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西藏独特藏族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来源:走遍中国旅游网 时间:2012-12-06 15:29:00 点击数:

  西藏民族民间歌舞五光十色,风格各异,品种繁多,被称为“歌舞的海洋”,根据西藏所辖康、卫、藏、阿里四个地区民间歌舞分布的情况,从音乐的角度上讲,大体可分为“鲁”(静态的歌,泛指节奏不规整的歌谣,如山歌、牧歌)和“谐”(动态的歌,泛指节奏规整的歌舞曲)两大系。从舞蹈的角度上讲,大体可分为“谐”歌舞;“卓”舞蹈;“噶尔”乐舞;“羌姆”跳神即宗教舞四大类,现将人们常见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品种作简要的介绍: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广大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圆,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落,载歌载舞,顿地为节,连臂踏歌的集体圆圈歌舞,常见于农村的村广尝打麦场上。节日里,场地上摆着一缸青稞酒,人们围着酒缸拉圈起舞,男女各站一边,分班歌唱,从左向右沿圈踏步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之后,“谐本”(歌舞的组织者)带头发出“休休休”或“曲曲曲”的叫声,合着节奏踏步开始舞蹈,这种节奏性舞步叫“谐个”(歌头)。跳完“歌头”紧接着进入快速集体歌舞,有的舞群中出现男方跳一段后,女方又跳一段,男女双方歌舞竞赛的场面。跳完数遍后,又由“谐本”带头呼喊“休休休”,或者说一段快板词,边说边跳,统一步伐,在一齐双脚跺地中热烈结束。

  堆谐“堆谐”有两层含义:一是“堆”为上或高地之意。因而“堆谐”是泛指后藏昂仁、萨迦、拉孜、定日县以及阿里部分地区的农村圈舞。二是泛指这种“堆”区的民间舞传入拉萨之后,经过城市各阶层人士加工规范化了的藏族踢蹋舞。17世纪中叶,5世达赖规定每年藏历七月初在拉萨举行一年一度的“雪顿节”(酸奶宴节,后来发展成为藏戏节),让各地藏戏团云集拉萨献演。后藏“堆”区的窘巴藏戏团的剧目中,穿插表演过这种活泼热情的踢蹋舞,由于艺人的传播和民间的相互交往,这种舞蹈流入拉萨后为各阶层人士所喜爱并进行了加工。这种加工在音乐上出现了一段有乐器伴奏的慢板抒情歌曲,在舞踏上主要是突出它的四二节奏后半拍起步,“三步一变”这基本变化组合,脚下发出各种连点踏步音响,抒发人们活泼热情的情趣,由于配上了扬琴、六弦、笛子、京胡、串铃等乐器伴奏,音乐上突破了原歌词中段、句、音乐的严谨限制,把“堆谐“规范成为绛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的完整无缺的乐曲结构。“堆谐”的音乐已经程式化,它的歌头、尾声舞曲基本是固定的可以通用。目前已形成了表演性的歌舞。

  朗玛谐据考证,这是18世纪末,西藏地方主事大臣竺仁。颠曾班久,在内地各地名胜游历,广泛接触内地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歌舞音乐之后,带上扬琴返回拉萨,将内地音乐的某些音调融合于原上层人士兵喜爱的“朗玛”之中,是吸收了内地音乐文化发展起来的,原西藏“内大臣“们所喜爱的一种华贵典雅的歌舞音乐。“朗玛”首先流传在拉萨,是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它的歌和舞分为两大段:即“绛谐”(慢歌)和“觉谐”(快板歌舞)。朗玛的音乐比舞蹈更为丰富,运用与流传比舞蹈也更广。人们走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的街头巷尾,林园湖边,不时会听到从内室阁屋、“林卡”篷帐中飘出的阵阵悠扬深情的歌声,这种自弹自唱抒情典雅的歌曲往往是藏族人民喜爱?“朗玛谐”果卓即人们经常说的“锅庄”“果卓”仍是圆圈歌舞的意思,“锅庄”一词由来已久,赵尔巽等撰写的《清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曰大郭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如十字。这种对四川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所谓披各种黄蓝紫色带子,实为彩色哈达,是一种在吉庆场合下跳的礼仪锅庄舞。“锅庄”分为农区锅庄和牧区(牧民舞)、林区(工布民间舞)锅庄三种,都有不同的风格。“锅庄”和舞姿矫健奔放,男性着肥大的统裤犹如雄鹰的粗毛腿健壮有力,舞姿多模拟禽兽特别是大鹰的形态动作,如鹰展翅、鹰跳、鹰盘旋等等。女性动作优美开放、重姿态和情绪表现,歌词中有“雪山哟,快闪开,我们要展翅飞翔。江河哟,快让路,我们要迈开舞步……”的豪情报壮语,是藏族人民剽悍气质在舞蹈中的形体表现。康谐“康谐”指弦子舞。盛行于青海、云南、巴塘、昌都等藏区,西藏境内也颇为流传,以巴塘弦子最为有名,在巴塘和昌都每逢节日“耍坝子“,男女聚集翩翩歌舞。一般是男操“白旺”(牛角胡)站立排头,拉起胡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唱词为“谐体民歌”,也可即兴创作男唱女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舞者随着胡琴晃动发出的阵阵“颤音“,舞蹈上相应发出一股股“颤法“,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作为其形体特征。舞姿圆润、舒展,曲调悠扬流畅,它的“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告示动作,长袖飘飞很有特色。其中《孔雀吸水》是经过加工了的传统双人舞节目,是藏族人民祈愿吉祥幸福的形体写照。
  羌姆西藏的宗教舞蹈“羌姆”(跳神),是在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与当地“苯”教的对立斗争中形成的。在佛教西藏化的过程中,莲花生采取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结合的方法,开创了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宗教舞,经相继改进、规范、逐步演变传播,形成后世喇嘛寺院的跳舞。
[FS:PAGE]
  藏戏藏族民间传统戏剧,简称藏戏。藏戏是个很古老的民族剧种,在全国仅有的几个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中,历史也是最久远的。它的起源和萌芽,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前。据藏文史书记载,公元六世纪时,即松赞干布时期,已进入奴隶制藏族社会,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产生,而且相当发达,如与舞蹈相结合的“鲁“体民歌和苯教“摇鼓作声“的巫舞N某晒?主进藏以后,松赞干布十分欣赏大唐的服饰礼乐,把传进来的汉族乐舞,结合藏族本身的歌舞艺术,专门训练?6名美女,为公主表演歌舞,在此基础上又兴起了一种鼓舞,其舞蹈、表演及歌唱都开始有一定的规范。到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受其母金城公主的影响,崇尚佛教,延请印度高僧莲花生来藏搞佛教西藏化,建桑耶寺,在落成典礼上将佛学教义和苯教巫师祈神仪式以及土风舞相结合,出现了类似内地古代傩舞的哑剧性跳神舞蹈。到公元十四、五世纪,藏族社会已从奴隶制发展支封建农奴制,生产经济有所繁荣,人们生活有所改善,于是藏族多种民间艺术更加勃兴起来,这时后藏地区出现了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他为募捐集资,营造铁桥,利用这种在寺庙活?刀?收集了大量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并吸收了当时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特别是说唱的形式的艺术营养,加以戏剧化,用以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因而受到群众欢迎,使之流行起来。到17世纪五世达赖时,更把这种演出艺术与宗教仪式彻底分离,形成以唱为主的独立戏剧艺术形式。后又经无数民间艺人,群众中艺术爱好者,及以上层知识分子的不断丰富提高,才形成今天这样独具风格,有着强烈民族特点的剧种。它的流传范围,从山南、日喀则、拉萨等地区逐渐扩大到整个西藏,并流传到四川的巴塘、理塘和甘孜等地区,以及印度、不丹等邻近国家的边境藏区。它对甘、青、川边安多藏区很晚产生的囊达藏戏也有一定影响。藏戏传统剧目总数接近20本,但有一些本子现已流散失传,仅存名目,或略知故事梗概。这些传统剧目,从取材角度,可分为历史传说剧《文成公主》《热琼娃》;民间故事改编的神话爱情戏《诺桑王子》;神话传说剧《苏吉尼玛》《根却波》;儿童英雄戏《白玛文巴》;直接取材于现实材料的社会生活剧《朗莎姑娘》;人情世态剧《卓娃桑姆》《顿月顿珠》《敌得格得》《曲吉朗桑》;宗教故事剧《直美滚顿》《云乘王子》《德巴登巴》《絮白旺秋》《敬巴钦保》;还有改编藏族古典小说的《郑宛达娃》;改编外来著名印度的《罗摩衍那》的戏《若玛囊》等。流传至今八大藏戏“之一的《文成公主》是写禄东赞在长安以自己超群的才智,经过“七试婚使”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得公主的故事,以此反映唐蕃联姻这一千古佳话。藏戏在我国是难得的艺术发展较为完整的一种少数民族剧种,为中华民族戏剧宝库增添了一块闪耀着奇光异彩的瑰宝,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民间禁食
  不食狗、猫肉,不食毛驴,骡马肉。不食鸭类肉,除狗熊,马熊的不食其它兽类肉。除鱼外不食青蛙,蛇和海生动物等类肉,除鸡和野鸡的不食鸟类肉,不食老鼠等肉,除火麻草茴茴草和野葱等的不食其它的野菜。
  重礼节
  过去若见长辈、头人或受尊敬的人,活佛或拜访贵宾时,要脱帽、弯腰,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朝拜佛像或接受活佛摸顶时,要合掌躬腰,叩头或磕头于平辈或一般人,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也有合掌与鞠躬并用的,对尊敬者合掌过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平民若在途中遇见头人、活佛时,及早回避躬身道旁,脱帽低头、吐舌,若是骑马的平民,下马站立路边,若是坐在地上的,赶紧站立以示敬礼奉上哈达和见面礼。在寺庙里也有一种磕响头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到寺庙的经堂或佛像面前时,先合掌连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的一顶,表示诚心忏悔之意。

  家庭多以男子为当家主事,男人大多会针线缝制和编制,妇女一般多搞家务和田间管理等。客人来家时,一般多由男人接待。妇女给客人上茶酒和其它食品时,俯首奉上,并弯腰以手护住藏袍下摆退到门口。上楼时,男人为先,女人在后,下楼时相反。若妇女上楼时,梯下有男子,先请男子离开再上楼。吃饭时,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不伸腿等。称呼上,一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受尊敬的人),还有用敬语对尊者和客人说话,以表尊敬对方。坐时,不能抢主宾席,不能东倒歪,更不能随便伸腿,在尊者和长辈面前不能坐二浪腿。还有吸鼻烟,馈赠礼物等礼节,这些都是平时长辈和父母教育子女必须懂得并注意的礼仪。
  待客时,若有亲朋好友,熟人拜访,主人会热情前来问候,牵马扶镫,将马交给亲人去饮水,喂草。主人则弯腰,平伸双手请客人进门或上楼,请坐于右上方,敬鼻烟,敬青稞酒,盛上酥油茶,再奉上上等的糌粑和肉等各种食品感情接待,客人接过主人敬的青稞酒后,先以无名指蘸洒向天弹三下,以示先敬神佛,再饮酒,饮酒时,必须“三口一杯”即,喝一口倒满,再喝一口倒满,第三口喝后倒满,再满一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喝酥油茶时也有礼节,客人进屋坐定后,主妇或子女必未倒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以示诚意。客人要留宿时,主人腾出最好的铺位,拿出最好床垫,被盖,在火盆里放点柏枝或糌粑面熏一下才供客人使用。客人要离开此家去别处或回去时,主人准备回赠的的礼物,备好马鞍或驮畜,牵马、驮畜到村口或路旁,全家老小亦出来话别送行,直到客人上路,上车才返回,如果客人有困难,不论高低贵,主人设法给予解决。若路途遇上别人有困难,尽管素不相识,也同样会互相帮助,并不计较报酬。
  同时,亲朋好友,一在出门远行时,要多少送点礼物,亲朋好友返家后,也要回赠礼品,自家人出远门返家后,要向亲朋好友赠送礼品,否则,称之失礼。
  民间节日
  加查的节日是很多的,几乎每月都有节日。除了传统的节日外还有大量的宗教节日,如所谓“望果节”、“九降神节”、“燃灯节”等。这里,我们仅就其中主要的,具有全民性意义的节日作简单介绍。
  1、藏历年(藏历元月1日),藏历初一,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桑扎西德勒”(新年好)。新年里,孩子们燃放鞭炮,大家喝青稞酒,酥油茶,互相祝酒,尽情欢乐。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熊熊烈火。通宵尽情地歌舞。节日期间,民间还有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一系列的比赛活动。
  2、藏历12月1日为农事年。
  3、藏历元月26日-29日是多加(驱鬼节)。
  4、藏历4月15日是萨嘎达(萨嘎达节)。
  5、藏历5月15日是窄领茎桑(世界敬神日)。
  6、藏历6月4日是卓巴次西(迎神节)。
  7、藏历8月是俞果尔(望果节)。
  8、藏历9月22日是古巴拉普推青(九降神节)。
  9、藏历10月25日是甘丹阿母却(燃灯节)。
  10、藏历11月6日是念巴西宗(集九恶日)。
  11、藏历12月29日是古士同(驱鬼日)。
  婚丧嫁娶
  结婚:县内青年男女都有女嫁、招婿,主要视双方家庭劳动力而定。男家不以入赘为贱。结婚仪式极为隆重,复杂。亲事议定后,首先请活佛或喇嘛打卦,择吉期、出重礼。正式迎亲,迎亲时派出大批人马带足彩礼,洁洁荡荡,迎亲队伍中派一有地位的人作“迎亲宾相”,迎亲领队有一属相最好的人带着若干人马,手举神像,一般都带着九宫八卦图(为了辟灾)到对方家迎亲。迎亲时在迎亲路上设立三道“索强”(迎亲酒站),在家的门前地面上用白灰画上“”符号和白线条。选派几名属相最好,且双亲在世的少男少女捧“切玛”含(糌粑和酥油捏成的锥形体)和青稞酒、哈达在每道“索强”站等候,迎送亲队伍到每道“索强”站时就向新娘或新郎和送亲队伍人员献哈达、敬酒。迎送亲队伍到家时是第三道“索强”站,要敬第三次酒、献哈达,刚进门后先是由一位能说会道的人把这一户的所有情况介绍一翻随后由送亲的队伍把带来的神像和经幡拿到房顶上,播在房顶的神垫上,全体人员都到房顶上排着队,还要铺上垫子摆上桌子,烧番,祭神,祝福。然后向所有敬“切玛”,敬酒、唱歌。从房顶上下来后又要敬“切玛”青稞酒,同时新郎新娘接受父母,宾客们献的哈达,敬酒和祝词。主人家给送亲人进行安置,选亲队伍饮宴,其后是众宾客饮宴,同时大家尽情歌舞。这一天家庭所有人都穿上节日的盛装。陪嫁物主要是珍宝、衣物、土地、牲畜等有的甚至是成片的土地,成群的羊等。庆祝活动搞3-4天左右。这期间参加庆祝活动的人一般都是这户最高的人和亲朋好友;送礼有的送牲畜,有的送钱,有的送酥油、肉、茶叶等,用纸包好,写上字(祝词)。
  加查县丧葬方式水葬、土葬、火葬、封葬等几种,以水葬为主,间以土葬、火葬、封葬的表葬方式,人死后,首先请喇嘛(星相家)根据死者的属相,年龄、死时时算封,确定送葬日期,方向,选定送葬者的属相,属哪些属相的人不能接触死者的体。其送葬人员根据家庭情况及意愿而定,但送葬时必须是双数(包括死者)、送葬回来时单数。算封后先把死者级在屋内一角,尸体用白布或白毯氇围起来,并用土坏做垫,而不用其它物品垫,把死者的饭碗放在尸体跟前倒满酥油茶。这因为佛教认为,人死后,灵魂和尸体不是一起走脱。为了使灵魂不滞留屋内,用土坯垫尸。尸体背走后,土坯便扔到十字路口,灵魂也就随之跑了,从人死的当天起,到送葬,得天天请喇嘛念经超度死者的灵魂。在这数天,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笑,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唱歌跳舞,一来以示哀悼,二来为让死者,灵魂安安静静上天天堂。
  衣食住行
  一、服饰
  加查县藏装的俗装与附近地区基本相似,但有本地特色,甚用料以绸、缎、牛皮、山羊皮、氆氇、毡毪子、呢子、化纤布等材料终缝制。男子服饰特点是盘发,以红或黑丝线加辨,盘结于头顶,富裕者,在发辨上穿有象牙卷,耳带金长耳环或大耳环。女子的服饰更重华丽,色彩也鲜明,都是金、 银、铜制作的精美饰品,如花纹镯子,变形戒子、项链,以各色丝线加粗、加长发辨。胸带“嘎马”(精细山盆,内装护身等等)耳带金或银环,头带“巴珠”,腰佩有玲珑剔透的小腰刀以及银无铜币和用银片装饰的腰带等。
  二、食品
  县内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有以下几种:
  粮食:青稞、小麦、碗豆、乔麦等、油:酥油、清油
  肉类:牛、羊、猪油为主和奶制品。
  加查县内藏族人民的主食是糌粑,糌粑营养比小麦丰富,携带和食用方便,外出或劳动时,食用时不需生火烧饭,用碗或唐古倒点糌粑,加上水即可食用。青稞酒是加查县藏族人民家中必备之饮料,(一切活动都要有),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饮用时将头道酒和二、三道酒混合饮用。酥油也同样是藏族人民家中之必需品,酥油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藏族群众 ,特别是在牧区的群众平时很少吃蔬菜和水果,日常所需的热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酥油最普遍的吃法是酥油茶,酥油茶藏族每日不离之饮料,每天,特别是早上,必须要喝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和工作,客人不了,也必须打酥油茶来招待客人。
  在圣地拉萨,一年中最激动人心的就是那众多神奇的民族传统节日了。几乎每一个月都有一、二个节日。这些节日,或是传统的约定俗成,或者因宗教感发,再或是一些习俗久而久之地演变成了民众的节日。形成了祭祀、农事、纪念、社交游玩等丰富内容的西藏节日文化体系。

  雪顿节是拉萨也是西藏最大的节日之一。雪顿节(公历八月)是一个传统节日,雪顿意为“酸奶宴“。僧侣经苦行修炼之后,家人携乳酪相迎并伴歌舞。从十七世纪开始,雪顿节举行藏戏表演,各地各流派的藏戏艺术家汇聚在拉萨罗布林卡表演比赛,持续数天。同时,哲蚌寺举行一年一度展佛仪式。
[FS:PAGE]
  藏历新年是西藏最隆重的节日。藏历新年---是送旧迎新的日子。除夕夜晚,人们举行驱鬼仪式,全家食用象征圆满的新年面块。元旦清晨,人们互敬青稞酒,互献“切玛”,互祝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扎西德勒”!藏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从初一一直要持续到初十左右。主要的活动如朝佛、传昭法会等都集中在大昭寺。但是藏历新年的时候也是西藏旅游的淡季,按照传统,初一到初五的时候飞机会停航,商店也多不会开门。
  萨嘎达瓦节藏历4月15日,是西藏一个特有的日子。相传佛主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圆寂都是在4月15日,因此这个月要举行各种活动加以纪念。在萨嘎达瓦节那天,拉萨的老百姓几乎倾巢而出,围绕大昭寺、布达拉宫的外墙转经,这一天,整个拉萨都充斥了焚烧香料的烟气,3条主要的转经路上满是或快或慢或健步或长叩的信徒。萨嘎达瓦节是春季拉萨最有特色的节日。
  藏北人热情开朗,豪放大方,乐于助人,特别能歌善舞,歌声悠扬,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尤以踢踏舞、锅庄舞最富民族特色。献哈达是最崇高的礼节,每当遇到婚喜、节庆、迎送宾客、拜会尊长、朝佛拜像、送别远行等有献哈达的习惯。磕头也是一种礼节,一般用于朝拜佛像、佛塔和佛堂等佛事活动。主要节日有藏历年和赛马节。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藏历正月初一很早就起来,换上新做的服装,摆上“切玛“(用一个雕刻十分精细的木盒,里面装满糌粑,象征丰衣足食),“退“(用酥油、奶渣、红糖、面粉等做成的糕点),果品等节日食品,互致新年的问候,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牧民还要在羊圈周围摆上冰块,预祝新年风调雨顺,牛羊肥壮,六畜兴旺,吉祥如意。每年八月的恰青(夏季)赛马艺术节,热闹非凡,区内外的游人商贩云集藏北,专程来参加赛马节的外宾也越来越多。草原牧民白天观看勇士们赛马、马上射击、马上拾哈达等各种马术表演,以及丰富多采的文艺演出,晚上则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使整个草原成为五光十色、欢声笑语的不夜之地。

  由于地广人稀,婚姻方式较为简单,成婚多以自由恋爱为主,有女嫁男方,也有男嫁女家的。在形式上还是尊重父母意见,请亲友做媒,谚云:部落之事首领定,子女婚事父母定。婚礼规模取决于双方的家境,所谓“豪门狮对虎,富翁财对财,穷人背对背“。迎亲那天,双方家庭都要举行煨桑仪式,以祭故土神灵。出发时首先要向西南走,牵马人手拿九宫八卦图开路。迎娶人家在帐绳上挂上哈达,帐门两侧各放装满干牛粪的袋子和盛满鲜奶的奶桶。在新人下马处铺一块洁白的毡子,上面用青稞画一个吉祥的符号。迎至帐前,先由盛装的年轻妇女向来人敬献“切玛“和青稞酒,迎入帐内入座。再向两位新人献上吉祥饭“卓玛折司“(油拌人生果饭),尔后由亲人和来宾向新人及父母、贵宾敬献哈达,并献上相应的礼物。男女双方亲友各派出一位能说会道的人,争相夸耀各自的主人公,将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然后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般婚礼只进行一天,也有长达三天的。在一个月内,新婚夫妇要回娘家小住几天,并举行规模不等的庆宴,婚礼到此才算结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