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放生”: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话题

作者:白马次仁 来源:甘孜日报 时间:2009-03-20 09:41:23 点击数:
得荣县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地区,农牧民家里都要养耕牛,而且对它很爱护,一般不会乱打乱杀,每天都要给它开“小灶”,直到耕牛自己老死。也有的农牧民还将老死的耕牛的头埋在地下,待肉腐烂后取回家,在头的正面刻上“嘛呢”经文,然而将其挂在自家的屋檐下,以表示对耕牛的怀念和尊重。
    藏族人民喜欢吃牛奶,吃酥油,因而在家畜中奶牛最受宠。如在得荣县的有些村寨,有“放生”奶牛的习俗,而且“放生”的多数为老奶牛。这些奶牛从小到老跟随主人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和主人感情深厚,为主人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所以当奶牛老了以后,主人就对它更加痛爱,不打、不杀,任其自由的生活。
    为了求得家人的平安和吉祥而专门“放生”,这种习俗在得荣县最为普遍。比如:有的农牧民为了求全家的平安吉祥,就在自家的牛群或羊群中任意指定一个或几个为“放生”对象,不耕,不驮,不杀,不售,任其自由地在牛群和羊群中生活,但是,其所有权仍然属于主人,死后其肉和皮子都不能用。也有的人家在自家的羊群中选出一只或几只羊,在它的耳朵上穿一个孔,系上几条不同颜色的布表示区别。在得荣县的贡波乡和徐龙乡一带的山上,四季都有无人管的羊,有的几只在一起,有的十几只或几十只为一群。这种“放生”的羊当地人叫“然羌”,意思是没有人看管的羊群,这些羊的主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对羊的所有权。
    在得荣县,最常见的为数最多的是“放生”公鸡。有的农牧民家里有人生病时,就请活佛或道士打卦以后,将一只或几只公鸡“放生”,并且在公鸡的头上系上几种颜色的布条,放送到神山上或寺庙里,不管不杀。在该县境内翁佳神山上和龙绒寺庙,一年四季都有成百上千只的公鸡,这些都是当地的老百姓“放生”的,即使这些公鸡返回家中也不能杀,必须让其老死。
    在得荣县的很多乡村,农牧民们不仅要“放生”家畜,还要“放生”鱼类和野生动物等,而且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很多村寨都座落在河边或江边,但是村里的藏族农牧民们却从来不捕河里的鱼类,也不吃鱼肉。有些藏族老大爷、老大妈还经常守候在河边,劝说从村外来的人不要捕鱼,并用自己的私房钱从这些捕鱼人手中换来鱼之后又放回水里。有的农牧民在山上若看见受伤的动物,不但不会杀害,还给它吃食物,治疗伤口,待其伤势好转后又放回山中。也有的村子将本村四周的山和水都封为禁山禁水,并且安排专人守护,不准村里村外的任何人在山上打猎和水里捕鱼,更不准随意砍伐树木,若有违反者不仅要没收打猎的枪支和捕鱼的网子等工具,还要按村规民约给予经济上的处罚……
    “放生”作为一种藏族民间的习俗,自产生发展至今,其社会作用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级的方面。
    “放生”之俗是随藏传佛教取代原始苯波教之后,产生和发展过来的。自“放生”之俗在藏族民间普及以来,使原先在苯波教影响下破坏性的屠杀牲畜和野生动物的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制止乱杀乱伐,积极保护牲畜,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在藏族民意逐步变成了农牧民们的自觉行动。一代又一代的“放生”,一代又一代的保护,使在藏族地区很多地方人和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近,也相处得越来越和谐。比如在得荣县的白松乡一带,只要有人走到河边,河里的鱼会很自觉地游到水边来,并且还不停的跳出水面。你如果手里拿着食物伸进水里,水里的鱼毫不畏惧地在你手上抢食物。而在该县境内的翁佳神山等地方,藏马鸡、松鼠、野鸡等动物到人家作客也常见不鲜,并且你若不给它们食物,它们不会轻意离去。
    在当今,青藏高原以景色丽人著称于世。但景色之所以丽人,和生活在那里的藏族农牧民们的保护工作分不开的。在藏族地区,许多景色优美的地方都是被当地人称为神山而受保护的地方。比如得荣县的太阳谷自然保护区内,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之多,其它地方都无法相比,而那里正是被当地称为“神山”自古一直保护的“禁区”。又如和得荣县相距不远的人称香格里拉的稻城亚丁,据说也是在当地称为神山而长期受藏族农牧民保护的地方。
    在藏区有些山村,个别农牧民家庭将全家人的平安和吉祥寄托在“放生”上,即使在家里出现具体困难或灾害时,也不寻求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而以“放生”的形式祈求出现奇迹,如家里有人得重病也不去医院,以“放生”求病人康复。有的农牧民把“百头牛”、“千只羊”视为“富裕”的象征,并在受宗教“不杀生”的影响之下,宁愿把牲畜养到老死也不愿意杀,不愿意卖,甚至还将牲畜赶到山上“放生”。也有的农牧民在自身家境很贫困的条件下,还要将价值上千元的牦牛、耕牛等“放生”,迷求“来世”的幸福生活,为了所谓的“来世”的幸福将自己的今生更加贫困化。所以在受“放生”习俗的影响下,这些地方的很多资源不能转化为商品,这就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阻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