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格萨尔学家王沂暖教授

作者:侯仁选 来源:新浪博客 时间:2017-04-19 17:27:00 点击数:

  王沂暖(1907.1—1998.1),字春沐,学名王克仁,吉林省九台县人。 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抗日战争时期自学藏文。1952年起,先后任西北民族学院副教授、教授。曾任西北民族研究所格萨尔研究室主任、西北民族学院格萨尔研究所名誉所长,政协甘肃省委第四、第五届委员、民建甘肃省常委、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甘肃分会副主席、甘肃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王沂暖先生毕生心血倾注到《格萨尔》的整理、翻译、研究事业中,独立或合译《格萨尔王传》二十余部,汉译藏族文史著作多部,主编著作多部,出版诗集多部。

  身世渊明绝可怜 孤云独去暮天宽

  王沂暖,幼年时开蒙,九岁时就读于乡间私塾。塾师就是他的父亲王连三。父亲擅长诗书韵律,从小教他“四书五经”和《乐府》等,受其父熏陶,少年时代,王沂暖开始学写诗词。童年的爱好为他后来从事诗词创作和民间文学洒下了种子。17岁那年他考上了吉林一师。192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

  1931年夏,王沂暖以扎实的学识功底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受聘在吉林省立女子中学、第一中学和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任国文教员。青年时代的王沂暖,对于国事忧心如焚,对于敌人恨之入骨。入关以后,他先后到北平、南京、武昌等地。1938年春,他应邀到成都私立西陲文化院工作,并开始自修藏文。1942年他东去重庆北碚的“汉藏教理院”任讲师,从此走上了藏文研究翻译之路。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王沂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藏汉大辞典》早期蓝本的编写工作,历时四年之久。由此他对藏族文学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想,自己既然懂一点藏文,就应该把藏族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汉文。于是,他翻译了藏族历史、宗教方面的名著《西藏王统记》、《印度佛教史》、《米拉日巴的一生》(又名《米拉日巴转》)等三部著作,均在解放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此同时,还开始了对藏族民歌的搜集工作。
[FS:PAGE]

  事业于今须大剑 文章终古怨乌丝

  1950年9月,王沂暖应聘到兰州大学任藏文、汉文副教授。1952年11月调到西北民院任副教授,投身于教学和研究工作长达40余年。正如他自己所言:“四十年间,我如一棵常青之树,一直定居在万山环抱的大河之滨——兰州”。40年来,王沂暖先生先后担任过《佛教概论》、《藏语语法》、《翻译概论》、《藏族历史、文学概论》、《藏族文学史》和《大学汉文文选》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致力于教书育人。主要编著有《翻译论文集》、《藏族历史讲授提纲》和《藏族文学史略》等教材,王教授一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生活朴素,平易近人,脸上常常挂着亲切和蔼的微笑,胸中总是充溢着学者诗人的激情,给众多学子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正如在他八旬寿辰时几十名学生联名题词中写的那样:“五十余载,辛勤耕耘,诲人不倦。清贫高洁,不为名利,丹心一颗,奉献民族。”

  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出版了藏族文学名著《西藏短诗集》、《猴鸟的故事》、《仓洋嘉措情歌》、《玉树藏族民歌选》等书籍及藏戏脚本《顿珠顿月》、《智美更登》等多部剧本,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宗教及文学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格传已称世界最 深研应尽古今才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与《玛纳斯》、《江格尔》同称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这部史诗传唱历史久远,流传广泛,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全面反映了古代藏族社会的政治、宗教、文化、军事和风俗习惯,是一部研究古代藏、蒙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王沂暖先生是公开发表这部史诗汉译本的第一个翻译家。早在1957年,王先生把藏文《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手抄本)》译成汉文,刊登在1958年的《青海湖》杂志上。这是他翻译这部英雄史诗之始,也使他成为国内最早整理、翻译和研究《格萨尔》的人。从此以后,他便与《格萨尔王传》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66年起,《格萨尔》被打成“大毒草”,不少民间抄本被焚毁。十年浩劫之时,王教授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迫隔离反省,并随着西北民院的撤销而分配到甘南,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

  1973年6月,王先生重新回到西北民院,继续他的教学、翻译和研究事业,并先后担任十多项社会职务。1979年,他还光荣地出席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1978年,当备受冷落多年的《格萨尔王传》重见天日后,年逾古稀的王教授心情十分激动。他常说:“当今党的政策好,知识分子受重视,是解放以来最好的时期,心情舒畅,工作起来有劲头。”1982年,他主持西北民族研究所《格萨尔》研究室的工作。虽然由于年事已高,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讲坛,但他又将全部心血倾注到《格萨尔》的翻译研究事业中,决心在有生之年多出几部《格萨尔》译著。从此以后,他勤奋笔耕,夜以继日。与助手们共同合作翻译出版了《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等九部作品,共计150余万字。其中,由他翻译的《降伏妖魔之部》曾获1983年全国少数民族译著二等奖,1986年他本人又荣获《格萨尔王传》翻译工作先进个人奖。之后,他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独立或与他人合译了《赛马七宝》、《古木骡宗》、《辛丹相争》、《天岭占卜九藏》、《雪山水晶宗》等21部译著。198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王先生译的《仓洋嘉措情歌》单行本。与此同时,他在担任《格萨尔》研究所名誉所长,期间,还指导、培养了不少“格学”人才,在西北民院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格学”研究队伍,为推动全国“格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先生主张翻译工作一定要恪守“信、达、雅”的原则。他说:信,就是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体裁、风格和语言;达,就是要平顺畅达、不显雕琢;雅,就是要有较高艺术性。他的翻译也正是以这种信、达、雅为标准的。

  多年来,王沂暖先生不但致力于藏汉翻译,而且还注重研究工作,先后撰写了《<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关于<格萨尔王传>的几个问题》等10多篇论文,引起国内外研究者们的重视。他率先把《格萨尔王传》的版本分类成“分章本”和“分部本”,并对这两种版本的关系作了相应的探索,已被学术界所承认。在翻译《格萨尔王传》时,王先生还对其产生时间、流传情况、故事梗概、中心思想、体裁和组织形式等等作了认真研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了证实《格萨尔王传》确系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他曾对所收集到的42部藏文本的257300行诗句逐行清数,从而证实了这部史诗的确较印度的《摩诃婆罗多》长达五万行之巨,是世界上最长之史诗。正如王先生曾赋题为《格萨尔颂》中所赞叹的那样:“世界绝无,人间仅有,说来舌粲莲花。似空中彩虹,天外奇霞。唯尽无边才艺,何须借铁板红牙。只面对云山雪岭,传唱千家。”王沂暖先生将毕生心血投入到英雄史诗的整理、翻译、研究事业中。

  词境恢宏两宋 诗风磅礴唐时

  王沂暖先生不仅是受人尊敬爱戴的长辈恩师,而且还是一位充满激情的爱国诗人。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在《康导月刊》上发表作品,抒发忧国思乡、感时怀事之情,写出了较多的诗词,并且产生了对诗词的韵律语言革新的愿望。王先生认为:“诗词之所以押韵脚,是自然形成的,并没有什么人来作规定。韵书之起,具体地说,作为一般通用的诗韵——平水韵之出现,远在诗歌写作之后。”他主张:“诗词的语言,也应通俗易懂,不要仍然艰深······少用典故,避免陈词滥调,应是诗词改革的一个方面。否则,一般人不易诵读,更不易写作。”早在解放前,王先生将自己的诗词作品汇集成册,诗作命名为《春沐诗甲稿》,词作命名为《春沐词甲稿》,其内容大多是反对日本侵略、祝愿抗战胜利的作品。由于王先生平素十分尊崇孔子、膜拜释迦,所以有些作品也颇有儒家佛教气息。对于写诗写词,王先生将以往的见解更明确了一些,他曾这样写道:“新韵新词意境新,革新时代贵推陈”;“意为帅,学在外,化除腐朽,革新时代,迈、迈、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和创作意境。

  时隔四载,王沂暖先生的又一本诗词选本——《王沂暖诗词选》二集又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其中的作品时间跨度从1929年至1990年,荟萃了诗人长达60年的心血结晶。对于诗人的这些作品,文艺界、评论界知名人士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根柢好,才情高”(周谷老);“诗词精炼,吐属高雅”(华钟彦);“超逸”(任继愈);“写作自具独特风格,不随人俯仰,在诗坛新旧风格嬗变中,属于突破藩篱者”(周采泉);有的说;“大作是史诗,是诗史,思想之深沉若杜甫,文笔之酣畅近陆游,堪与少陵之史诗,放翁之剑南诗抄媲美”。(孙金恕)······作为诗人,王沂暖先生一贯认为:“应是有品德、有思想的人,应是热爱祖国的人,千万不能坠入文人无行的泥坑。诗人应是思想家,这句话,我是很首肯的。”诗品与人品相辉映,似乎正好印证了那句古人名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每逢国家和学院有重大庆典盛事时,王先生都会即兴赋诗填词,并且在八旬高龄之时,仍亲自将写好的诗作交到编辑部。其实他只需打个电话,编辑部就会派人去取。但王老做人做事总是那样地认真谦逊、一丝不苟而又随和、勤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勤勤恳恳、精力充沛,共计写出了一千余首格律诗词,写出了传统文化的四书新注,汉译藏族文史著作数十种,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格萨尔王传》。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名人大辞典》(胡绳主编)、《中国当代名人录》等多部大型辞书,并且入选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编写的国际名人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