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上的功夫——岩画
西藏岩画分布广、数量多,是中国岩画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成为中国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壁画别具一格,题材广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西藏的岩画与壁画风格不同于内地,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阿里地区岩画
西藏岩画的发现
西藏岩画,是中国岩画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考古工作者近十年在西藏各地发现岩画遗迹40余处,包括近60个地点和300多组画面。这些岩画绝大部分分布于藏北和藏西高原。
西藏岩画的早期发现集中在20世纪的前40年,发现者大都是在西藏境内进行考察的外国学者。1992年起,美籍藏学家温森特·贝莱萨游历于藏北高原,考察探索这里的古文化遗址,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新岩画。我国对西藏岩画的考古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拉开帷幕。1985年,西藏文物考古队在藏西日土县境内发现了鲁日朗卡、任姆栋、阿砻沟这三处古代岩画点,在国内外岩画学界引起很大反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西藏岩画考古发现进入一个黄金时期。
西藏岩画的重要意义
由于西藏高原上岩画点的发现,使我国的北方猎牧人岩画从青海与新疆两省区又向西延伸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至此,我国北方岩画囊括了中国北部的所有地区,甚至是它的最西端——藏西阿里的日土。同时,研究欧亚草原岩画的国外学者们也发现,藏西日土岩画与早年弗兰克在拉达克等地发现的岩画风格更为接近,而这种岩画的风格可能是在公元前1000年间流行于欧亚大草原的游牧部族的重要风格。于是,北方欧亚草原岩画的风格又因为西藏西部岩画的发现,而向东南延续了一段距离,更重要的是,学者们认为找到了欧亚北方草原岩画青藏高原大陆架上一个重要缺环,有了这个点的存在,整个中亚及东北亚岩画的统一风格便得以建立了。
从岩画的艺术风格看,西藏岩画整体上属于北方岩画系统,所表现的内容题材、造型风格以及制作手段,均反映出北方猎牧人的岩画共性;但藏北纳木错洞穴岩画的赭色涂绘与浓郁的祭祀文化特色,又属于西南古老岩画的主要特性。中国南北两大岩画系统在青藏高原的交融汇合,使西藏岩画成为中国南北两大岩画系统的中转媒介,这一特殊的地理与文化上的特征,使西藏岩画在中国岩画学中处于极为特殊的地位,也反映出这一地区在民族文化上的特殊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