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格萨尔》掘藏艺人——邬金·旦增智华
“《格萨尔》艺人之家”
在藏族人的精神家园中,有一部闻名于世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格萨尔王》长100多万行、共2000多万字,至今仍以鲜活的形态在藏、蒙人民当中广为传唱。
在宏伟的《格萨尔》文化体系中,艺人无疑是传承的核心。日前,记者在素有“格萨尔文化之乡”之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采访了一位“岭·格萨尔忆前掘藏艺人”,得以近距离对格萨尔艺人的工作、生活、内心世界进行了学习和聆听。所谓“掘藏”,指的是被前人以特殊形式埋好的遗物、教义等挖掘出来的过程。
邬金·丹增智华今年45岁,他所诵唱的,是他自己书写的史诗,但和专事说唱的艺人不同,丹增智华进行传承的主要形态是通过掘藏撰写格萨尔王史诗。由于他一直采用诗化的世界观来书写,2010年11月,经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专家鉴定,他获得了近年来刚出现的艺人形态——“智态化”《格萨尔》艺人的称号。“我从小就对书写特别感兴趣,我所写的,都是自己感受到的‘灵感’,或是前世曾经经历的事。”
丹增智华
藏传佛教深信灵魂转世,很多格萨尔艺人都坚信,自己是与格萨尔王同时代的、与英雄有密切关系的人或动物的转世,邬金?丹增智华也深信这一点。
“我很小的时候,潜意识里就有自己是咒师岭·智噶德的三儿子——相龙赞布转世的觉悟。智噶德是格萨尔王手下30名勇士中的一员,他刀枪不入、力大无比。此外,儿时我和母亲去拉萨朝佛时,也有过这样的觉悟。途经的一些地方,虽然自己是头一次去,但却似曾相识,就像做梦一样。”
旦增智华说,“灵感”并非随随便便就会来,它往往在去了某个似曾相识的地方,或是做了个比较特殊的梦时才能感知。而每一次撰写新书的时候,他都要虔诚地祈祷。“每次动笔时,我都要虔诚地向格萨尔王祈福,想象着格萨尔大王化成一道金光,附进了我的身体。为了能接受大王赋予的灵感,我每天早晨都要念经、虔诚地祈祷。”
旦增智华非常勤劳,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写完了20多部史诗,其中的13部已经出版,而他的计划是要用毕生精力写完118本。他随手翻开了一页笔记,指着上面的一串长约5厘米的字符,介绍了他记录“灵感”的独特方式。“每当有灵感上来,我都先想书名。有时间的话,我就当场把内容都写下;没有的话,我先用不正规的文字串将内容锁住,待日后有时间时再慢慢书写。至于被锁住的内容,只要是跟随格萨尔王出征过的勇士,转世时曾被格萨尔王祈过福,看到了都能读得懂。”
旦增智华还介绍,现在,写作已成为旦增智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每天多则写上3至4页,少也要写上1页。不管是清晨还是半夜,只要灵感上身,他都会随时记录下来。但是回顾来时路,旦增智华的今天来之不易。
[FS:PAGE]
旦增智华儿时不曾上过学,但天资智慧的他,放牧之余,凭自学和“昔时忆念”学会了藏文简体书法。13岁那年,他被送往寺院里生活了3年多,学习“领悟”和“做人的道理”等,在寺院里,他还学会了藏文正规字体的读写。
此后,书写就成了旦增智华释放心灵的最好渠道。16、7岁起,他开始写小段的格萨尔史歌,18岁起慢慢写起了史诗,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刚开始是随便写,而能不能有资格继续写下去,必须要拿给活佛看,活佛认可的话,才能继续写下去,所幸我写的东西得到了认可。后来每天都要写,放牧的时候写,回来也写,一有空就要写,不写就难受。
我写的大多不是格萨尔王南征北战的历史,而是他下半辈子的事,是《岭?格萨尔王》的分传,很多内容别人从未讲写过,包括故事、情歌、戏剧、说唱、道歌、念诵及修持法等。”
可是,稿子越写越多,名气越来越大,旦增智华的烦恼也与日俱增。一是写出的史诗没有途径出版,再者,自己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仅靠放牧维生,别说专心写作,就连买纸笔都很吃力。
在有心人的帮助下,旦增智华的作品被送到县里、州上传阅,看过的人,无人不被其价值所打动。长年重视《格萨尔》文化传承的果洛州,对于拥有《格萨尔》说唱、写作等技能的艺人一直有着特殊政策,旦增智华的人生由此迎来了大转折。此后,作品出版计划得到推进,曾经困扰自己和一家老少的生计问题也有了着落。
格萨尔文化之乡果洛州 草原风景
2011年,旦增智华调入久治县文化馆专门从事撰写格萨尔王史诗等工作。“其实,我是个懒惰的人。在牧区每天干活非常辛苦,而进城之后,既不劳累,还能专心写作,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果洛是格萨尔的故乡,国家非常重视格萨尔文化在这里的传承,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个人身上所拥有的东西,如果不去传承就无法保存下来,甚至会随着人的死亡,文化也会灭绝。作为格萨尔艺人,我衷心希望国家今后能一如既往地保护好、做好格萨尔文化的传承。而我自己,会在有生之年,为完成118部史诗的书写而一直努力下去的。”
采访结束,丹增智华脱下了他华丽的民族服装,露出了穿在里面的牛仔裤。接下来,他要骑上摩托车,赶上80公里的山路,天黑前回到他牧区的家。穿梭在县城和牧区之间,就仿佛穿梭在格萨尔大王的岁月和当下世界之间一样地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