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族传统歌舞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审美变迁及文化意义

作者:尼玛普尺 来源:西藏艺术研究 时间:2024-10-09 10:34:17 点击数:
摘要: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藏族传统歌舞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受到全球视野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究藏族传统歌舞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历的审美变迁及其文化意义。通过对藏族传统歌舞进行系统性的历史溯源和审美分析,结合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本研究筛选了100余首藏族传统民歌与50余场藏族歌舞表演视频作为样本,采用表演学、文化传播、符号学、美学等多重研究视角,对传统歌舞艺术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路径、接受差异、创新实践及其背后的文化变迁动因进行了细致剖析。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藏族歌舞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展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轨迹,传统的动作语言、音乐节奏、队形排列在融合现代元素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审美特点,其文化意义也在多维的交流中被重新解读与赋予,这一审美变迁不仅丰富了世界歌舞艺术的表达形式,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路径。同时,本课题研究以数字化建模方法为辅助,构建了一套藏族歌舞传播效果的定量评估体系,跟踪分析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及其文化适应机制。据此,本研究为藏族文化传承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有助于促进藏族文化的多元共生以及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构建。
关键词:藏族传统歌舞;跨文化交流;审美变迁;文化意义;门户媒体

一、引言
  藏族传统歌舞艺术作为藏民族丰富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和观众的关注。历经世代传承与发展,藏族传统歌舞艺术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逐步呈现出新的面貌,其表现出的审美变迁也已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对象。“西藏传统民间舞蹈具有载歌载舞的共同特点。歌舞成为这一艺术的主要部分和核心内涵,有歌就有舞,有舞就有歌,歌中传舞,舞中带歌,歌声的旋律化为博大的意境,意境化为流动的姿态,从而使歌舞融为一体,传播着深情,在动人而风格浓郁的艺术形式中,我们很难确定歌和舞两者的主次关系和先后关系,这就是西藏传统民间舞蹈中歌舞类型构成的显著特点和普遍存在的形式”①。藏族传统歌舞艺术强调舞蹈的肢体动作与歌曲相适应,并力求表现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审美追求,此既展示了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又反映出对自然环境的深厚感情,在歌舞的动态与静态之间流露出基于传统文化的生命哲学和宇宙观的体现。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深,藏族歌舞艺术在演变中也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现代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具有符合时代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这一变迁不仅促进了藏民族文化的创新,也为国内外文化多样性的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于藏族歌舞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研究,在现今学术圈内已有广泛关注的领域。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藏族歌舞艺术融入了更多新颖的表现手法和创新思维,展现出更为广泛的文化交流价值与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的变革,不断刷新着外界对藏族传统歌舞艺术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通过对藏族传统民歌与舞蹈表演的具体分析,意识到藏族歌舞艺术在审美接受、文化表达和社会功能方面的多元复杂性。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藏族传统歌舞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机融合产生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内涵,丰富了和拓展了歌舞艺术本身的表现张力和审美边界。另外,通过数字化建模方法也可以将藏族歌舞艺术的传播效果和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进行定量的评估和分析,进一步支撑了跨文化交流中藏族传统歌舞艺术的审美变迁及 其文化意义认知的探究路径。
二、藏族传统歌舞概述

  (一)歌舞艺术形式与分类
  藏族传统歌舞艺术作为高原文化的瑰宝,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审美变迁反映了文化融合与多元视野下的存续与发展。藏族歌舞艺术具有明显的四大类别:民间歌舞、宫廷歌舞、文人歌舞、戏剧(藏戏)歌舞。民间“歌舞音乐以‘果谐’(sgor gzhas)、‘果卓’(sgor bro)类圆圈表演的歌舞为主,其中包括‘谐’(gzhas)、‘果谐’‘卓’(bro)、‘果卓’‘博’(bo)、‘扎念霞卓’(sgra snyan zhabs bro)、‘哔旺霞卓’(pi wang zhabs bro)或‘康谐’(khams gzhas)、‘宣’(shon)、箭歌(mdav gzhas,mdav glu)以及民间‘卡尔’(gar)等类型。同时,还有‘谐钦’(gzhas chen)、‘卓钦’(bro chen)、‘杰谐’(rgyal gzhas)等带有一定仪式性特征的成套歌舞和作为综合性表演艺术的‘热巴’(ral pa)等大型体裁。其中,‘果谐·果卓类歌舞’是藏族民间古老的圆圈歌舞形式,艺术形式基本相同,流布甚广”②由于民间歌舞艺术包括音乐(声乐、器乐)和舞蹈,故本文中以歌舞艺术谓之,其主要在民间流传,以贴近生活、欢乐祥和的特点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宫廷歌舞艺术主要以“卡尔”等具有规范性、程式性、庄重性的艺术特点成为当时权贵阶层的特定艺术表演形式;文人歌舞艺术主要是指“囊玛”为代表的具有典雅性、含蓄性、思想性的歌舞艺术形式,“相对于大众,西藏的文人精英阶层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对社会事项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且具有更精确地表现思想情感的方式和能力,因此,被他们所特别青睐的囊玛歌舞音乐,便具有了把强烈的情感表现于内敛、表现于端庄、表现于气质的鲜明特征。西藏文人精英阶层大多生活优渥且具有渊博的知识,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来研习笔墨、音乐和舞蹈,并常与志同道合者相聚探讨社会问题、解读文化内涵、研习歌舞艺术。当时精通囊玛与堆谐的民间艺人阿觉朗杰就是贵族文人阶层的座上宾,他们用动人的囊玛歌舞音乐来抒发胸臆,将思想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并在囊玛歌舞音乐中融进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③;藏戏中的歌舞艺术则深受民间世相及宗教思想的双维度影响,以八大藏戏中的歌、舞、乐、念白等“四位一体”表现方式为代表,题材内容大多涉及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世俗节日及宗教庆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藏戏是以歌舞的 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性艺术,以唱、舞、韵、白、表、技六艺,创造剧中人物。”④以上四种歌舞艺术形式虽因内涵和形式上的不同表现出风格上的迥异,但在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具有藏族歌舞艺术的统一大风格艺术语汇,如舞蹈中的圆、颤、顺、曲、提、蹬、踢、踏、擦等动律特征;音乐的节奏律动、装饰音和歌曲演唱中的“缜固”“呎给”“久固”“扎久”“悠给”等运腔特点;服饰方面的色彩搭配、款式的讲究等。
  藏族传统歌舞艺术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以上所述,各具特色且与地域性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在跨文化交流中,这些歌舞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元素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创新,赋予了藏族歌舞艺术以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涵,促进了其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发展。 
  (二)歌舞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
  藏族传统歌舞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深刻地体现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集体共识和生活方式。藏族歌舞摄取了高原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民族生活的气息,同时蕴含了深厚的人文色彩和崇高的内在境界。在以羌塘为代表的游牧文化歌舞艺术中表现出的高远、奔放、流畅的神韵;以山南、日喀则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歌舞艺术中表现出的热情、风趣、灵巧的歌韵;以林芝为主的谷地文化(绒)歌舞艺术中表现出的柔美、细腻、婉转的风韵;以康区为代表的山岭文化歌舞艺术中表现出的粗犷、豪迈、洒脱的情韵;以拉萨为代表的城镇文化歌舞艺术中表现出的端庄、含蓄、典雅的意韵。不同区域的藏族歌舞艺术以其特有的海拔高度、民俗习惯及方言差异,孕育出多样化的歌舞风格,透过这些歌舞艺术传递着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形成了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人文画卷。以藏族歌舞艺术中常见的“果谐”(卓)为例,这种以男女围成圆形或手拉手进行的表演形式,其歌舞动作和韵律中呈现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无比的融洽和善意极具有内在的和谐性。藏族传统歌舞艺术自古便承载了多重功能:它不仅具备同其他民族一样的娱乐消遣或赞美人情风貌的作用,在功能性上更加具有独到的用途,如:农业、牧业建筑业等劳动中调节气氛和放松作用;各类民俗仪式中用于祈福的载体作用,抑或在古代将士出征时具备鼓舞士气的作用,以及各类节日庆典中所承担的不可或缺的角色等等。藏族歌舞艺术从多个维度更深层地映射了民族共同的记忆、自我认同和精神需求。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它的每一种风格的坚守与变化都显露着生活中理念与信仰的守护与变迁。歌舞中的这些动作和旋律通过世代歌舞艺 人的传承与发展,既保留了原初的质朴与纯真,又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融入了更多符合时代审美的元素。当这些传统歌舞经过多元文化的审视与跨越,被更广泛的世界了解与接纳,它们不但传递了藏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审美,还携带了藏族对生命的和平、和谐与共处的向往与憧憬,内在的和谐愿景在丰富而多彩的形式的加持下成为多元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跨文化交流影响分析

  (一)审美变迁的现实途径
  藏族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交织与全球化推进的语境下,展现出一系列深刻的审美变迁与文化意义转化。具体到传统歌舞艺术中从休闲着装到精心装扮;从自娱性表现到艺术化表演是其显著特点,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审美元素,歌舞中的动作语言和演唱方法也更加灵活多变,既保留了文化的核心特征,又吸纳了外来元素的鲜活气息。传统歌舞艺术呈现出来藏族文化的唯美意境在跨文化交流的冲击和融合中经历了重新诠释和审美重构。借助于数字化平台的传播效力,藏族传统歌舞艺术被逐步赋予现代感,成为表现民族文化自信的手段之一。此外,在文化产业化的推动下,藏族歌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样受到了市场机制的影响。其歌曲的节奏和律动、舞蹈的动作和表现、整体艺术的体裁与风格随着文化导向的宣传变得更加多样化,更易于在国内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同。
藏族歌舞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的途径已不限于实地的民间传承与展览,亦涵盖了网络平台、国内外的艺术节、跨界合作等多元化形式,这些新兴的途径极大地丰富了藏族音乐的受众群体与传播效果。进而,这些跨文化交流的新路线,实际上开拓出了一条将藏族文化推向更广阔舞台的路径,使得藏族歌舞不仅成为一种视听享受,更成为深入了解藏族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一过程,传统歌舞的核心元素得到了保护与创新,更重要的是,藏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得以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展现,彰显出其作为独特文化个体的丰富性和独立性。

  (二)交流过程中的文化碰撞
  藏族传统歌舞艺术作为一种悠久的艺术形态,是藏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藏族人民生活信仰和精神世界的直观体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的增多让藏族歌舞艺术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文化的碰撞为藏族歌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变迁过程。通过多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复杂动作语言、丰富的服饰色彩和独特的音乐节奏,藏族歌舞艺术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不断汲取新的文化元素,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外部世界对藏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促进了藏族文化自我更新和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共生发展。研究数据显示,藏族歌舞艺术与其他民族艺术一样,不同国家与地区观众对其审美接受度存在差异,动作与声腔语言的解读和情感共鸣各不相同,这些差异性反映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了解这些交流差异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实践保持藏族歌舞艺术的传统性,同时又不失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与吸引力。利用网络数据统计学方法和量化数据分析,大致明确了藏族歌舞艺术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及其扩散效应。此外,通过精心策划的交流活动,可以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亦可以有效地缩小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促进了藏族歌舞艺术的在国内外的传播。
四、审美变迁的案例研究

  (一)典型歌舞作品审美演变
  藏族传统歌舞在其艺术历程中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审美演变,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更展现出其丰富的变化性和适应性。本研究精选了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歌舞作品作为分析样本,基于文化传播与美学理论对其审美演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比藏族歌舞传统表演形态和近期跨文化舞台演出的录像资料,从歌舞艺术中“舞”的层面发现其在保持传统舞的基础之上,融入了现代舞元素,使其舞蹈动作更加精炼、流畅而充满艺术性。编创者通过提取传统歌舞艺术中的典型舞步、身法、适合舞台的表演队形以及相适应的灯光效果,整体编排更具时代性和欣赏性,从而构建起一种全新的视听语言,使其能够更广泛地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接受和欣赏。在“歌”的层面,对藏族歌曲进行了现代的编曲处理,如加入电子乐、电声乐等元素,不但增强了音乐的律动感,而且也让传统的音乐旋律能够突破语言和地域的限制,传达出更为普遍的情感共鸣。从量化的角度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和观众反馈数据,笔者统计了这一审美演变对观 众接受度的影响,发现融合创新的藏族舞蹈作品比纯粹传统作品更能引起非藏族观众的兴趣,在调研人数中有超过半数的非藏族观众表示通过这些演出作品,他们对藏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深入分析审美变迁背后的文化动因时,涉及的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演变和观众期待的变化,还包括了跨文化传播的整体环境和文化政策的支持等因素。研究结果强调了文化开放性对于传统艺术形式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从侧面证实了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二)歌舞文化传承与创新实例
  藏族传统歌舞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典型转型。以日喀则拉孜地区民间表演艺术团表演的歌舞艺术《飞弦踏春》为案例,其从拉孜县原初民间歌舞表演形态到参加 2006 年藏历新年晚会期间在演出队形、演出服饰等表演开始有了规范性变化,同年受邀在首都人民大会堂进行演出;2007 年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等,其表演整体上已进一步的精致化、舞台化(当时深受国家领导人和首都各界群众的好评)等,经过对以上各阶段性的发展变化的录像分析以及与 16 名当地艺术家深入交流后,明确了该歌舞艺术从原初具有的“原汁原味”性到目前的“变化”,其在结构、编排、服饰及音乐伴奏等方面呈现出适应大型舞台的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增加了更多展示身体力量与柔韧性的元素,反映出现代舞蹈讲究身体语言的表现力;音乐节奏方面,传统的节奏律动被复杂化和规整化并逐渐趋于现代音乐表现中艺术与技巧高度同一化的审美理念,富有层次感的男女对歌与扎念琴声以及高度齐整的踢踏舞步产生的震撼力,旨在增加歌舞艺术的现代感与吸引力;服饰使用的面料与配色经过重新设计,以适应现代多元化审美,加大了鲜明颜色的使用频率,体现了色彩心理学与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结合。此外,藏族传统歌舞中的宗教色彩与历史叙事在新的歌舞编排中有所弱化抑或略去,更多聚焦于展现世俗生活的场景状态与精神风貌。这些变化与近十年来日喀则拉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旅游业的兴起密切相关,歌舞艺术本身的变化反映了藏族歌舞作为生动文化载体,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影响下的适应与演化。为进一步定量评估这种变迁对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各门户媒体数据统计了解到歌舞艺术《飞弦踏春》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数据,如:“抖音”“百度”“微信”“小红书”和“微博”等门户媒体数据对比分析,发现经过改编的版本搜索量及讨论热度较传统版本高出 60%。这一数据不仅证实了藏族传统歌舞融入现代元素后在区内及区外年轻群体中的广泛接受度,也进一步验证了文化适应性与创新性对于跨文化交流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继《飞弦踏春》之后,西藏其他各地区民间歌舞艺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把自己独有的地域歌舞特色展现在各类媒体及舞台上,以一种自信而积极的风貌在传承和发展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结语

  藏族传统歌舞艺术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体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时代价值。在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藏族歌舞艺术不仅融合了现代审美元素,同时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中彰显着其文化意义的多元性与时代性。笔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经典藏族歌舞艺术作品的深入解析,明确了其在传统音乐节奏、动作语言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得到了创新的再现与传播。新形式的藏族歌舞不仅因其独有的审美风格受到国内外审美者的青睐,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碰撞与交流中彰显出其文化的包容性与适应性。研究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揭示了藏族歌舞艺术在全球舞台上的传播效应,结合实地田野调查指出,歌舞艺术的传播过程不仅促进了文化多元价值的内化,也提升了原生文化的当代传播力度。藏族歌舞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过渡,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藏族传统文化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与时代精神兼容并蓄的美学张力,同时也为全球民族歌舞艺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对门户媒体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有效地优化了跨文化交流中藏族歌舞传播途径的效率评估的精确化,为评估不同文化受众对藏族歌舞的接纳度提供了相对有效的方式方法。这不仅为未来跨文化传播的分析评估提供了路径,从整体上也进一步促进了藏族文化在与国内外文化交流与沟通中的自信与发展。
  但是,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它的本源性作为基础,因为只有知道“你从哪里来”才能明确“你要到哪里去”,藏族歌舞艺术的发展亦不例外,保护和继承好传统歌舞艺术的“原生性”是所有发展探索的基础,也因此,藏族歌舞艺术才能以独有的风格特点作为其文化的载体,在全球化发展中走得更好、更远。

注释

①罗旦.西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20.12:18
②觉嘎.藏族传统音乐的分类和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信息和人文知识 [J].音乐艺术 2015.1.2.
③旦增达娃.俱声乐论—藏族传统声乐艺术研究 [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20.11.22
④丹增次仁.西藏民间歌舞概说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5.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