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谐:走向世界的瑰宝
07年央视春晚上的堆谐:《飞弦踏春》
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拉孜县的“堆谐”艺术《飞弦踏春》,震撼了全国观众。随后,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堆谐”艺术连受好评,在全国引起轰动。从此,拉孜“堆谐”这一传承千年的藏民族歌舞,开始进入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的视野。
“堆谐”文化的挖掘传承
“堆谐”是从自娱性的民间圈舞“果谐”演变过来的,其曲调优美,旋律悠扬。拉孜和萨迦、定日、昂仁等地的“堆谐”风格、韵味比较接近,因此,称这一地区的“堆谐”为“拉孜堆谐”。拉孜“堆谐”在当地流传广泛,群众基础深厚,为“堆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拉孜县也因此享有“堆谐”故乡的美誉。
2004年底,对口扶贫拉孜县热萨乡的日喀则地区烟草专卖局在近半年的调研中,发现了“堆谐”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堆谐”是否可以作为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堆谐”与周围的萨迦寺、珠峰等旅游景点结合开发,将使拉孜县及周围县约15万群众受益。于是,日喀则地区烟草专卖局将拉孜县的扶贫工作定位为文化造血式扶贫。通过开发“堆谐”资源,把“堆谐”作为品牌推向市场,使拉孜和周围县的群众受益。
在地区烟草专卖局和拉孜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2005年,拉孜县业余农民艺术团成立,一批土生土长的拉孜农民,把“堆谐”歌舞跳到了拉萨,跳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在200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该艺术团表演的“堆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亿万观众的心。2007年以来,拉孜县业余农民艺术团逐渐把“堆谐”跳向全国。2008年,拉孜“堆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堆谐之乡的民间表演
文化产业走向市场
千百年来,“堆谐”一直作为拉孜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方式,老百姓从没想过唱歌跳舞能挣钱。而如今,依靠“堆谐”致富的故事在拉孜县却被当地老百姓传为佳话。
拉孜县锡钦乡多玛村45岁的农民达瓦是当年报名参加艺术团的一员。几年来,他跟着艺术团在区内外演出,挣到了丰厚的收入。达瓦告诉我们:“过去到阿里打短工,每年收入3000多元。这几年参加了农民艺术团,每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达瓦家里现在已经有了电视机、藏柜、DVD,还装了电话。
县长多吉介绍,自从拉孜“堆谐”名气打响后,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开始将“堆谐”艺术推向市场,艺术团的农民演员,有的在拉孜县表演“堆谐”,有的在拉萨参加旅游文艺表演。如今,参加演出的农牧民演员每人每年纯收入达到15000元,相当于拉孜县一名壮劳力打工2年的收入。
“堆谐”艺术的美好明天
随着对“堆谐”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何让“堆谐”艺术走上更广阔的舞台,是拉孜县当下正在思考的一个课题。
今年8月,拉孜县的12名小学生受邀参加了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夏令营活动,并在活动中表演了拉孜“堆谐”,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对此,“堆谐”文化传承人拉巴老人高兴地说,他看到了“堆谐”的美好明天。他告诉我们,“堆谐”艺术的发展传承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就在于下一代,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更多的孩子培养出来,让“堆谐”艺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对“堆谐”艺术的发展,拉孜县也有着自己的规划。县文化广电科科长央宗介绍,拉孜县正在积极申请,成立一个专业的农牧民艺术团,以后就作为一个专业的艺术团体,代表拉孜县外出演出,以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她还告诉我们,拉孜县第六批援藏干部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准备建一个“堆谐”文化中心,把日喀则西部的堆谐、甲谐、同甲啦等艺术汇聚一堂,让前来拉孜的游客感受后藏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艺术人才加入“堆谐”艺术团体。
有了更多民间艺人的参与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相信,“堆谐”艺术必将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