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吐蕃时期宫廷里的舞蹈

作者:王晓莉 桑吉扎西 来源:《中国西藏》 时间:2010-12-06 09:06:00 点击数:

  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主要是指从公元629年松赞干布执政到公元842年藏王朗达玛灭佛,吐蕃帝国逐渐灭亡,前后近300年之间的王室宫廷舞蹈,我们称之为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


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

  公元629年,藏王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各地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逐渐建立起了强大的吐蕃帝国,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松赞干布分别迎娶了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随着两位公主的入藏,佛教文化也随之分别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以及中原汉地传播到了雪域吐蕃,由此,对藏族历史文化产生了及其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藏族古代舞蹈面具

  藏史记载,藏王松赞干布为了迎接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到来,曾专门派遣了乐舞队。这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吐蕃时期有关乐舞表演的最早记载。《西藏王臣记》曾描述文成公主到拉萨时:“公主身着绫罗锦缎衣服,佩戴奇珍异宝的装饰品,25位美丽之宫女弹奏琵琶、吹奏乐器,吐蕃各位大臣相伦致力迎接。”又如,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庆祝颁发吐蕃第一部法律《十善法》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在庆典仪式上表演了由16个藏族少女组合成的歌舞演出。藏文史料《西藏王臣记》形容说:
  戴上面具装扮成狮牛虎豹,
  打鼓奏乐的,跳舞献技的,
  都在御前尽力显弄技艺。
  还演奏天界的大鼓和琵琶,
  各种曲子在半空中缭绕。
  焚起沉香旃檀各种香料,
  芬芳馥郁,随着风儿飘荡。
  伞盖法幢的璎珞轻轻摆动,
  各色旗帜林立,布满空中。
  美丽可爱的十六姑娘,
  佩戴各装饰举起鲜花,
  唱歌跳舞使人心弛神逸。
  以上所说的由16个姑娘表演的歌舞,就是吐蕃时期著名的宫廷舞蹈“谐钦”。据说,这种舞蹈是吐蕃时期宫廷内举行国家庆典时经常表演的16人舞蹈。吐蕃王朝灭亡后,这种宫廷舞蹈流散到了王室宫廷之外,开始与民间舞蹈结合,由此形成了藏族独特的大型舞蹈形式“谐钦”。例如,流传在今天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境内的“吉鲁谐钦”开场歌,便可印证吐蕃时期的“谐钦”歌舞:藏族原始苯教认为,世界是由上界、中界和下界三部分组成的,因此,表演“谐钦”时便要分别邀请三界的仙女一起进行歌曲表演,诸如唱词说:
  “谐本我去了,谐本我去了,如果打开了歌的大门,天神的公主请五位,增神的公主请五位,鲁神的公主请五位,三五一共一五位,加上谐本我十六人。”


布达拉宫中壁画中的牦牛舞蹈图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谐钦”是吐蕃王朝时期重要的宫廷舞蹈之一。但从以上的材料分析,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同时也包括了面具舞蹈,以及模拟狮子、老虎、豹子、牦牛等的拟兽舞蹈。
  从藏文史料来看,尼泊尔公主赤尊和唐朝文成公主的进藏,不但为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藏族乐舞文化的发展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从史料看,两位公主进藏时都带有各自的乐器和乐舞。大昭寺内欢迎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也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吐蕃人载歌载舞的喜悦场景。从大昭寺壁画记录来看,当时常见的舞蹈有牦牛舞、狮子舞、鼓舞、谐钦、以及摔跤等杂耍性质的逗乐表演。鼓舞的表演多为男性,而“谐钦”则为女性表演。谐钦的表演者着仙女式的长裙,天衣飘带,璎珞臂钗,舞蹈神态,优雅妩媚,似天女下凡,踏乐而舞。在大昭寺这幅著名的《文成公主进藏壁画》中,也生动反映出当时吐蕃流行的各种乐器,诸如,琵琶、笛子、唢呐、哔旺、扎年、长鼓,以及藏族传统的高低达玛皮鼓等多种乐器。


桑耶寺壁画庆典舞蹈图

  吐蕃时期的历史文献《巴协》,以及后来的《柱间史》、《王统世系明鉴》、《汉藏史集》等藏文文献中都记录了吐蕃时期修建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桑耶寺等著名寺院落成开光庆典中的乐舞表演,为我们了解吐蕃时期的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提供了难得的文字资料。
  《王统世系明鉴》曾形容大小昭寺落成庆典时的乐舞表演,各位菩萨赞颂吉祥,大梵天及帝释天等天神降下大花雨,各个仙童天女拿着宝盖、宝幢、经幡、璎珞、念珠等,击鼓敲锣,摇铃、吹笛,奏起天神音乐,并焚烧天香,如马拉亚山的微风徐徐吹来,香遍十方,仙童天女等起舞称赞。
  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自松赞干布开始,至公元8世纪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吐蕃王朝与周边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西域、中亚大食等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吐蕃文明逐渐走向了辉煌的顶峰。伴随着军事的进攻,贸易的往来,文化的交往,这一时期的吐蕃文化融合南亚次大陆文化,西域中亚文化,以及中原汉文化,形成了藏族历史上灿烂的吐蕃文明。
  与此同时,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无论在规模上,表演上,还是舞蹈的种类上都比此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值得一提是金成公主的入藏,印度佛教大师莲花生等的入藏等都分别对后期藏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公元779年,在藏王赤松德赞的大力扶持下,在莲花生大师、寂护等印度、汉地高僧大德们的积极努力下,在西藏山南雅鲁藏布江边修建了藏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


山南桑耶寺

  为庆祝桑耶寺的落成和佛像开光,吐蕃王室举办了大型的系列庆祝活动,有史料记载庆典活动持续了一年之久。庆典期间,进行了庞大的宫廷歌舞表演,此时,吐蕃王朝已出现了多种乐舞表演形式,甚至是百艺表演。吐蕃与大唐连年的征战,使得两国百姓遭受极大的战乱之苦,公元822年,唐蕃两国再次结盟重归于好。为了此次拉萨会盟,在吐蕃国王宴请大唐特使的宴会上,吐蕃艺人表演了宫廷乐舞。大唐首席代表大理卿刘元鼎在其行纪中记录说:
  “饭举酒行,与华制略同,乐奏秦王破阵曲、奏凉州、胡渭、录要、杂曲、百使皆中国人。”
  可见,此时的吐蕃帝国不但吸收了中原的乐舞文化,同时也吸收了西域龟兹、河西等地的乐舞文化,使其乐舞文化有了重大的发展并由此形成了吐蕃时期的舞蹈风格特征。
  总体看,赤松德赞时期的宫廷舞蹈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有披着兽皮进行狂舞的传统拟兽舞蹈,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宫廷大型舞蹈谐钦;还有古朴原始的白面具舞蹈,以及有说有唱,有舞的诙谐幽默情趣的曲艺表演。(见图大昭寺壁画、桑耶寺壁画乐舞)
  《王统世系明鉴》记载:在这吉祥桑耶寺,举行开光庆典时,在那圆湖中心处,长出美丽莲花树。
  国王坐在金座上,五位美丽的王妃,盛装打扮伴君王,卫藏各帮之民众,欢乐舞蹈幸福歌,逐日演唱无间断。黑头庶民满天地,铙钹古乐如雷震,骏马亦无奔驶处。衣着美丽手击鼓,童男少女歌且舞,又扮牛虎狮形,头戴面具舞吉祥,丝竹鼓乐献王前。如此君臣皆欢喜。(《王统世系明鉴》萨迦索南坚赞著,陈庆英、仁庆扎西译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页。)
  《莲花生大师本生传》中记载桑耶寺庆典时说:“打鼓跳舞戴面具,山上坐满围观者。”
  这些文字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吐蕃时期宫廷舞蹈的发展状况,对照桑耶寺庆典时的壁画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时吐蕃宫廷舞蹈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该寺的庆典图中,在圆形的曼陀罗广场中,四方都绘制有不同风格特征的舞蹈造型,这些真实生动的画面是我们了解1300年前藏族舞蹈极其珍贵的图像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