕃古道和丝路敦煌有益西央题名的造刻题记简表”,下文简称“简表”),下面对前两处纪年题刻作一介绍。
1.西藏昌都察雅仁达摩崖造刻题记:
从1986年在拉萨召开的藏学研讨会上首次公布西藏昌都察雅仁达摩崖纪年造刻题记以来,对唐蕃古道沿线吐蕃时期摩崖石刻的调查和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大热点。相关研究成果无论从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还是题刻的解读,都揭示出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是研究藏传佛教中国化和青藏高原多民族在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资料。最早对唐蕃古道沿线玉树石刻群加以关注的当属司徒班钦·却吉迥乃(སི་ཏུ་པཎ་ཆེན་ཆོས་ཀྱི་འབྱུང་གནས,1700—1774)。司徒班钦·却吉迥乃是多康八邦寺活佛,于1720年前往拉萨途中,经过今玉树结古镇,公主庙石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司徒班钦自传》(藏文)中有如下记载:
朝拜了位于贝沟的由汉地公主所造大日如来及其眷属尊像,礼敬、诵读了刻写于崖壁的梵文《般若心经》及藏文《普贤行愿经》,举行了供施祈愿仪式,诵读贝沟大日如来题刻,经仔细研判,乃麦阿聪之世所造刻,由此可推定为后一位公主时期也。
司徒班钦的上述记载是目前所知关于唐蕃古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及题刻的最早记载。这批摩崖造像及题刻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西北、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及甘肃张掖扁都口等地区,从线路上连接起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近年来,随着相邻石刻的不断发现和研究拓展,国内外学者相继发表学术论文,对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高原丝绸之路上佛教艺术的传播及文化交流的历史作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为了便于比对和分析,下面从纪年、题名出发对这批摩崖题刻进行分类。
(一)唐蕃古道有造刻纪年的益西央题名
在唐蕃古道沿线的摩崖石刻题记中多处出现了吐蕃高僧益西央的名字,益西央的名字连同造刻年代一同出现的有三处,分别是西藏昌都察雅仁达摩崖石刻、玉树公主庙石刻和上引新发现的勒巴沟沟口造刻题记(参见“唐蕃古道和丝路敦煌有益西央题名的造刻题记简表”,下文简称“简表”),下面对前两处纪年题刻作一介绍。
1.西藏昌都察雅仁达摩崖造刻题记:


译文:猴年夏,赞普墀德松赞之世,宣谕比丘为政、教同平章事,赐予金以下告身,王妃琛·莱莫赞等众臣民得入解脱之道。诏令同平章事比丘勃阑伽云丹、洛顿当、尚没庐墀苏热莫夏、内论韦·论绮心热多赞等议政。作为与唐和盟的起始,由堪布巴廓·益西央、比丘息诺罗旦德、格·南喀宁波央等,为赞普之功德与众生之福泽,凿刻此等佛像与经文。工程总执事为窝额上座朗确然、色桑布贝等;工头为比丘西舍,比丘玛□、比丘巴瓦辛和恩当艾等;勒石者为乌巴色涅哲协及雪勒公、顿玛岗和汉人黄崩增父子、华豪景等。日后对此敬仰者,也将同获福泽。益西央还在岳、隆、奔、勒巴、堡乌等地亦广为造刻,勒石者为比丘仁多吉。但凡对此佛像及经文顶礼供养者,将会祈愿成真,后世往生天界;若恶语戏骂,短则招致疾病等诸恶果,长则坠入恶途;对毁法者,王法亦将株连加罪!是故,无论何人,均不得对此詈骂讥讽!
分析此处摩崖题刻内容,墀德松赞召集僧俗高级官吏议政,并将议题勒石记录,有两个目的,即唐蕃和盟与兴佛。墀松德赞执政末期至其子墀德松赞继位初期,唐蕃双方连年交兵征战,此时,佛教成了拉近双方距离、增加亲和力的重要纽带。从题刻不难看出,猴年,在僧相钵阐布贝吉云丹等高层会商后,指派益西央在唐蕃古道沿线“岳、隆、奔、勒巴、堡乌”等地率领汉藏工匠通力合作,造刻佛像,一则为唐蕃会盟造势,二则为兴佛。
2.玉树公主庙摩崖造刻题记:
分析此处摩崖题刻内容,墀德松赞召集僧俗高级官吏议政,并将议题勒石记录,有两个目的,即唐蕃和盟与兴佛。墀松德赞执政末期至其子墀德松赞继位初期,唐蕃双方连年交兵征战,此时,佛教成了拉近双方距离、增加亲和力的重要纽带。从题刻不难看出,猴年,在僧相钵阐布贝吉云丹等高层会商后,指派益西央在唐蕃古道沿线“岳、隆、奔、勒巴、堡乌”等地率领汉藏工匠通力合作,造刻佛像,一则为唐蕃会盟造势,二则为兴佛。
2.玉树公主庙摩崖造刻题记:


译文:狗年,浮雕众佛像及缮写如上所有经文之祝愿等,为今上赞普墀德松赞之世君臣、施主及一切众生之故也。此乃比丘大译师益西央主持、工巧比丘仁钦囊则、杰桑、班丹及工匠人等均行妙善事业,自祖俄村雇用力士,在崖面刻写佛像、经文及三宝之所依,众生之任何人或目睹,或触摸,或礼敬,或听闻,或忆念,其福德及智慧之力,均回向赞普父子及一切众生,登于无上菩提也。此愿!
从题刻内容来看,和仁达石刻一样,公主庙造像和题刻也是在赞普墀德松赞时期,由益西央带领造刻团队所制,只不过此处益西央有了“比丘大译师”(དགེ་སློང་ལོ་ཆེན་ཡེ་ཤེས་དབྱངས)称谓,表明他还从事文献翻译工作,这可能跟此处出现汉藏文佛经及造刻题记密切相关。
(二)唐蕃古道和丝路敦煌无造刻纪年的益西央题名
在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摩崖石刻中,无纪年的益西央题名还有三处。
1.芒康县帮达乡然堆古藏文大石题刻
2009年6—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人员联合组成考古队,在昌都地区的芒康、察雅两县进行了吐蕃石刻及盐井盐田考古调查。考古队员对芒康县帮达乡然堆古藏文石刻进行了现场调查记录。2016年7月16—26日,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组队对西藏芒康县的吐蕃摩崖造像及古藏文题记进行了专门调查,芒康县帮达乡然堆古藏文大石题刻(图一)即为该次调查内容之一。古藏文石刻位于然堆村然堆组北约250米处的扎金山西麓山脚下一块呈长方形的大石上,录文及翻译如下:
(1)༄། །(ཡེ་ཤེས?)
(2)དབྱངས་ཀྱི་ཡི་དམ། །
(3)འཔགས་པ་ཐམས་ཅད་དང་། འཇིག་རྟེན་་་་་
(4)འདུས་་་་་་མྱི་་་་
(5)སྡེ་ཐ་དད་པ་དང་་་་་བཙན་པོ་་
(6)སྟོན་པ་་་
译文:(益喜?)央发出誓愿:为一切圣者及世间……聚……久……经(藏?)……相异……赞普……展示……
从题刻内容来看,和仁达石刻一样,公主庙造像和题刻也是在赞普墀德松赞时期,由益西央带领造刻团队所制,只不过此处益西央有了“比丘大译师”(དགེ་སློང་ལོ་ཆེན་ཡེ་ཤེས་དབྱངས)称谓,表明他还从事文献翻译工作,这可能跟此处出现汉藏文佛经及造刻题记密切相关。
(二)唐蕃古道和丝路敦煌无造刻纪年的益西央题名
在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摩崖石刻中,无纪年的益西央题名还有三处。
1.芒康县帮达乡然堆古藏文大石题刻
2009年6—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人员联合组成考古队,在昌都地区的芒康、察雅两县进行了吐蕃石刻及盐井盐田考古调查。考古队员对芒康县帮达乡然堆古藏文石刻进行了现场调查记录。2016年7月16—26日,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组队对西藏芒康县的吐蕃摩崖造像及古藏文题记进行了专门调查,芒康县帮达乡然堆古藏文大石题刻(图一)即为该次调查内容之一。古藏文石刻位于然堆村然堆组北约250米处的扎金山西麓山脚下一块呈长方形的大石上,录文及翻译如下:
(1)༄། །(ཡེ་ཤེས?)
(2)དབྱངས་ཀྱི་ཡི་དམ། །
(3)འཔགས་པ་ཐམས་ཅད་དང་། འཇིག་རྟེན་་་་་
(4)འདུས་་་་་་མྱི་་་་
(5)སྡེ་ཐ་དད་པ་དང་་་་་བཙན་པོ་་
(6)སྟོན་པ་་་
译文:(益喜?)央发出誓愿:为一切圣者及世间……聚……久……经(藏?)……相异……赞普……展示……

题记第一行行首的云头符清晰可见,但其后的文字漫漶不清,第二行开头为“དབྱངས”,即“央”,将前两行译为“××央发出誓愿”。距大石题刻百米距离,发现了玛尼石刻,而距大石题刻数百米,有大日如来、八大菩萨殿。此地玛尼石刻与大日如来殿造像风格和题材与益西央团队在唐蕃古道沿线留下的摩崖题刻非常接近。在唐蕃古道沿线摩崖题刻人名中,末尾带“央”的只有益西央一人。由于不规则的大石表面所限,此题刻第一行只能容纳2—3个字,模糊部分很可能是“ཡེ་ཤེས”,即“益西”二字,由此,芒康县吐蕃造像题刻的主持人很可能也是益西央。
2.扁都口摩崖石刻
扁都口摩崖石刻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在原来石刻的位置现修建有寺庙,名为“石佛寺”。所在位置海拔高度为3073米,北纬38.141°、东经100.927°。石刻所在崖壁方向为北偏西6°,崖面倾斜度为96°。石刻内容为一佛二菩萨,在右侧菩萨的右下方刻有一小佛。图像的左下方刻有藏文题记(图二),共两行,宽0.5米、高0.21米,距地面0.92米,行距0.05米。录文及翻译如下:
2.扁都口摩崖石刻
扁都口摩崖石刻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在原来石刻的位置现修建有寺庙,名为“石佛寺”。所在位置海拔高度为3073米,北纬38.141°、东经100.927°。石刻所在崖壁方向为北偏西6°,崖面倾斜度为96°。石刻内容为一佛二菩萨,在右侧菩萨的右下方刻有一小佛。图像的左下方刻有藏文题记(图二),共两行,宽0.5米、高0.21米,距地面0.92米,行距0.05米。录文及翻译如下:

译文:为了赞普之功德和有情之利益,比丘巴廓·益西央造。
扁都口题刻中出现益西央题名,表明益西央及其团队曾穿越扁都口,沿丝绸之路北上,到达敦煌。这就为敦煌莫高窟第158窟出现疑似益西央题名,以及榆林第25窟出现和唐蕃古道造像高度相似的一佛八菩萨造像及唐蕃婚嫁图等造像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扁都口题刻中出现益西央题名,表明益西央及其团队曾穿越扁都口,沿丝绸之路北上,到达敦煌。这就为敦煌莫高窟第158窟出现疑似益西央题名,以及榆林第25窟出现和唐蕃古道造像高度相似的一佛八菩萨造像及唐蕃婚嫁图等造像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3.莫高窟第158窟甬道北壁题名
莫高窟第158窟被称为涅槃窟,俗称卧佛洞,规模宏大,绘塑结合。此窟甬道北壁画供养比丘三身、吐蕃装供养像一身,其中西向第二身题名:“大番管内三学法师持钵僧宜……” 此题记后半部分已漫漶不清,其中的“持钵僧宜”很可能是上述吐蕃墀松德赞父子时期活跃于唐蕃古道和丝路敦煌的高僧益西央,因为吐蕃时期活跃在丝路敦煌且首字为“宜(益)”的高僧只有益西央,因篇幅所限,综合分析将另文论述。
另外在距离勒巴沟沟口“赞普礼佛图”约4000米的恰冈石刻,由藏文题刻和摩崖造像两部分组成。造像由主尊(大日如来)、观世音、金刚手以及供养天女四部分组成。藏文题记(图三)刻写于造像下方,录文及翻译如下:
(1)༄། །སངས་རྒྱས་རྣམ་པར་སྣང་མཛད་དང་
(2)ཕྱག་ན་རྡོ་རྗེ་དང་ཨ་རྱ་བ་ལོ་ལ་ཕྱག་འཚལོ
(3)རྟའི་ལོ་ལ་བགྱྀས། །
莫高窟第158窟被称为涅槃窟,俗称卧佛洞,规模宏大,绘塑结合。此窟甬道北壁画供养比丘三身、吐蕃装供养像一身,其中西向第二身题名:“大番管内三学法师持钵僧宜……” 此题记后半部分已漫漶不清,其中的“持钵僧宜”很可能是上述吐蕃墀松德赞父子时期活跃于唐蕃古道和丝路敦煌的高僧益西央,因为吐蕃时期活跃在丝路敦煌且首字为“宜(益)”的高僧只有益西央,因篇幅所限,综合分析将另文论述。
另外在距离勒巴沟沟口“赞普礼佛图”约4000米的恰冈石刻,由藏文题刻和摩崖造像两部分组成。造像由主尊(大日如来)、观世音、金刚手以及供养天女四部分组成。藏文题记(图三)刻写于造像下方,录文及翻译如下:
(1)༄། །སངས་རྒྱས་རྣམ་པར་སྣང་མཛད་དང་
(2)ཕྱག་ན་རྡོ་རྗེ་དང་ཨ་རྱ་བ་ལོ་ལ་ཕྱག་འཚལོ
(3)རྟའི་ལོ་ལ་བགྱྀས། །
译文:向大日如来佛、金刚手大势至菩萨和圣观世音菩萨顶礼!于马年刻写。


三、勒巴沟赞普礼佛图东侧纪年题刻的年代探讨
在上引有造刻纪年的益西央题名中,仁达石刻和公主庙石刻造刻时间都是在赞普墀德松赞时期。首先来看仁达题刻,墀德松赞在位期间,只有一个猴年纪年,即藏历阳木猴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据《旧唐书》记载,此年吐蕃还派出了由54人组成的和盟使团赴长安:“(贞元二十年)四月,吐蕃使臧河南,观察使论乞冉及僧南拨特计波等五十四人来朝。十二月,遣使论袭热、郭志崇来朝。” 一年两次遣使赴长安,可见吐蕃求和的急切。这一历史背景与石刻内容吻合。而公主庙造刻题记是赞普墀德松时期的狗年,墀德松赞执政期间只有一个狗年,即藏历阳火狗年,唐元和元年(806)。因前人录文抄写出现失误,学界对这两处题刻的年代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随着权威录文的最终刊布,意见渐趋一致,目前学界大多采信这两处纪年。
新发现的勒巴沟沟口古秀泽玛摩崖石刻题记的纪年为马年,此马年是哪一年呢?与上述仁达石刻和公主庙石刻有益西央题名的猴年(804)和狗年(806)比较接近的两个马年中第一个马年为802年,即藏历阳水马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第二个马年为814年,即藏历阳木马年,唐宪宗元和九年。此二者中笔者倾向于第一个马年,即802年的阳水马年。首先,此处造像从内容题材和艺术风格上看,与前述仁达摩崖造像及公主庙造像均比较相似;从藏文题记看,两地造像的主持者均为益西央;从距离上来看,两处造像紧相毗邻,因此雕刻的时间很可能相差并不太远。其次,勒巴沟沟口的“赞普公主礼佛图”的凿刻在时间上早于仁达摩崖题刻。
在唐蕃古道沿线造刻佛像、刻写佛经的浩大工程历经了墀松德赞和墀德松赞父子两代赞普,如照阿拉姆摩崖造像及题刻就是墀松德赞时期所凿刻。照阿拉姆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石渠县城南约60公里处的洛须镇。石刻造像内容为阴线刻一佛二菩萨。除造像外,崖面还刻写有一段为墀松德赞纪功的文字题刻,录文及翻译如下:
在上引有造刻纪年的益西央题名中,仁达石刻和公主庙石刻造刻时间都是在赞普墀德松赞时期。首先来看仁达题刻,墀德松赞在位期间,只有一个猴年纪年,即藏历阳木猴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据《旧唐书》记载,此年吐蕃还派出了由54人组成的和盟使团赴长安:“(贞元二十年)四月,吐蕃使臧河南,观察使论乞冉及僧南拨特计波等五十四人来朝。十二月,遣使论袭热、郭志崇来朝。” 一年两次遣使赴长安,可见吐蕃求和的急切。这一历史背景与石刻内容吻合。而公主庙造刻题记是赞普墀德松时期的狗年,墀德松赞执政期间只有一个狗年,即藏历阳火狗年,唐元和元年(806)。因前人录文抄写出现失误,学界对这两处题刻的年代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随着权威录文的最终刊布,意见渐趋一致,目前学界大多采信这两处纪年。
新发现的勒巴沟沟口古秀泽玛摩崖石刻题记的纪年为马年,此马年是哪一年呢?与上述仁达石刻和公主庙石刻有益西央题名的猴年(804)和狗年(806)比较接近的两个马年中第一个马年为802年,即藏历阳水马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第二个马年为814年,即藏历阳木马年,唐宪宗元和九年。此二者中笔者倾向于第一个马年,即802年的阳水马年。首先,此处造像从内容题材和艺术风格上看,与前述仁达摩崖造像及公主庙造像均比较相似;从藏文题记看,两地造像的主持者均为益西央;从距离上来看,两处造像紧相毗邻,因此雕刻的时间很可能相差并不太远。其次,勒巴沟沟口的“赞普公主礼佛图”的凿刻在时间上早于仁达摩崖题刻。
在唐蕃古道沿线造刻佛像、刻写佛经的浩大工程历经了墀松德赞和墀德松赞父子两代赞普,如照阿拉姆摩崖造像及题刻就是墀松德赞时期所凿刻。照阿拉姆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石渠县城南约60公里处的洛须镇。石刻造像内容为阴线刻一佛二菩萨。除造像外,崖面还刻写有一段为墀松德赞纪功的文字题刻,录文及翻译如下:

译文:菩萨赞普墀松德赞之世,福泽广布,国力强盛,拓境四方;钦定译制众多大乘佛典。……万户王等百千人得入解脱道。……广建寺庙,君臣百姓……供养,圣法……皈依大乘……永固……
此通摩崖题刻是墀松德赞执政晚期的造像题刻,距此以北90公里左右有须巴神山石刻群,与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属同一时期的遗迹。须巴神山石刻群是墀松德赞及墀德松赞父子执政过渡时期的题刻。须巴神山第5铺石刻古藏文题记共8行,其中1—4行是经咒,从第5行起录文及翻译如下:
此通摩崖题刻是墀松德赞执政晚期的造像题刻,距此以北90公里左右有须巴神山石刻群,与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属同一时期的遗迹。须巴神山石刻群是墀松德赞及墀德松赞父子执政过渡时期的题刻。须巴神山第5铺石刻古藏文题记共8行,其中1—4行是经咒,从第5行起录文及翻译如下:

译文:……福德之力,祈愿赞普墀松德赞父(子)权势高远,卐,无量众生解脱苦难,(信奉)无上正法……
须巴神山石刻群第8、12幅题刻中也出现了“赞普父子(བཙན་པོ་ཡབ་སྲས)”字样,清楚地反映出须巴神山石刻群是墀松德赞父子时期的弘佛工程。
及至墀德松赞执政时期的猴年,即公元804年,唐蕃古道沿线这项历经两代赞普,耗时持久的宏伟工程或已完工,或接近尾声,为此以益西央为首的兴佛团队在高原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即上述西藏昌都察雅仁达刻石纪念。题刻“益西央还在岳、隆、奔、勒巴、堡乌等地亦广为造刻”,其中的“奔(འབོམ)”指文成公主庙,“勒巴(ལེད་པ)”即玉树巴塘乡勒巴沟,两地相距10公里左右,为唐蕃古道上来往的必经之地。文成公主庙于仁达题刻后的第三年完工,而勒巴沟沟口的“赞普公主礼佛图”早在仁达勒石纪念前两年的马年,即公元802年已完工。
上引仁达摩崖题刻中紧跟“勒巴”之后的“堡乌”指何地呢?从目前发现的有益西央题名的摩崖石刻点来看,笔者认为很可能是指扁都口石刻点。而新发现的古秀泽玛摩崖石刻造刻题记所载地点顺序为“奔及勒巴”,其后“堡乌”阙载,合理的解释是益西央所率造刻团队在制作勒巴沟“赞普公主礼佛图”等石刻时,扁都口的造刻工程还没有开工,即扁都口石刻是益西央团队的下一个造刻点。等完成扁都口石刻后,益西央团队在仁达对此宏大工程勒石纪功作总结时才出现了“堡乌”,而这也是勒巴沟沟口的“赞普公主礼佛图”早于仁达题刻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三个石刻点从西向东依次相接,将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连为一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海玉树巴塘乡勒巴沟沟口新发现的唐代摩崖造刻题记是此处“赞普公主礼佛图”和“说法图”摩崖造像的造刻题记。从题记中所列益西央团队造刻地点的先后顺序来看,勒巴沟是最后一个造刻点。而西藏昌都察雅仁达的造刻题记则显示,益西央所率团队在完成勒巴沟的兴佛工程后,还在“堡乌”继续摩崖题刻,待完成回到察雅后,在仁达崖壁勒石纪功,而此“堡乌”很可能就是今甘肃张掖扁都口。这说明勒巴沟沟口马年造像早于仁达猴年(804)题刻,此马年很可能是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藏历阳水马年。
从墀松德赞执政晚期发起、历经父子两代赞普的唐蕃古道沿线摩崖题刻是一项历时长久的兴佛工程,这一大型工程主要负责人就是吐蕃大译师益西央。益西央的兴佛团队在今四川西北、西藏昌都和青海玉树及甘肃张掖扁都口等地摩崖造像,在丝路敦煌和唐蕃古道沿线绘制和凿刻以大日如来为主尊的佛教密宗造像。敦煌榆林窟第25窟正壁绘制有造型风格与唐蕃古道高度相似的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北壁弥勒经变中所绘唐蕃婚嫁图是描绘唐人嫁女给吐蕃人的盛大婚礼场面。而新发现的勒巴沟沟口“赞普公主礼佛图”旁边的造刻题记清楚地表明,益西央为了促进唐蕃和盟,增进青藏高原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友谊,不仅在唐蕃古道的关键节点勒巴沟沟口凿刻“赞普公主礼佛图”,而且将“社稷如一”“天下一家”的理念带到了丝路敦煌,绘制在了敦煌壁画中,这是前弘期的藏传佛教利用汉地佛教艺术讲述中国人自己故事的典型图像资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图像,对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须巴神山石刻群第8、12幅题刻中也出现了“赞普父子(བཙན་པོ་ཡབ་སྲས)”字样,清楚地反映出须巴神山石刻群是墀松德赞父子时期的弘佛工程。
及至墀德松赞执政时期的猴年,即公元804年,唐蕃古道沿线这项历经两代赞普,耗时持久的宏伟工程或已完工,或接近尾声,为此以益西央为首的兴佛团队在高原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即上述西藏昌都察雅仁达刻石纪念。题刻“益西央还在岳、隆、奔、勒巴、堡乌等地亦广为造刻”,其中的“奔(འབོམ)”指文成公主庙,“勒巴(ལེད་པ)”即玉树巴塘乡勒巴沟,两地相距10公里左右,为唐蕃古道上来往的必经之地。文成公主庙于仁达题刻后的第三年完工,而勒巴沟沟口的“赞普公主礼佛图”早在仁达勒石纪念前两年的马年,即公元802年已完工。
上引仁达摩崖题刻中紧跟“勒巴”之后的“堡乌”指何地呢?从目前发现的有益西央题名的摩崖石刻点来看,笔者认为很可能是指扁都口石刻点。而新发现的古秀泽玛摩崖石刻造刻题记所载地点顺序为“奔及勒巴”,其后“堡乌”阙载,合理的解释是益西央所率造刻团队在制作勒巴沟“赞普公主礼佛图”等石刻时,扁都口的造刻工程还没有开工,即扁都口石刻是益西央团队的下一个造刻点。等完成扁都口石刻后,益西央团队在仁达对此宏大工程勒石纪功作总结时才出现了“堡乌”,而这也是勒巴沟沟口的“赞普公主礼佛图”早于仁达题刻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三个石刻点从西向东依次相接,将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连为一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海玉树巴塘乡勒巴沟沟口新发现的唐代摩崖造刻题记是此处“赞普公主礼佛图”和“说法图”摩崖造像的造刻题记。从题记中所列益西央团队造刻地点的先后顺序来看,勒巴沟是最后一个造刻点。而西藏昌都察雅仁达的造刻题记则显示,益西央所率团队在完成勒巴沟的兴佛工程后,还在“堡乌”继续摩崖题刻,待完成回到察雅后,在仁达崖壁勒石纪功,而此“堡乌”很可能就是今甘肃张掖扁都口。这说明勒巴沟沟口马年造像早于仁达猴年(804)题刻,此马年很可能是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藏历阳水马年。
从墀松德赞执政晚期发起、历经父子两代赞普的唐蕃古道沿线摩崖题刻是一项历时长久的兴佛工程,这一大型工程主要负责人就是吐蕃大译师益西央。益西央的兴佛团队在今四川西北、西藏昌都和青海玉树及甘肃张掖扁都口等地摩崖造像,在丝路敦煌和唐蕃古道沿线绘制和凿刻以大日如来为主尊的佛教密宗造像。敦煌榆林窟第25窟正壁绘制有造型风格与唐蕃古道高度相似的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北壁弥勒经变中所绘唐蕃婚嫁图是描绘唐人嫁女给吐蕃人的盛大婚礼场面。而新发现的勒巴沟沟口“赞普公主礼佛图”旁边的造刻题记清楚地表明,益西央为了促进唐蕃和盟,增进青藏高原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友谊,不仅在唐蕃古道的关键节点勒巴沟沟口凿刻“赞普公主礼佛图”,而且将“社稷如一”“天下一家”的理念带到了丝路敦煌,绘制在了敦煌壁画中,这是前弘期的藏传佛教利用汉地佛教艺术讲述中国人自己故事的典型图像资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图像,对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张延清,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忠庆·更阳,青海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多杰扎西,青海玉树市禅古寺佛学院堪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