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族建筑的分类和特色

作者:拉吉卓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4-11-24 15:52:00 点击数:

  藏族建筑的类型多且各具特色,各地因地形、气候、建材用料、经济财力等众多因素,决定着各地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种类,建筑类型差异也比较大。大致可分为城镇、寺院、住宅、园林、桥梁、陵墓等六种类型。

  城镇

  西藏著名古城镇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夏鲁、阿里、萨迦、穷结等地。布局方式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使得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宗教色彩浓厚。另一种类型是以宗为主体,居住区、寺院围绕宗山建筑布置。宗政府占据山头,山下为居民区簇拥,寺庙或位于城镇的一端,或建于山腰。 宗山建筑,系宗政府(相当县政府)所在地。宗山建筑,包括经堂、佛殿、宗政府、监狱、仓库等,一般建造在山头上,山下则为居民区。宗山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完备的防御系统。


昌都城

  寺院

  寺院建筑集中了藏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精华。藏族寺院在选址、建筑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寺院既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文化的传播场所,在战争中又往往是攻防的军事堡垒。为了取得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寺址一般都选择依山面水向阳的缓坡地或陡峭的山谷之中。藏族大型寺院的建筑群是由"措钦"(集会殿)、"扎仓"(学院)、'唯康"(佛殿)、"康村"(基层组织)、"喇让"(活佛公署),以及印经院、讲经坛、僧舍、转经廊、塔等建筑组成。措钦、北仓、拉康是寺院建筑群的主体,在造型艺术、工程质量上要求较高。措钦和扎仓的大门前常设立一对高耸入云的"塔钦"(大经幡),旗杆上饰以经幡、牦牛尾,顶部为镏金宝瓶。佛殿内部画栋雕梁,帷幔交织,迷幻的光影色彩造成一种神秘气氛。经堂多为密闭式院落,一般在经堂中央以长柱升起天井,用以采光。外部采用金顶、法轮、宝幢、八宝吉祥等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镭金装饰。这些西藏佛教文化的特有标志,把寺院烘托得更加富丽堂皇。 藏族寺院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木材、土料等。结构上一般采用木构架,外面再围以泥土或石头砌筑的厚重墙壁。楼层是用木橡铺板构成,上铺木板或土。屋顶多为平顶,这是西藏传统的屋面构造方法。采用汉式屋顶时多为歇山顶,屋面包以简版瓦型的镏金铜皮。金顶正中和两侧一般饰宝瓶等,檐角上饰摩揭鱼首,金顶下采用内地形式的斗拱承檐。


拉卜楞

  塔在寺院建筑中极富特色,起源于印度,是为了埋藏佛舍利供佛教徒礼拜而用。古印度以塔为崇拜对象,把它作为一种具有灵魂、灵性的建筑物,常常将塔置于佛寺中央,而佛殿则置于塔后。塔是多层建筑,层数一般为单数。材料采用木、砖、石、金属等。塔的结构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塔刹4个部分。地宫大都建在地面以下,用来埋藏佛舍利、佛经、珍宝等。塔基在地宫以上,是整座塔的基础。塔身是塔的主体,各种类型的塔主要是按照塔身来划分的。塔身内部分中空和实心两种,中空的不仅可以供奉神像,还可以登临远眺。塔刹是塔的顶部,大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塔有佛塔、灵塔之分。佛塔多在室外,塔内安放佛经、法器等;灵塔多在室内,用以安置活佛、高僧的遗骸、遗物等。

[FS:PAGE]

  住宅

  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帐篷、平房、碉房等。藏族民居一般多采用木结构框架,屋顶以平顶居多。建筑用料多就地取材。藏东、南木材丰富,一般用原木或木板造房;西北部牧民则用牛毛编织帐房;盛产石材的地方则碉楼居多。

  帐房俗称帐篷,是牧区最普遍而古老的一种居住形式。根据放牧方式和季节不同,又有冬帐房、夏帐房之分。冬帐房一般用木棍作框架,上覆牦牛毛织成的毡子,能经高原风雪的侵袭而不漏不裂。架设时,前后左右以木棍为立架,支撑帐顶的中部和四角,然后在四周用绳固定在地上。帐房内空间高度约1.6米至2米,顶部留出天窗,用以通风、采光、出烟、透气,雨天可以遮盖。牧民们还在帐房外四周用于牛粪、草坯、土块、石块等垒成矮墙,以避风寒。这种帐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水草近便的山洼地带。夏帐房是用白 布、帆布等制作的一种比较轻便的帐篷,构造简单,拆装、运携都较方便,一般供旅行或临时使用。结构简单的两面坡人字形帐篷,只能容纳2-3人;大的方形帐篷过去往往是贵族和.上层喇嘛所用,可容纳数十人,制作考究,用各种颜色的布或呢子镶边,且缝有精美的图案。

  平房是牧区固定部落和农区高海拔地区藏民的住房。这种房屋是以土、石、木为结构的一层平顶屋。这种房屋门窗都小,屋外一般都修有小院坝,以作畜圈。


丹巴碉楼

  碉房的外墙大多用石砌。石墙有明显的收分,门窗口很小,通风和采光较差。平顶,外形厚重、稳固。一般2-3层,底层是牲畜圈及贮藏草料的地方,佛堂和居室在二层或三层。山区碉房一般都傍山修建,外形呈阶梯形。屋顶常被用来晾晒谷物。在气候比较温和、多雨、潮湿的地区,如藏东的珞瑜、墨脱、米林、林芝、波密、亚东等地,还盛行千阑式构造,即在房屋下面架空,使空气流通,减少潮湿。由于这些地方盛产木材,往往以木板代替石墙、土墙,而使用井子式壁体。墙壁薄,窗户多,建筑风格轻盈疏透。

  藏族贵族府邸建筑特色鲜明,显现出华贵、奢侈、庞大等特点。民主改革前,西藏约有贵族二百余户,他们除占有大量的土地、庄园、农奴之外,还拥有豪华的府邸。山南拉加里王府、拉萨十一、十四世达赖家院都是代表性的实例。这些建筑型制大体相同,一般由主楼和前院两个部分组成。前院多系二层,底层用作仓库、或作奴隶佣人的住房,有的设置部分客房,接待来客。二层基本上是管家用房以及管家所用厨房,以管理庞大的庄园和财产。主楼居前院以北,一般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小院。后期的贵府宅邸,大多采用别墅式建筑。一般占地比较大,院内林木葱茏,广植花木,主楼仅占一角。建筑以二层居多,二楼北侧两端设露台,建筑平台呈“凸”字形。为了减少立柱,使室内空间完整,多采用工字型钢作梁,承重屋盖。室内宽阔有落地大窗,阳光充足。 

  藏族庄园建筑出现于公元十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有朗色林、甲马赤康、庄孜等庄园建筑。庄园建筑,既是贵族住宅,又是全庄园的管理中心。建筑布局和设计上有明显地反映出封建农奴制时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庄园主体建筑大都十分豪华,朗色林、庄孜庄园的主楼都高达五层。内有华丽的居室和经堂。有的还有林卡别墅,是领主夏天居住的地方;庄园的总平面设计上,往往有完备的防御性工程设施;庄园建筑内拥有大量的仓库,存放粮食,武器、弄具,库房一般设在主楼的底层;庄园内,一般都有磨房、纺织机房等工场,反映出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庄园内奴隶居住的房屋简陋破烂,狭小阴暗,与领主居室形成鲜明的对比;庄园内设有惩罚农奴的牢狱,里面阴森潮湿,并备有刑具。


罗布林卡

  园林

  罗布林卡是藏式园林建筑的代表。园林建筑的特点是:高处筑台,低处挖池,任其自然,以取景为胜。罗布林卡内树木茂密,在绿树丛中,湖心宫、龙王亭、金色林卡等具藏式风格的建筑隐约其间,幽曲动人。清新的空气,安谧的环境,具有一种西藏园林特有的朴实自然的情趣。从18世纪中叶到现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扩建,罗布林卡已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型园林。这座昔日达赖喇嘛的夏宫,现辟为人民公园,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游览,成为拉萨一处重要的旅游胜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