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手工艺及开发前景
石刻画
一、藏族手工艺的发展历史
我国考古学家在西藏定日县苏热地区发现的石器,经科学鉴定距今有五万年。阿里日土县和黑河发现的吐蕃早期岩画群距今有上万年的历史。1982年在昌都卡诺遗址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罐、钵、盆等具有各种纹饰的陶土手工艺制品。据《青史》和《藏史纲要》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十二个小诸侯国之后的一千多年里,雪域人由于当时生存的需要逐步掌握了剑、弓箭、抛石器等武器类;斧和刀等生产工具;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具;马、牛、羊等的驯养工具的制作技术;青稞、麦子等谷物的简单种植技术所需要的农具以及毡子和皮子的服装加工等技术。
公元前360年聂赤赞普统一了卫藏各部落,从该赞普执政以来大力推广农耕技术,促进了犁和耙、锄等农用工具的加工;推广冶炼技术掌握了木炭、炼炉等冶炼工具材料的制作;大力推广本波教,促进了本教中祈福、禳灾、驱鬼、星算等所需道具祭品的加工;从游牧转入定居兴建宫殿和民房,掌握了打土墙,木材和石材加工等建筑技术;掌握了糌粑、面粉、酥油、奶酪、人生果和肉类的加工技术;青稞酒和酸奶等的发酵技术;食用油的提炼和奶酪等的制作方法;茴香和花椒等佐料的简单配料等食品加工技术,单铃和鼓等乐器的加工技术。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有了新的追求,促进了男女服饰的加工技术,本教的禳解术和对神的上供供品,对鬼类的下施施品,对亡灵的替代财产品,以及灵器和护篱品的制作也十分普及。
公元七世纪,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创制了现今通用的藏文文字,把佛教文化引入了西藏。从天竺和中原为首的许多民族地区引进了生产技术和工艺品加工技术,在拉萨的红山上修建了藏王宫和公主殿共999间规模宏伟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和拉赞栋石窟,首次用青铜工艺铸造佛像称之为藏王首创铜像。在这一过程中,藏王亲领并参与手工艺品的加工,派天生聪慧的青年们到周边各国学习先进的工艺技术,极大地推动了雪域工艺水平的向前发展。
公元755年~780年间赤松德赞按着《俱舍论》的宇宙形成学说建立了桑耶寺,为了使外来的文化本土化吸引雪域群众,在藏民族中广泛寻找形象最好的作为模仿对象塑造佛菩萨像,按藏式、汉式和印度式三种不同的工艺建造和装饰桑耶乌则大殿、造型各异的四方塔,雕刻奇妙五石塔和功德石碑,用青铜工艺铸造大量的佛像称之为藏王二代铜像。
公元815年~836年藏王热巴巾修建吉祥九层宫,请印度的工艺师到西藏铸造大批梵式佛像,称之为藏王三代铜像。将以佛教造像工艺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手工艺推向了新的高潮。公元836年~841年朗达玛灭佛,藏族手工艺者们失去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以后的六十多年里除安多东部和康区少部分地区外没有了工艺活动。
公元906年拉庆贡巴绕色的十弟子从青海东部返回卫藏各地开始了重建寺庙重振佛教的活动,藏族工艺随之复苏。
公元970年前后藏王朗达玛四世孙德祖滚在阿里扎达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谷格王朝宫殿群; 996年拉喇嘛益西威建托林寺; 1056年种敦巴建热震寺;1073年款·滚却杰波建萨迦寺,藏族工艺有了新的更大的市场空间,藏王宫殿建筑风格与佛殿艺术相结合的建筑及其装饰,佛像、佛经、佛塔、佛教供品、法器、乐器、密宗坛城等艺术造型在雪域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形成并推广开来,民间的生产用具、手工艺工具、生活器具、服饰和装饰也日趋丰富。
公元1182年诞生了一位文人工艺大师萨迦班智达,他在萨迦寺亲手铸造的鎏金铜制普明文殊像,其造像的庄严、装饰工艺的精美至今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瞻。
从这时开始,藏族手工艺迎来了以黄金为材料进行创作的黄金时代,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设发展起来,公元1357年宗喀巴大师在青海塔尔寺诞生,他在拉萨修复大昭寺,1409年建甘丹寺,给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制作纯金宝寇等报身服饰,创立了大昭寺祈祷大法会和规模空前酥油花会,推动了酥油花工艺的发展。
1416年降映曲杰扎西巴登建哲蚌寺; 1419年释迦也失建色拉寺。
公元1427年曲杰绕登帕建造了塔殿合一,塔内设108个佛殿,各种佛像10万余尊的江孜大白塔,其造型的壮观和精美程度勘称世界精品。
1436年一代藏族工艺大师唐东杰波在西藏昂仁县诞生,给后人留下了佛像、佛经、佛塔、建筑、桥梁、船只、雕刻、戏剧服饰、面具、道具等的众多艺术精品。
1447年一世达赖喇嘛更邓珠巴建扎什伦布时,大师亲自参加手工艺创作的同时聘请了大画师门唐巴、铸造工艺大师那唐·曲雄他、雕塑大师多波切。
1580年第三世达赖喇嘛琐南嘉借建理塘长青春科尔寺,1588年建塔尔寺;公元十七世纪以后,雪域高原进入了手工艺人才辈出的世代,据史料记载: 1690年迪斯桑杰嘉措扩建布达拉宫聘请了著名画师隆扎·丹珍洛布等257人,石匠380人,木工160人,雕刻工艺师258人,泥塑、裁缝、金银加工、宝石、铸造、皮类、编织等的各种工艺师270人;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藏族著名女铸造工艺大师贡日卡卓玛·洛绒曲珍。1704年嘉木漾阿旺尊珠建拉卜楞寺; 1729年德格土司登巴泽仁建德格印经院,这些寺庙从殿堂内外的装饰到室内的供品法器无一不是以金银等珍贵材料用顶尖级的手工艺加工装饰而成的。
公元十八世纪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藏族的手工艺业已形成规模而成为一大行业,为此,噶厦政府在拉萨组建了手工局。该局有完整的组织机构,严格的官位设置、管理办法和管理权限。在技术等级方面设:勒参巴(相当于五品官)、仲义(只享受待遇没有职务)、大师傅、小师傅和普通员工的等级,各岗位的职责、工资级别、赋税和工作时间都作了详细规定,藏族手工艺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1915年第九世班禅却吉尼玛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建造高26. 2米,号称世界最高的弥勒佛鎏金铜像,工程之大,耗资之巨,工艺要求之高,是继重建布达拉宫、建造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以来第二大藏族手工艺的创举。
1954年开始修建罗布林卡新宫(永恒不变宫)。康区在拉萨做生意的富商们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依靠群众捐赠打造了纯金宝座。无论是园林的环境布局、建筑设计、室内的雕刻装饰、壁画、陈设、纺织和裁缝还是宝座的錾工、镂花、宝石镶钳工艺都是一流的,是藏族手工艺水平的综合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政策的光辉重新照到了青藏高原,藏族手工艺也和其它文化一样开始复苏,在改革开放的推动和市场的引导下正在向产业化方向迈进。[FS:PAGE]
唐卡
二、藏族手工艺的种类
(一)精神文化类
壁画类:墙壁画、布底壁画(间画)
唐卡类:淡彩画唐卡、重彩画唐卡、黑色唐卡、朱砂唐卡、金底唐卡、彩金唐卡、墨底描金唐卡、刺绣唐卡、堆绣唐卡、半立体堆绣唐卡、珍珠唐卡、针织品唐卡、水墨画唐卡、西洋画唐卡
泥塑类:陶器式泥塑、抚泥式泥塑
铸造工艺类:天然铜佛像器物、合金佛像、稀有金属合金佛像器物、青铜佛像、纯金佛像、纯银佛像、铸铜鎏金佛像、铸造法器、乐器
錾打工艺品类:金顶装饰、室内装饰、法器、供器、錾铜鎏金佛像
雕刻类:全雕、浮雕、装饰雕刻、经文雕刻、印板雕刻、宝石雕刻、摆设品雕刻
印版类:文字印版、图画印版、龙达印版
书法类:藏文80多种字体(常用13种字体)书法、梵文和乌都尔两种字体的书法
美术字体类:十相自在、八思巴文
佛塔类:如来八塔、噶当佛塔、楼堂式佛塔、塔殿结合式佛塔
乐器类:鼓、二胡、笛子、六弦琴、唢呐、蟒号、金翅海螺、锣、铃
面具类:珊瑚面具、鎏金铜面具、毡制面具、漆皮面具、布层面具
坛城类:立体坛城、布画坛城、彩沙画坛城
其它类:酥油花、擦擦、凸纹泥浆画、象征性图案、天铁、雷铁、天珠、天成佛像、掘藏佛像等神密工艺
(二)生产生活类
建筑类:宫殿、民居、碉楼
交通类:铁索桥、石木桥、船只、索道
农具类:犁、耙、镰刀、锄、筛子、背兜、簸箕
牧具类:奶桶、皮囊、抛石器、套绳、牛脚索、贮藏柜、扫雪棍、皮火筒、晒毯、驮鞍、火镰
武器类:宝剑、弓箭、火药、土枪、矛、盾牌
车磨类:酥油桶、木碗、糌粑盒、面杖
编织类:蒸笼、马牛项饰、彩线绕器、竹编盒、竹编筐
纺织类:氆氇、卡垫、腰带、毛料、毛毯、毡子、毛被絮
裁缝类:袈裟、俗装、帐篷、挂饰、门帘、窗帘、布幔
文具类:竹笔、藏纸、粉简、墨汁、毛笔、沙盘
颜料类:金、银、朱砂、云母、藏石青、石绿
藏香类:薰香、药香、供香、天然香料
马具类:马鞍、衔勒、銮铃项饰、马垫、马笼头
首饰类:金花、银盘、琥珀头饰、嘎吾、天珠、珊瑚项饰、针线盒、小刀、金银器腰饰、戒指、耳环
猎具类:猎枪、驽器、网器
陶器类:壶、罐、火盆、薰香炉、酒具
炊具类:锅、盘、盆、勺、瓢、吹火箱、茶桶、石臼、手磨
家具类:箱子、柜子、桌子、茶几、床、法台、书架、佛龛
皮具类:皮箱、皮袋、皮包袱、牛皮筒、皮绳、搭连、皮靴、皮垫、皮袍子
工具类:铸造、打制、木工、泥工、雕刻、制陶、车磨、印模、印刷、纺织、裁缝、食品加工、酿酒、皮类加工等的工具。
三、藏族手工艺的几大特点
(一)规模宏伟。在建筑艺术方面,公元前200年间,出现了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其后昌珠寺、小昭寺、大昭寺、桑耶寺等星落棋布的著名雪域建筑群拔地而起。其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号称世界第二大宫殿,始建于公元七世纪,重建完工于1696年的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建筑净高117. 19米,东西长361米,大小殿堂房屋999间[4],远远望去建筑气势宏伟状丽,宫顶金瓦和众多的顶饰宝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宫内收藏着数不清的珍宝的艺术品,形成世界佛教文化的宝库。布达拉宫是雪域独特的建筑风格、佛教理念和藏族手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雪域建筑艺术的结晶。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从外观设计看是雄伟壮丽的藏王宫殿,从内部构造设施看是金碧辉煌的藏传佛教殿堂,从密宗的角度看,是结构严谨的无上瑜伽部立体式坛城。是一座集中体现雪域能工巧匠们聪明才智和艺术才能充满神奇色彩的雄伟建筑。
(二)价值连城。仅一座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庄严世界大金塔而言,直接在塔身上用的黄金为3720公斤,据专家估计:塔殿内其它装饰供品的价值相当于塔身所用的黄金价格,塔身所镶钳的宝石是黄金价格的3倍,塔内装藏的文物是黄金价值的20倍以上,有的文物是无价之宝。另外,灵塔本身和供品装饰等工艺制品都是出自艺术大师之手,靠一般的技术是做不到的,也不可能让普通的手工艺者加工如此昂贵材料。因此,其技术含量、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三)精神文化产品。藏族手工艺自从松赞干布引进佛教文化开始就适应了佛教艺术品的制作,因此,藏族手工艺的创作和所生产的产品有着佛教造像作为主体内容的特点。就佛像而言,用藏族传统工艺制作的佛像,是舍利子所受佛祖的教义为依据,藏族传统工艺理论的开创者门拉顿珠、宗喀巴大师和米旁大师等许多贤者圣人的造像理论作支撑,用珍贵的材料进行创作而成。因此,其结构准确、造型美观庄严、栩栩如生,狮座光的装饰珠光宝气、璀灿夺目。如果再按规范装藏,举行开光大典做成富有加持力的艺术造像,对于信仰佛教的人群来说其吸引力就不仅仅是一个有经济价值的工艺品了。
(四)保存持久。藏族传统工艺品市场经久不衰的另一个价值是:就唐卡和佛经而言,以藏族独有的传统工艺,用金、藏石青、石绿、朱砂等珍贵矿物质颜料和多种宝石粉经特殊加工绘制而成,可以做到经久不退色,不变质。藏纸具有质地柔软、轻、不虫蛀、不腐蚀、不粘合,书写所用的金汁、银汁不氧化,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保存长久。
(五)装饰性强。根据雪域人民喜爱色彩艳丽、装饰华贵的审美特点,藏式宫殿寺院都有富丽堂皇的室内和室外装饰,佛像法器的装饰、帐蓬装饰、唐卡装裱、法幢和柱面幡等挂饰;有琳琅满目的供品摆设;金翅海螺和金唢呐等乐器装饰;人体美化的金银首饰;就生活用具最普通的碗、壶、食品盒、茶桶、小刀,甚至针线包和赶牛羊的抛石带和鞭子都有特定的装饰习惯及其名称,可以说装饰工艺在藏族生活中无处不在。
(六)实用性强。公元十七世纪迪斯桑杰嘉措主持完成了四部医典的八十幅挂图,在藏医的教学、诊治、研究中沿用至今;藏族建筑、陶器、铁器和铜器的加工;铸造、雕刻、纺织、编织、木器加工、皮类的加工、缝纫以及烹饪、酒类发酵和药膳等的加工工艺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七)具有综合性。很多藏族手工艺品既是高雅的艺术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就一部金汁写成的经典而言,从信仰的角度看是一件神圣的供奉物;从艺术的角度看是一部价值连成的书法作品;书写者必须具备很好的书法功底,画插图装饰者必须有很高的绘画技法;从手工艺的角度看,它需要藏纸的制作、打磨、染色;除黄金的提纯、研磨外,还需要制作金汁不可缺少的牛胶加工和云母的特殊处理;插图的颜料加工和毛笔的制作,函签和包装绸布的裁缝,经书夹板的雕刻,书带牛皮的加工和染色,金、银或铜制的书扣铸造,书封装饰卷草凸纹泥浆的制作;镶钳宝石的加工等综合性工艺。
(八)具有公益性。藏族手工艺向艺术型和使用型两个方向发展,它不仅为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人民群众生产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十四世纪历史上著名的藏族手工艺大师唐东杰布,他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藏族工艺事业,创作完成了大小泥塑佛像5000余尊;用金、银、绿松石、珊瑚、玛瑙、琥珀、海螺等珍宝铸造或雕刻的佛像100多尊;有一定规模的佛殿建筑120座;用金银、朱砂等珍贵材料写成了18部《甘珠尔》、15部《丹珠尔》;建造了巴青曲委日大佛塔,高70余米,内设108座佛殿,以造型壮丽的吉祥大佛塔为主的大小佛塔110座;建造了独具匠心的58座铁索桥;大船小舟118只;木桥60座;创立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藏戏团,成功设计了造型独特的面具、道具和戏装。给后人留下了众多艺术精品,极大地方便了山区百姓的出行,丰富了普通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
(九)对外影响广泛。藏族工艺及其理论影响到诸多的地区,如对吐蕃晚期敦煌莫高窟内的众多壁画的影响;十一世纪对西夏佛教造像全方位的影响;从元代萨迦世系时期开始形成的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地,第八世和十世噶玛巴时期以来在纳西族、土族、门巴族、普米族、裕固族等诸多地区藏族手工艺技术的传播。全国各地的佛教圣地都有大量的藏族壁画、石刻,著名的藏式佛塔和藏式建筑群。
擦擦
四、藏族手工艺的现状
(一)工艺品主产地和传播区域。以西藏昌都地区的嘎玛乡和日喀则艾玛乡、孜东村为主的铸造、铜器、鎏金工艺品加工;山南吉德乡为主的氆氇、邦垫纺织业;以日喀则和江孜为主的卡垫、挂毯生产;以青海热贡和四川德格为主的绘画和堆绣的;以德格印经院为主的雕板印刷和藏纸加工;以西藏江达和白玉河坡为主的男女佩饰品、法器、供品、乐器和铁器的制作;以拉萨泥木县和甘孜绒坝为主的陶器加工基地;以云南中甸和四川稻城为主的木碗和木制器皿的车磨加工;近几年来德格宗萨办起了十一所藏族手工艺培训学校,成为了当今藏族手工业的主要传播地。藏区各地的手工艺品商贩和众多手工艺者汇聚于拉萨,使拉萨成为藏族手工艺的传承、开发、制作和销售的中心。除此之外,藏区各地还有不少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的民间手工艺小型加工基地。
在国外,泥泊尔、不丹、蒙古国等地有为数众多的藏族手工艺品生产基地,按师徒的传承方式这些基地既是生产地又是传播地。除此之外,加德满都喜庆工巧明等学校都是专门培养藏族手工艺人才的摇篮。
西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四川省藏文学校、阿坝州和绵阳两地的国家级职业技术学校、塔尔寺工艺学校、甘孜嘉登儿童福利学校、拉萨彩泉福利学校等都开设了藏族手工艺课程,有的学校把该课程作为主课和专业技能课,藏族手工艺开始向专业学科的方向迈进。
(二)藏族手工艺的理论支撑。历史上工艺大师们撰写的工艺理论:十四世纪门拉东志的《如来造像度量经如意宝品》,宗喀巴大师的《造像度量宝镜》, 1690年前后迪斯桑杰嘉措的《除垢琉璃》,1880年迪玛格西丹真彭措的《工巧明拾零》, 1850年左右贡志云丹嘉措的《知识总汇》, 1903年米旁大师的《实用工艺随笔》,其中不少书已正式出版。大型工具书《藏族手工艺大全》在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藏学中心出版社的大力帮助下,即将与读者见面。
(三)开发手工艺产品的成功经验。青海热贡艺术开发公司采取以公司加农户的方法生产旅游纪念品,公司与手工艺户之间订产品、定时间、定质量、定价格,到时按合同验收产品和质量,公司按预订的价格给付费。虽然手工艺者卖给公司的产品价比市场价低一些,但他们不需要自己去找市场,销路有保证,不需要花寻找市场、推销产品所需要车费、住宿费和时间,因此,节约了开支。公司靠农户的收购价和市场销售之间的差价生存和发展,这可以说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好办法。当今世界藏学研究如火如荼,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来藏区文化旅游、风情旅游、探险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的购买力在不断提高,虽然生活必需品生产过剩,但对含有丰富文化特色的商品越来越被更多的人重视,顾客的喜爱程度有增无减,藏族手工艺产品开始成为藏区乃至其他多民族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在国外,尼泊尔佛像法器为主的手工商品贴上TIBETAN的标签销往全世界,以精美的工艺,适宜的价格占领了市场,年销售额达12亿人民币,蒙古利亚乌兰巴托的普·巴特尔手工艺开发公司生产蒙藏佛教文化用品开始行成规模,不丹也有不少从事藏式工艺产品的加工者,经济收入十分可观。在国内,云南鹤庆新华旅游村利用藏族的金银加工工艺,带动了整个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青海黄南土族地区家家户户从事藏族的绘画、堆绣、雕塑等工艺品的制作,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在藏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产品渠道的畅通,手工艺产品的市场也在逐渐扩大,藏族手工艺产品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创收空间。[FS:PAGE]
五、当前藏族手工艺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对手工艺的开发价值尚未行成全社会的共识,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上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二是缺乏高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产品生产多处在作坊式的自由发展阶段;三是磁器、波纹宝剑和人造天珠等传统高端产品技术早已失传,现代工艺和产品对传统工艺产品的冲击大;四是市场上精品少、仿冒和粗制滥造的多,商品的竞争力弱;五是缺乏市场行为导向指引,盲目生产,产品生产以后再寻找市场是普遍行为;六是资金短缺,没有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生产行不成规模;七是生产成本过高、附加值低、手工艺者所得到的利润有限,开发手工艺产品的积极性尚未真正调动起来;八是缺乏技术、市场等的研究人才,全凭生产者各自的技术和感觉,哪里黑哪里歇是目前藏族手工艺生产者采取的普遍生存、发展手段。
六、进一步拓宽渠道,推进产业化开发的思路
(一)提高认识。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寻找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门路的时候,藏区的文化、旅游、乡镇企业等部门应当对藏族手工艺的历史积淀,可开发性、前瞻性和效益性有足够的认识。
(二)组织班子。藏区各级政府的财政、文化、旅游、乡镇企业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手工艺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地区手工艺的传承、研究、生产、销售的扶持和指导,负责区域和部门,个体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三)建立园区。紧紧依靠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保护资金,在旅游区等条件具备的地方,建立手工艺园区。有条件的园区内建立传统工艺博物馆、培训点、研究室和生产基地,形成手工艺的展示、传承、研发和生产合为一体的核心区,有手工艺加工的辖区村寨可作它的辐射区,纳入到核心区的管理、指导和扶持范围。
(四)产品开发。根据市场需求和各地的文化特色、技术优势有选择地开发两大类:文化产品:青铜佛像、金、银、鎏金铜像、法器、供品、摆设、乐器、佩饰等铸造和打制产品,唐卡、壁画、装饰彩绘等绘画产品,法幢和丰满缨珞等缝制产品,印板、石刻、宝石等雕刻产品,宝剑、纯金饰品、金马鞍等高档收藏和奢侈品,精美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藏香等馈赠佳品。生产和生活用品:氆氇和地毯等纺织品、筛子和牛马项饰等编织品、服装和帐篷等缝制品、茶壶和火盆等铜加工品、宝木碗和粘粑盒等车磨木具、箱子和柜子等木制家具,织布架和木工工具等手工艺用具,镰刀和犁等农牧业生产用具,马鞍和垫子等马具用品,颜料、毛笔、竹笔、藏纸、画布等书画用品。
(五)扩大产业链。可以组建建筑工程队承包寺院大殿工程,加工、承包室内装饰、家俱的生产、藏族饮食和滋补品的开发,在旅游景区办产销一体的手工艺产品加工点。
(六)技术改造。抓住国家扶持藏区文化政策、依托青藏高原旅游业,不断设计推出新的旅游文化纪念品。波纹宝剑的加工工艺、合金铸造工艺等一批具有收藏价值的手工艺品生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利用现代技术和工具加工更加适用廉价的生产和生活用品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七)拓宽市场。加强手工艺产品的品牌建设,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大产品宣传。除藏区外,在国内的纳西族、门巴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地区和沿海、港澳台地区,国外的蒙古国、印度的克什米尔、不丹、锡金和东南亚各佛教国家开辟新的更大的市场。
总之,政府应加大对这一行业的支持引导力度,把藏族手工艺的保护变成政府行为,产品开发变成市场行为,把传统的手工艺变为文化产品,创造区域性品牌。在做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各工艺园区根据各自的技术优势选择具有地方文化特点,收藏价值、纪念意义、观赏价值、便于携带、具有可创新性、前瞻性的商品和旅游纪念品产品品种,进一步提高生产技艺,优化工艺产品结构,充份利用政府资金,利用国内外的生产技术培养专门人才,加大对藏族手工艺的研究和创新力度,不断推出能够代表藏族工艺水的优质新产品,从而成为优势产业和藏区的一大新的经济增长亮点是完全可能的。
结语
自从雪域高原有了人类,从吃野果充饥,用树叶遮体的原始时代起高原人民就开始了简单的生活用具等手工产品的制作。藏族手工艺技术发展到今天,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用品的制作方法,涌现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设计师、文人画师和工艺大师,形成了完整独特的传承方式,成就了诸多光彩夺目,气势宏伟的世界级作品。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优秀的传统工艺应当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