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西羌部族名称释义

作者: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7-11-17 18:31:27 点击数:
西羌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称。羌族起源很早,有历史可考者最早见于殷商时的甲骨卜辞,从殷商时期一直到现代都有羌族存在。“西羌”和“东羌”的名称出现于东汉。由于两汉以来对羌人的多次迁徙,到安、顺二帝时(107~144年),史籍中把居住在三辅(今陕西渭水流域一带)、汉阳(今甘肃天水一带)、安定(今甘肃镇原一带)、北地(今宁夏吴忠西南)、上郡(今无定河流域及内蒙古鄂托克旗一带)、西河(今内蒙古离石)等地的羌人称为“东羌”;把留居在陇西(今甘肃临洮一带)、汉阳(今甘肃武山一带)、金城(今青海河湟地区)及延及金城塞外的羌人称为“西羌”。这种区分,只是在当时的地域分布上作了大致区分,其实很多东羌也来源于西羌,是由于西羌主动或被动的迁徙,才形成了东、西羌不同的地理分布。
     战国时,河湟地区是羌人分布的中心。战国初,河湟地区少五谷,多禽兽,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以射猎为生,过着原始人类的生活。秦厉共公时(公元前476~公元前443年),羌人爰剑被秦朝掳作奴隶,学会了农牧生产知识,后逃至河湟,教会羌人更先进的种田养畜技术,遂受到拥戴,被推举为首领。羌人称奴隶为“无弋”,后他被称为无弋爰剑。从爰剑起,其后世世为豪。至其曾孙忍为首领时,正值秦献公(公元前384~公元前362年)称霸,武力至渭水源头,忍叔父卬为避秦军,率部众越赐支河西迁数千里,与诸羌不相往来。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忍生9子为9种,舞生17子为17种,羌人逐步兴盛。
     秦统一中国后,兵不西行,羌人得到了更大的繁息和发展。两汉时,仅爰剑的子孙分支就发展到150部,其余还有其他羌人部族。较著名的有先零、烧当、钟羌等羌人部族20余种。羌人部落分布于中国的西北、西南的许多地区,大部分经营畜牧,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汉初,匈奴强大,河湟羌人臣属于匈奴。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为反击匈奴侵扰,汉军出征河西,开河西4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进军湟中,西逐诸羌,筑令居塞,始设护羌校尉,管理羌人事务。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遣后将军赵充国率军深入河湟,平定羌人起义,汉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王莽时,在青海湖周围设西海郡,莽败后其地被羌人夺回。东汉初,复置护羌校尉,管理和镇压羌族部众。东汉对羌人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不断激起羌人猛烈的反抗。东汉时羌人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起义:第一次始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延续12年,朝廷集兵力20余万,耗军费240余亿;第二次始于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历时10年,朝廷集兵力10万,耗军费80余亿;第三次始于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历时11年,朝廷耗军费44亿。3次起义前后绵延长达60余年,羌、汉人民深受其害,东汉王朝也因此而受到极大损耗,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东汉统治者在镇压羌人起义后,把降羌移置内地,本意为分而治之,以削弱羌人起义的力量。但统治阶级对羌人残暴的统治却激起了羌人更大规模更多地区的反抗。汉景帝(公元前156~前141年)至汉和帝(89一105年)时,西羌有6次较大的迁徙(见两汉羌人迁徙活动),都是从汉西北塞外徙至塞内各郡居住的,多数迢徙都是统治者对降羌的强迫行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入居内地的羌人与汉族杂居,经营农业,以后逐渐融合于汉族。留居青海等地的羌人,自吐谷浑入居后成为其属民。唐代,党项羌从青海等地迁夏州(今陕西横山)等地,发展至宋代时建立了西夏国(定都兴庆府),后亡于蒙古,其羌民于元代时逐步同化于汉族和其他民族。青海地区生活的羌人于唐代后,逐渐发展融合于吐蕃等民族。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自汉代以后多属中原王朝管辖,其中大部分逐渐同化于汉族和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来,发展为现在的羌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