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锅庄舞的价值开发
摘要:藏族高原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区域,使藏族传承着本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体育传统。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牧区调查、亲身体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藏族民族传统体育锅庄舞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增进人们对锅庄舞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对振兴民族经济,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藏族;锅庄舞;文化底蕴;价值开发
藏族世居在高海拔地区,环境的艰险磨炼了他们的意志,高山的气势、草原的辽阔,赋予了藏民宽广的心境;多变的气候、不便的交通,使人们养成了互相帮助、共同劳作的性格。这也同样形成了藏族锅庄舞独特的凝聚力,它强调的是共同协作、共同感受、注重和谐、营造团体气氛。这些优秀品质是现代社会所赞颂、所鼓励的,它能培养人们克服困难、乐观向上、健康高雅的生活态度。
1、锅庄一词的来源
我国的藏族主要生活在五个省区,即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虽然都是藏族,但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习性也各不相同。藏族的各个地区都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舞蹈,同样是圆圈舞,称呼都不一样,有叫“果谐”的,有叫“卓”的。而锅庄一词是我国西南地区汉语对火塘的称呼。旧时在四川和云南一带,由于山路险峻,交通不便,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往往是靠马帮运输传递信息,当时马帮文化很流行。当一队人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投宿驿站时,茶余饭后便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赶一天的劳累。他们唱的跳的是当地的圆圈舞,于是外界对这种舞蹈称之为锅庄,将对火塘的称呼直接用于舞蹈之名。
2、锅庄舞的文化底蕴
2.1锅庄舞始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生产活动
《民族词典》所记,锅庄舞是藏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每段开始由一人领唱,然后齐唱,依曲合步,伴以躬腰、转身等动作,舞姿健美。
云南中甸的锅庄舞,是一种娱神的祭坛礼仪,是原始图腾歌舞。它的规模初具予以地域为单位的原始农村公社时期,其内容透露出那一时期的盟誓文化与图腾文化的综合。
清代乾隆年间李心衡所著的风土民情文集《金川琐记》曾这样记载了“跳锅装”(通“庄”):“俗喜跳锅庄,嘉会日里,党中男女各衣新衣,合色巾帕之属,罄家所有,杂佩其身,以为华赡。男女纷沓,连臂踏歌,俱欣欣有喜色。”
每逢重大喜庆活动都要跳锅庄舞,锅庄舞也是民间百姓自娱自乐的形式,其内容为歌颂英雄人物的功绩、祈祷神灵保佑、庆祝丰收、歌颂爱情、赞美家乡及颂扬头人等。
2.2锅庄舞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跳锅庄在各地区形式不一,基本形式为:舞时,众人围成一圈,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开始时男女分别拉手成圈,轮班唱和,甩脚踏步,唱完后齐声喊“哑”,顿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它是一种集体舞蹈,舞队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时可至几百人,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善舞者手摇响铃站在队伍前头引歌领舞。其基本特点是:节奏明快,音调缓慢,无乐器伴奏,由慢步开始,逐渐加快;步伐特点以点踏、擦地、跺脚动作为主,上身动作以胸前绕手、体后仰,以臂屈肘上举摆为主。
跳锅庄是属于比较典型的不化妆、不伴奏的本装歌舞。这种歌舞种类繁多,是一种相传早在公元7世纪时就已有的古老歌舞形式。它的表演摹拟动物与狩猎动作,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全部舞蹈动作都以肩背带动全身,显得奇特多趣,耐人寻味,可以推断它与原始舞蹈有一定的传承关系。这种舞没有人数、场地与时间的限制,舞蹈时的伴奏唱曲、节奏快慢因舞蹈节奏而变换,声调起伏相承,一唱一合,气氛热烈,接连不断。以歌伴舞,以酒助兴,男女轮唱,同步起舞,通宵达旦,直到尽兴为止。
2.3锅庄舞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锅庄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身是其传衍地原住民文化的共生物;锅庄舞所特有风貌,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折射出其所置身的文化生态。跳锅庄所特有的舞蹈动律特征一方面来源于藏、羌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来自他们特有的人文背景、审美意识和对生命意义的质朴的理解。锅庄舞的舞蹈动律的形成反映了人类长期劳动、娱乐、信仰、习俗等多种因素的文化积淀。锅庄舞的动律特征揭示了藏、羌民族在历史演变中不能用文字与语言表达的民族个性和内在气质。
3、藏族锅庄舞的价值开发
3.1 促进经济发展
锅庄舞是藏族独有的体育文化资源。从旅游文化来看,锅庄舞的地域性、民族特色和互动参与性是它作为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的优势。不管是观看或是亲自参与体验,人们都可以从中真切地领略雪域高原藏族文化真谛、体味藏族民族风情,获得身心愉悦,满足了游客求新、求乐、求知、求动、求奇的心理。将文化观光、健身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而且也给游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影响,让人在回味中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因此,充分挖掘和开发锅庄舞的体育旅游价值,对藏区旅游产业逐步形成特色意义重大。
3.2传播优秀民族文化
兰州师大附中将锅庄舞作为课间集体舞,大力推广,舞蹈的审美功能和运动功能被校方认可,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通过锅庄舞的学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力,而且能激发青年学生的活力和魅力。由于对美的体会、感受和震撼,点燃人的心灵,形成对美好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开启人的智慧和善性,使学生的人格达到全面优化。身体力行,学习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强身健体,而且陶冶情操,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3.3体育健身
锅庄舞作为藏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长期练习能提高人的身体机能,改善体质状况。锅庄舞活动老少皆益,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状况的人,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速度、幅度和练习时间来调节运动量和强度。具有较高的强身健体价值,是一项适应面广、开发价值大的全民健身项目。
3.4锅庄舞具有较强的自娱和娱人性。
所谓自娱是通过练习者身体运动来实现宣泄情绪、欢娱身心;而娱人是给外界观众的满足,能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锅庄舞动作优雅、健美,摆动姿势流畅、大方,体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向上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藏族锅庄舞有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青稞酒等劳动歌舞,也有雄鹰展翅、盘旋等各种摆式,多而不乱,在动作造型上任意取合、变形夸张、对比强烈,使生命充满了生机。
身临其境,不免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仿佛来到了草原牧歌般的自然环境,使人的心灵获得强烈的激情、美好的向往、审美的愉悦。因此,无论是观看表演或是亲自体验,人们都能从中得到愉快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
结束语
锅庄舞既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体育手段。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锅庄舞的社会功能不断拓展,其健身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为锅庄舞在健身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其加以保护发掘和利用,让锅庄舞这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和全民健身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研究锅庄舞的文化特征及健身价值,对继承和弘扬锅庄舞这一民族体育的瑰宝,使其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福泉、郑晓云著:《火塘文化录》[M],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章海荣著:《西南石崇拜——生命本原的追思》[M],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金川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金川县志》[Z],民族出版社,1994年。
4.黑水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水县志》[Z],民族出版社,1993年。
5.于式玉著:《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C],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
6.李心衡(清)著:《金川琐记》[Z],坝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出版,1998年。
7.余振、郭正林主编:《中国藏区现代化——理论、实践、政策》[C],1994年。
8.于平著:《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9.徐平著:《羌村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作者简介:
简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