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南木特藏戏展新姿
卓尼县《切吉闹藏》剧照
合作市《松赞干布》剧照
碌曲县《达巴丹保》剧照
“南木特”是藏语音译,为传记、故事之意。“南木特”藏戏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或者以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民族英雄为素材,具有情节生动、结构完整等特点的一种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它发源于甘南拉卜楞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广泛流传于安多藏区,成为该地区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并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甘南“南木特”藏戏通常分“开场”“正戏”“结尾仪式”三个步骤,演员上场前,有笛子、扬琴、龙头琴、四胡、鼓等乐器伴奏。演员除神怪角色戴有面具外,其余演员都化妆,其服装头饰讲究,道具新颖别致。演员出场后,不配伴奏,演员表演细腻,韵白清晰,绘声绘色,唱腔时而高亢爽朗,时而低缓悲凉。其演出色彩、风格、情趣等与其他藏戏有所不同。
今年66岁的久西草,是甘南乃至安多藏区的名人,她是一位多面手藏族民间艺人,舞蹈、藏戏和弹唱无一不精。最重要的是她还是拉卜楞寺第一代演藏戏的女主角。
“最初藏戏的公主都是男角扮演的,我当时在《智美更登》里扮演的是公主。”久西草说。1978年拉卜楞红教寺排练南木特藏剧《智美更登》时她便成了第一个女演员,从此之后,南木特藏剧打破了无女演员的历史。1981年她进入甘南州藏戏团,任教练,从事藏戏唱腔及基本知识的培训工作,退休后仍在从事藏戏唱腔及群众文化活动指导工作,她的学生遍及安多及其他藏区。
久西草介绍,“南木特”藏戏从浓郁的民间歌舞中诞生,因此在表演手法上带有鲜明的民间歌舞的印记。因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处境的人物动作都迥然不同,人物形象鲜明,而姑娘们的舞蹈基本保持着民间歌舞的特点,动作幅度小,节奏缓慢、文雅柔软,男演员的舞蹈则气势磅礴,节奏感强。
“拉卜楞藏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山寨农村、草原帐庐里都流传着数不尽的说唱故事、说唱史诗以及民间叙事长诗,八大藏戏的剧本。民间文学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为‘南木特’剧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甘肃省藏戏团团长、甘南州藏族歌舞剧院院长嘎玛道吉说。夏河地区的农牧民,生性豪放旷达,能歌善舞,不管是吉庆节日,还是歇息期间,都会对一曲情歌、一组舞蹈轮流唱跳,直到尽兴为止。这一带流传的民间曲调有500首左右,深厚的艺术土壤孕育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为“南木特”剧的产生、发展、充实奠定了基础。
嘎玛道吉介绍说,“南木特”剧的最早雏形“米拉日巴劝法”由第二世嘉木样大师引进并倡导。受拉卜楞寺的影响,安多地区不仅普及了“米拉日巴劝法歌”,而且相继出现了很多小杂剧,群众集会时常即兴表演,尤其在六月草茂花香期间,农牧民纷纷上山头、下河滩,过“香浪节”,各种杂剧应运而生,如“狩鹿”“娶新娘”“牦牛舞”等,这为“南木特”剧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
《松赞干布》是“南木特”剧问世的第一个有正式文学剧本的剧目,它由拉卜楞寺高僧嘉措等执笔,五世嘉木样大师修改剧本,由琅仓活佛指导,拉卜楞寺僧侣演出。它取消了大部分面具,进行简单的化妆,配以乐队,吸取了民间的许多歌舞曲调,“南木特”剧顿时丰满鲜活起来。
“融合发展,是‘南木特’藏戏发展的必然趋势,剧目从传统逐渐向新创现代过渡,题材由历史事件向现实生活过渡,场地由露天广场向舞台演出过渡,剧团由民间自发组合向专业团队过渡。”原甘南州文化局局长云丹龙珠说。
云丹龙珠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藏区文化生活日趋活跃,藏戏剧目增加,至上世纪50年代末,州内发展藏戏演出团队达36个,剧目9个。到了上世纪60年代,藏戏进入兴盛时期,但随着“文革”的开始,藏戏再次遭到禁演。
上世纪70年代末,“南木特”藏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获得再生。1981年成立了“甘南州藏剧团”。1982年在合作举办了全州首届“南木特”藏戏调演,夏河、碌曲、合作等县藏戏队和甘南州藏剧团参加了历时7天的藏戏汇演。甘南各地都成立了以乡村为单位的藏戏队,走乡串户演出。
从1946年第一部“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创演至今,累计演出剧目12部之多,曾赴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瑞典和挪威等国演出。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民间的藏戏团因各种原因逐渐解散。“南木特”藏戏的传承和保护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甘南州文化馆馆长马庆禄介绍说,“南木特”藏戏的保护传承工作早已引起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2005年被列入甘肃省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之一,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扩展项目名录。
自2005年至今,甘南州文化馆工作人员先后深入合作、夏河、碌曲等地收集资料,已整理“南木特”藏戏剧本13个,藏文版剧本已经出版,并整理了完整的视频资料5部,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各1人。2011年,又进一步完善了“南木特”藏戏资源数据库建设,重点进行抢救性资料搜集和整理。
“南木特”从寺院走向民间,又由民间走进专业舞台,演艺质量有了根本性提升。但它仍深深扎根于民间,成为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艺术享受,至今州内仍有数十个藏戏团队,活跃在群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