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盛满藏族文化的酒器具

作者:索朗卓玛 来源:《中国西藏》 时间:2010-09-19 09:47:00 点击数:


金执壶
  

  谈到藏族的酒,大家首先想到的必定是“羌”(chang),即青棵酒。对于酿酒史虽然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在西藏各考古遗址的出土酒具和关于饮酒的文献记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藏族的酿酒历史。比如:拉萨曲贡遗址出土陶质酒具圈足杯,距今有3500年的历史。由此可以推断,当时藏族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酿酒技艺。扎囊县结色沟吐蕃古墓(传说此为松赞干布的儿子芒松芒赞的墓地)出土高足杯、高足壶各一件,其中高足杯为酒具。
  此外,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传记篇记载了松赞干布时期老臣韦·邦多日义策用青棵煮酒邀请赞普到家品尝。可见,公元7世纪,酿酒和品酒在西藏上层已经甚为流行。
  其实,藏族除了青棵酒,还酿造白酒和葡萄酒。而藏白酒主要酿造地为藏东地区和日喀则亚东一带,其酿制原材料也是青棵。至于葡萄酒的酿造仅局限于藏东芒康县的盐井乡,这里处于三江交汇的谷地,气候温暖湿润适于种植葡萄。18世纪西方传教士到西藏探险,并在此建立教堂传教布道,同时也将酿造葡萄酒的技艺也传给了这里的藏族信众。现在,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天主教徒大多会酿造葡萄酒。
  酒的产生,也孕育了器具。人们依据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地取材来制作各种酒具,史前人类生产技术低下,利用泥土制作陶质、木质和角质酒器。而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开始冶炼金属制作金属器具。而后由于战争中的人口迁移,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使得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器具文化也随之相互影响。到如今,工业产品的广泛推广,传统的酒具已经渐渐退出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家中的陈设品或博物馆的收藏品了。
  藏族的酒具类型多种多样,按功能可以分为酒杯、酒壶、酿酒器以及温酒器等。这些器具的造型设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丰富多彩,并且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以下介绍几种在西藏较为普遍的酒壶造型:


僧帽壶

  僧帽壶:僧帽壶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其形状酷似藏传佛教僧人所佩戴的五方佛冠而得名,此名称最初来自于元朝时期。元朝政府册封噶玛噶举派第二代传人噶玛拔希为国师,并赐金缘黑帽,其样式成为后来元朝赐给国师的帽子式样,亦称五方佛冠。元朝政府为赏赐西藏上层喇 嘛,根据西藏传入内地的多穆壶(一种藏族传统打酥油茶工具,一般为木制结构)的形制,制作了大量口沿类似五方佛冠的瓷器作为礼物,此壶“中缘前低后高,略呈五瓣坡状,类似五方佛冠的帽缘。于是宫廷官窑便仿照多穆壶的口缘,将器身加一改进,做成鼓腹,后加扁把前加流口,中间一盖,上有定。因五方佛冠乃赐给西藏高僧之帽,类似五方佛冠的壶便取名为“僧帽壶”。此造型的壶最初只为僧人使用,后民间开始仿制其造型制作各种质地的生活用具,如:酒壶,茶壶,油灯等。
  扁壶:扁壶在藏语中成为贝列。这种造型的酒壶在西藏的出现很典型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因为扁壶也叫马挂壶,是蒙古马文化的代表。蒙古扁壶最初是用耗牛皮或骆驼皮制作的盛水或盛酒的器具,称为囊。扁壶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口沿窄小的设计使酒不宜溢出,扁腹使其便于安置在马侧,非常实用。这些造型设计适用于同样属于游牧文化的藏族,所以蒙古器具造型在西藏最多见的就是扁壶。而到了十三世纪,蒙古人开创元朝政府并将西藏正式纳入管辖之后,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更为频繁。在生活上则主要表现在器具造型的相互影响。虽然扁壶的造型源于蒙古,但藏族人为了使其符合自己的审美习惯,其上装饰了大量具有藏族特色的纹饰。
  执壶:执壶又称为“注子”、“注壶”,是出现于隋代的酒具。其造型有多种,而在西藏出现的大多为两种,即:长流、曲柄、扁或圆腹,且把手、壶口和流口的高度保持在一个高度上。壶嘴借助龙吐舌的造型设计,而壶把这种酒具一般是作为宗教器具在寺院或世俗家庭的佛堂中使用。西藏的许多寺院中都有一些护法神殿中需要用酒(青裸酒或白酒)来供奉护法神,而这时所适用的酒具就有执壶,配套的器具还有一个高足碗和一个深腹的盘子。供奉时将上供的酒盛入执壶中,再由僧人边念经边将就从执壶中倒入放置在盘子内的高足碗中。
  各种酒具的纹饰,是器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体现出了某一时期金属加工工艺的水平,同时也能诠释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宗教文化内涵。比如,早期吐蕃的金属器具所采用的装饰纹饰中动物所占的比例较高,它主要体现的是苯教文化的特色。而到了后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金属器具上的装饰纹饰也以佛教题材为主,比如莲花、佛教吉祥图案,以及佛教吉语等。


民间酒具


  所以说,西藏传统饮食器具上的装饰图案的题材是丰富多彩的,其内容包括动物、植物、佛教吉祥符号等等。

[FS:PAGE] 
  莲花: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出生后向四方走出七步并步步生莲,这个传说使得莲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莲花由此成为佛教再生、纯洁和免受轮回之苦的主要象征。莲花作为金属酒具的装饰纹饰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花瓣或朵花。作为酒杯和酒壶的装饰纹饰,莲花一般以花瓣形式出现在器具的底座上,就犹如佛像的莲花宝座一样,单层花瓣呈长条状从底座的顶端一直延伸到底部。其装饰工艺主要是直接在平面上雕刻或使用浮雕装饰形式表现。朵花形式主要出现在银质酒壶的器身上,一般以缠枝莲花的形式阴刻在器表。


七政宝酒壶

  吉祥八宝:藏族装饰纹饰中,吉祥八宝是由八种图案组成的,包括:宝伞、双鱼、长寿瓶、妙莲、右旋海螺、吉祥结、胜利幢以及法轮。吉祥八宝最初是印度国王加冕时使用的一套贡物,后期释迎牟尼得道时,吠陀教众神将象征好运的吉祥八宝敬献给他。从此吉祥八宝成为佛教的象征符号中重要的一组图案。随着佛教传入西藏,佛教艺术也成为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符号。吉祥八宝作为装饰图案,在西藏非常普遍,它可以作寺院的壁画装饰,当然,在世俗家庭的柜子、饮食器具以及门帘也都可以看到这些装饰纹样。有时以单个图案的形式出现,有时则以组合形式出现。
  作为装饰纹饰,吉祥八宝在西藏腹心地区与藏西的装饰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双鱼的绘制形式上。卫藏地区的双鱼无论是在组合图案中还是单个出现都是鱼头朝上,这迎合了卫藏地区人民的认知习惯,向上是表示运势向上,而藏西则将双鱼的头绘制的朝下,他们认为鱼是向下跳入水中的而吉祥八宝作为酒具的装饰纹样,一般以单个图案的形式分布在银杯或酒壶的器身上。


雍仲茶炉

  雍仲:雍仲作为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标识已经在西藏流传了几千年。早在吐蕃王朝出现之前,藏族的西部就有以信奉苯教的象雄王朝,这一时期的岩画中就有象征苯教的雍仲符号。雍仲作为一种宗教意义浓厚的装饰纹饰,最初的地位是极其尊贵的,而随着宗教纹饰的生活化,这种符号也成为了世俗使用的最为普遍的吉祥符号,因为此符号象征永恒,人们甚至会将它用石灰绘制在婚庆场地的入口,来客也会不时地踩在上面而不会被认为不详。雍仲作为苯教的标识一般是逆时针形式表现的,而后期佛教传入西藏,并吸收了许多苯教文化的内容以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戴,所以雍仲也被藏传佛教吸收,并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以示与苯教的区别。雍仲作为金属饮食器具的装饰纹饰主要出现镂空雕刻在茶炉的口沿部分,通常是单个符号或多个符交叠地以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形式出现。而这些镂空的雍仲符号既可以达到装饰的效果,又可以使外界的空气通过这些镂雕的孔洞进入炉内,使得燃料不致缺氧而灭掉。此设计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也是非常实用的一项创造。
  和气四瑞:和气四瑞作为佛教的吉祥纹饰,它源于佛陀往世故事之一的《本生经》,寓言中只提到大象、猴子和鹤鸽。这则寓言主要表达的是“尊老”这个概念。而这个吉祥纹饰传到西藏,其民间寓意也发生了一些小得变化。传说,有一只鹤鸽从远处衔来一粒果树的种子,兔子将种子种下并施肥,此时猴子也加入进来帮着浇水,小树苗慢慢长大,大象也前来帮着护卫。之后,果树长大了,大象在树下乘凉,猴子以果实充饥,小鸟筑巢在其上,兔子在树下吃草。这则寓言说明,只要大家团结合作,就可以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这个纹饰主要表达的是团结和睦的意义。小时候母亲对于碗柜上和气四瑞的纹饰的讲解,至今记忆深刻。
  作为装饰纹饰,和气四瑞一般出现在家具和寺院的墙壁上,在金属器具上出现的情况比较少见。而博物馆收藏的执壶上就有这一吉祥纹饰,同时出现的还有长寿六尊(此纹饰源于内地,包括山、水、树、鹿、长寿老人、鹤)。


精美绝伦的金质茶碗

  酒具作为生活用具在藏族人民生活中传承、发展近千年,随着自身的发展和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逐步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近代,工业产品的进一步推广,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冲击尤其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上,工业产品的诸多优势凸显出传统器具的劣势。比如,传统的酒具一般都是陶质或金属制品,导致携带不便。而工业产品价格便宜,塑料制品轻巧,携带方便,而且塑料的可塑性使得传统的器具造型得以复制,以至于现在的农牧区除了塑料制的酒具,已经很难看到传统的陶器金属或牛皮的酒具了。即使有,也已经成为了家庭装饰品,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但对于传统进行研究和记录既是对先祖智慧的一种敬意,又可以在传统中寻求一些元素来为现代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