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门源古景今何在

作者: 潘定措 来源:海北新媒 时间:2021-10-08 16:23:35 点击数:
              
       多年前,我去拜访门源县老作家、地方文史专家祁郁春老先生,先生给我讲了好多关于门源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只听得我心潮彭拜,如痴如醉。但那时因为年轻,自己又沉迷于写一些不知所云的诗歌,感觉文史写作又生硬又无趣,所以,听过之后什么也没有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慢慢地淡忘了。后来也曾多次拜访过先生,听先生讲一些关于门源的人文变革,趣事杂谈,就如观看一场好莱坞大片那样过瘾。先生喜欢喝点酒,一来二去又因“贪杯”没能将先生心口相传的线索资料记录下来,过后的懊恼和负罪感常常折磨得自己寝食难安。
       现年89岁高龄的祁老先生,是门源县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的人生经历和学识水平为这座百年历史县城的变迁做着准确的注脚。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门源文史的“活字典”、 北大通(门源)的“百科全书”和“智多星”……,在这众多的称谓中,他最喜欢别人称他为“祁老师”,最让他难忘的是在门源政协工作过的日日夜夜。
       我很敬重先生,敬重他渊博的学识和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在挖掘、传承、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去年初冬,我又去拜访先生,老人家虽然依旧谈笑自如、幽默风趣,但终也抵御不过岁月的磋磨,有点疲惫和沧桑,这样的状态令我心疼和伤感,同时也感到沉沉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聊了很多,老人家像是彻底敞开了心扉,打开了记忆的匣子,他所有的语言用“字字珠玑”“句句千金”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聊到县名沿革、古城遗址和景点河流时,老人家同样心思敏捷,记忆超人,侃侃而谈。当然,他也有他不为人知的烦恼和担忧,而他的烦恼常常是超出自身的,是涉及本土历史文化的大忧患。一些书籍上对门源历史遗迹夸张失真的描述,一些对历史事实的生造和篡改让他坐立不安。
       他说,门源古为羌地。两汉、三国时为西平郡辖地,南北朝时为鲜卑族吐谷浑人牧地,隋、唐属鄯州辖地,后被吐蕃占领,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马步驻军实行“上马为军、下马从耕”,开始从事种植业生产,明末为蒙古族麦力干牧地。
       清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清军平定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置大通卫,次年筑大通城(今门源县城)。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建大通、永安(两城均在门源境内)、白塔三城,属西宁府辖。
       乾隆九年(1744年)大通卫由门源浩门迁至白塔城(今大通县城关镇)。
       乾隆廿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后“北大通营”撤销,门源系大通县属“红山 ”和“永安”(今门源旱台红山嘴和马场永安城)两堡。1929年设门源县,1953年成立门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门源回族自治县。

       说起门源的新老“八景”时,先生显出更为忧心忡忡的样子,他的不安和我的担心似乎在这一刻不谋而合。他说:“就拿门源新老八景来说,古书上都有详细记载,很严谨,很全面。但有些人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比如当年‘永安城’的屠城经过就是一个例子。我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文史本身和事实的不尊重,更是对家乡、对后代的不负责任。”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强烈的心痛,也能理解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文史人面对五花八门说法的无奈和因年龄而力不从心的急切,人各有志,人各有爱,我能深深地理解。
 
       说到“史”与“志”时,他说:“国史或地方史与‘志’的关系是,‘志’是所有史的资料库。它只能记述每个时代中社会发展经过的重大事件,只记录事实而不作任何褒贬。而‘史’是‘志’的依据和结论,所以,写史可夹叙夹议、以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以历史检验真理的态度,对各个时期历史事实加以评论总结,梳理出功过是非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后人找出正确的发展道路和理论依据。而真实是一切‘史’的生命,文史资料要牢牢依照‘三亲’原则,即‘亲历、亲见、亲问’去描述,文也必须以不忘初心的精神正名。大通县志老八景,门源县志新八景,既分开了新旧,也区别了‘志’与‘史’的异同,以及它们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

 他希望有人能够为门源的景点古迹、河流湖泊之名予以认证,以后无论书写也好,留史也罢,能够统一使用规范名字,不论“古八景”还是“新八景”,不要你说你的,我写我的,使之成为永远也打不出去的王牌。如:“花海鸳鸯”,有些书上写作“乱海子”,有些写作“鸳鸯花海”,还有些写作“星海”;再如门源新八景中的“双狮镇关”,有写“狮子岩”的;有写“狮子口”的,有写“狮子沟”的,感觉新旧混淆,称呼混乱,误导后人。
                                                                                          
                               门源“老八景”


       雾山虎豹,今门源县珠固寺沟与东海沟边界处。雾山,因岚光浮绕,缠绵若雾而得名。满山青树,浓阴蔽日,峡中怪石林立,虎豹出没,景如天画。

       鸾堞翔凤,今门源县西北祁连山鸾鸟沟境内荒城是也。也叫鸾鸟口或鸾鸟城。相传鸾鸟非凤非凰,文披五彩,啸引天风。因其常常翔集于鸾城一角,粉堞排云,笙簧从和,才有博学者认其为鸾,谓其为吉祥之鸟。

       朝阳涌翠,今门源县东川镇塔龙滩村旧加多寺隔河南山。涌翠山,山当东南,翠如葱玉,曾有诗曰:“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因“水泉清冽,美泄琼浆”,山中修行的僧人眉清目秀,健硕长寿,体无杂病。

       画屏秋净,今大通县宝库乡五间房附近。画屏山,因山势横亘如屏,鸟语花香,浑如仙岛得名。
 
       古塔春阴,今大通县城关镇西北面山梁。原有白塔一座,高出城楼,塔外长堤环绕,东风杨柳,因景色秀丽,故来观者无数。
       
       龙洼嘶月,今大通县祁家寺境内的白龙泉之间。龙洼即龙泉,水之曲者谓洼。泉眼如环,浮水似镜,每至良宵,嘶然有声,故得此名。

       夕照流金,大通县娘娘山即老姆寺附近。因夕阳西照之时,辉接层霄,山石穹隆,以金作骨,流丹溢彩于天地之间而得名。
                                                                                
                               门源“新八景

     
        新八景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和改革开放之间,文史编写者重新考察认证的一些补充景点,其中很多已经成为门源的旅游景点和大型活动基地,驰名国内外。
       
       双狮镇关,今门源县皇城乡境内,民间将这对石狮子所在的沟叫狮子口。《大通县志》曾记载狮子口:“山势嶙峥,状如狮子,故名。”距离门源县城60多公里,峡内怪石林立,岩壁陡峭,形态万千。东面山坡上一对酷似雄狮的巨石镇守峡口,一尊朝西,举目远眺;另一尊昂头啸叫,虎虎生威,如果不仔细分辨,一定会看成一副雕塑。关于狮子口,松门杨氏有诗云:“两岸怪石多,中挂瀑布水。岩雨阴忽晴,涧雪低复起。”“素色喷成三伏雪,余波流出万年溪”,可想而知,狮子口的景色是何等壮观和奇妙。

       
        冷龙夕照,“老龙湾”在今门源县城以北的北山、西滩乡境内。冷龙岭西起古道扁都口,东止乌鞘岭达坂,横亘在青海门源县北部和甘肃武威、金昌市的交界处。每当傍晚,彩霞轻飞,银龙腾舞,熠熠闪光,故称“冷龙夕照”。  
       
        骆驼曲流,今门源县珠固乡东旭村境内,也称“浑天太极”或“高原桃花源”。
       
       照壁凝翠,今浩门镇南面瓜拉村境内。大小照壁,状如仙桃,山上遍生云杉,间有各种灌木郁郁葱葱,常年碧翠, 壮观怡人。

       鱼儿山 ,今门源县克图乡麻当村境内(原称为上骆驼脖子)。因气候湿润,景色秀丽,两山状如鱼儿,鱼头分别朝向东西,所以,当地人也把这里叫“金盆养鱼”。

       岗什卡雪峰,今门源县城西北皇城乡东滩村北部。岗什卡,也称阿尼岗什卡,藏语,意为雪山之尊或千山之父。距门源县府浩门镇54公里,是安多地区十三座神山之首。海拔5254.5米。该峰山体延西北——东南走向,山巅积雪终年不化,冰川总面积达81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现已成为亚洲登山滑雪基地。


       二塘沟,今门源县浩门镇头塘村境内。头塘(一塘)沟再往里走7公里左右就是二塘沟,二塘沟距县城十公里左右,是一条荒芜了的古道兵站,在上头还可以看到“铁标”。古代的时候为了丈量距离设了十里塘坊,即每十里处设兵站一座;五里墩亭,即每五里建一个烽火台。

       头塘沟往里约九公里后向西分出二塘沟,两条沟均通向青沙垭豁,直至达坂山之南的大通县宝库乡。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茶马古道以及丝绸之路通往门源、大通的最捷径之道。

       永安城,今门源县皇城乡和马场境内。永安城距门源县城55公里。此城始建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当时驻牧在青海的蒙古族首领罗布藏丹津因不满清政府的统治,起兵叛乱。雍正皇帝只好派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前来镇压。战乱平息后,罗布藏丹津带领残部逃亡新疆,为了使青海及西部边境永远稳定,年羹尧命提督把总王栋在甘青咽喉之地门源和大通分别修筑了永安城、大通城、白塔城等三座城池,永安城成为清王朝驻守青海的重兵之地,“永保安宁”之意。永安城屯兵人数最多的时候曾达到三千余人,屯兵三千即便是在今天,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

       走进门源,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随处可见,门源自汉代的小月氏到汉武帝以后的羌人割据,再到吐蕃牧地以及后来的蒙古宗王重要的镇守之地,足以证明门源多元文化的古老与厚重。数千年来,门源形成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宗教并存的灿烂文化。对于历史我们不应篡改,更不该遗忘,我们应该将历史的点滴准确的记录下来,然后再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