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从黄河首曲大草原流淌出的英雄史诗
作者:尕藏才旦
来源:甘肃日报
时间:2020-09-25 09:01:45
点击数:

《格萨尔》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入木三分;采用民间文学中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有散文叙述,更有优美的唱词,绘声绘色,脍炙人口,民族风情浓郁,游牧气息鲜明,是一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民俗画卷。
戎马一生
乌云低重,天地混沌,首曲黄河冰雪弥漫。从迢迢西天走出一老一少两个人影。老的拄着棍子,佝偻身子,蹒跚抬步;小的搀扶着老妪,举步维艰,却顽强地行进。
这一老一少正是被逐出家园流浪外逃的格萨尔母子。
格萨尔的母亲尕察拉毛,是部落酋长僧唐惹杰的妻子,年过半百有了宝贝儿子格萨尔,却遭到了僧唐惹杰两位小老婆的嫉恨,还有小叔子超同的迫害,格萨尔被当做孽种要铲除,母子俩不得不抛家离舍,颠沛流离到了黄河首曲。
凭着天神帮助,凭着智力胆识和勤奋,格萨尔把首曲草原开拓成了和谐、平等、繁荣的乐园。消息传开,远在康区德格草原,正受自然灾害摧残的岭尕尔部族,辗转千里前来投奔格萨尔,很快繁衍生息成许多部落,有了部落联盟王国的胚胎。顺应民众的愿望,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格萨尔,经过传统赛马夺冠程序,登上了岭尕尔王国国王的宝座,掀开了他一生威武雄壮的史诗篇章。他以首曲大草原为根据地,对内主持公道,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抑强扶弱,让人民安居乐业,团结和睦,共同繁荣;对外不畏权势,疾恶如仇,反压迫、反剥削、反强暴,争取岭尕尔王国的自由、独立与尊严。他拒不给魔国鲁赞王上贡交税,摆脱了其奴役。
当魔王掠去爱妃梅萨时,他又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独身闯魔窟、斩魔王,解放了被奴役的魔国百姓。
趁格萨尔外出征讨魔地,北方霍尔国黄帐王为抢夺美貌出众的珠牡当妃子,侵入岭国。珠牡凭借首曲天险反击侵略者,但终因寡不敌众,加之有超同充当内奸里外勾结,珠牡被抢走,岭尕尔王国遭受重创。格萨尔得到信息,昼夜兼行,回到故土。
格萨尔运筹帷幄,铲除内奸。然后乔装打扮、单枪匹马独闯霍尔王设下的九道关卡,混进霍尔王宫。在珠牡的内应下,一举消灭了霍尔王。岭尕尔王国从此蒸蒸日上,走向强盛。
英雄遗迹
在作为黄河首曲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及周边地区,抬眼都能找到格萨尔的影子。
玛曲县采尔玛乡黄河东西岸,有两座巨大的、桥墩样的小山包对峙。当地传说,这是岭尕尔国修建的铁桥遗址。当年格萨尔为跨河作战,在这里修建了铁索桥,小山包就是当年的桥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阿万仑乡在乡政府前方大滩里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在较浅的地层挖出了大量的藏族抛石器,还有刀箭等武器。这块滩地的土色,与邻近的滩地土色也不一样,当地群众推测说地下埋有岭尕尔王国的一座城堡。
曾在玛曲县工作过的康先生介绍说,前些年黄河涨水发洪时,他在本县欧拉乡流段的沟汊河湾处,看见有大量尸骨泛起旋动。这些尸骨的骨骼一般大于现代人,有的颈上还残存着珊瑚项链等骨质、金银硬器装饰。他分析这是远古藏族先民的尸首,溺水后沉滞在河床的沟槽漩涡里,遇到洪水冲击便泛上河面。按藏族习俗,水葬者都是不陪葬东西的,尤其是装饰品。所以推测这些泛起的尸骨是交战中遇难溺水的。这使人联想起《格萨尔》史诗中岭国与霍尔国两军对峙,以黄河为天险厮杀近三年,大量官兵被黄河卷走的情节。说不定洪水期泛上来的这些尸骨,就是当年两国官兵残留在人世上的唯一纪念物。
1974年,阿万仑乡修建小型电站。电站基础工程挖到3米深时,掘出了一批发锈的箭镞,还有护心镜、几块人骨。另外,在当地还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霍尔国兵士渡过黄河后沿阿万仑大滩行进,岭尕尔军队把精壮兵丁埋伏在大滩两座山包背后。当敌人行军到这儿时,伏兵突袭。霍尔兵马混乱一团,人踏马踩,全军覆没。与两座山包成鼎立状的另一座山包,则称为尸体山。为什么命名为尸体山呢?原来霍尔兵惨败后,尸体横陈,无法打扫战场。岭尕尔军民便把霍尔兵将的头颅割下来,堆积成一堆,用土遮埋起来。天长日久,形成了这座山包。
在黄河首曲草原,很多地貌及名称,都与《格萨尔》史诗中描写的大约相同。如毗邻玛曲县的四川若尔盖麦西乡,是黄河与墨河交汇、墨河流入黄河的沼泽草原,这与格萨尔母子俩遭超同迫害而流浪寄居的玛(黄河)墨(墨河)玉隆(碧玉般的川地)松多(三岔口)完全相符,当地也这样冠名这片草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