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氆氇之乡的手工艺传承

作者:饶春艳 来源:中国西藏网 时间:2011-06-14 09:51:00 点击数:

 
扎囊县手工编织的氆氇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 摄影:饶春艳

  这是个将民族手工业视作浪漫童话,也视作“铁饭碗”的地方。这里无论老幼,都有一手编织的本领,几乎家家都有氆氇机,会织氆氇就和会走路一样平常。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以民族手工艺而受到关注,即便是到了现代化的21世纪,也没撼动扎囊县的手工业,反而以原料纯正和手工编织而越发受到欢迎,如今扎囊县的氆氇产品已经远销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内地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省份。


扎囊县农牧民织出的氆氇作品——挂毯 摄影:饶春艳

  扎囊县民族手工业——氆氇的发展可上溯至2000多年前,据当地编写的《扎囊氆氇》宣传册介绍,那时开始,当地人就已经会用羊毛纺织。据悉,氆氇根据质地分为了很多种,品质最上乘的是刷毛未剪的,藏名“胥玛”,已经剪了的称作“协玛”,以下依次为“胥沃”、“劲玛”等。而氆氇实际上是上述羊毛织品的泛称。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氆氇作为当地主要的民族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扎囊县的仁青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在拉萨从事氆氇生意,并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如今他已经是扎囊县阳光氆氇编织厂厂长,并培养出了5000多名农牧民学习氆氇编制技术。发展至今,扎囊县的氆氇加工、卡垫编织等民族手工加工企业正在增加,并吸引了大批当地农牧民参与就业和学习技术,而民族手工业则成为了扎囊县农牧民的主要增收渠道。
  6月11日下午,扎囊县扎木村村民央金从附近扎塘镇采购回到家中,洗干净手后,她来到一间阳光通透的小房间,坐在房间的氆氇机前,踩踏、推、拉,编织动作娴熟。她说,自家养了羊,羊毛不用操心来源,而一个月编织氆氇能挣1400元左右,每个月有人上门收购。“村子里很多家庭都有编织氆氇的传统。”扎木村支部书记格桑如是说。
  氆氇编织技术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


扎囊县的罗杰老人在织做卡垫的氆氇 摄影:饶春艳

  2003年,扎囊县阳光氆氇编织厂厂长仁青曾做过一个大胆的举动,将原来单纯的氆氇编织扩大为氆氇、哗叽、协玛、围裙等五种传统编织,厂子的经济效益获得了较好提升。2004年,再次对氆氇编织技术进行革新,将围裙扩大为三个品种,花氆氇也能够生产四个品种。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受到了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市场的喜爱,仁青说,在2005年,他在原有的品种上又增加了毛毯、藏毯和藏被的编织。如今扎囊县手工业氆氇产品发展到有白氆氇、花氆氇、十字氆氇等近20种产品。
  2011年6月12日,扎囊县阳光氆氇编织厂一位年轻的员工巴桑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花纹太华丽的藏式地毯已不再受欢迎,人们开始喜欢纯色,仅镶简单花边的地毯,所以,工厂今年开始生产简单样式的地毯。
  编织厂18岁的学徒次仁央宗来自扎囊县吉汝乡,“妈妈将氆氇编织技术传给了我,工厂也有老师教我,我现在会织藏毯和卡垫。”虽然仍在学习阶段,但是也能在拿到1400多元的工资,次仁央宗的计划是,等到学成回家,就要在家里编织,然后销售自己编织的氆氇。


由扎囊农牧民手工编织完成的氆氇产品 摄影:饶春艳

  在扎囊县阳光氆氇编织厂内,有一对来自吉汝乡的夫妻员工,两人一个月的收入有4000多元。夫妻俩说,等孩子明年到了上学的年龄,交给学校照顾和管理后,他们便能更加用心地学习氆氇编织技术,如果孩子愿意,也会将这门技术传给他。
  扎囊县61岁的氆氇编织老艺人罗杰编织这门手艺非常自信,他很高兴看到目前的发展状况,更不担心这些让扎囊人引以为豪的手工艺会失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