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约丽多彩的藏袍

作者: 来源: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官方网站 时间:2007-11-15 10:50:03 点击数:
藏族牧民在一年四季都穿着一件宽大的藏袍。这种藏袍不仅绚丽多彩,而且特别适应高原气候多变的自然条件,以及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特点。既体现着藏家的装饰艺术,也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过摸索总结而设计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服装。
  玉树牧人的藏袍,男女皆开右襟,无扣,腰肥且长。男袍相当于身长。女袍比身子还要长。穿着时,男子将长袍下摆提到膝盖处,妇女将下摆与脚面提平。然后束上腰带,使多出的部分鼓于胸前,呈兜囊状。因藏袍无口袋,这个兜囊也就成了他们身上的大“大袋”了。小娃娃可能放在里面,小羊羔也可以放在里面,吃的用的都可以往里塞。有时可装数十斤重的东西,差不多顶个小麻袋。藏袍的袖子宽大且长出手面三、四寸。冬天,长袖既可以保护双手不受冷冻,用长袖捂住鼻子,又能起到口罩的作用。每件成年男袍,需布十七尺左右。夹藏袍则需三十五、六尺。过去实行布票制度时,牧民发的布票比汉民多一倍,但仍不够一件夹藏袍所需。取消布票制度后,的确给牧民大开了方便之门。需要什么布料,喜欢什么颜色,尽可以随意买,牧人心里自是高兴。
  当地牧民所穿的藏袍,最常见的是老羊皮藏袍。因这种藏袍多不饰面,故人们俗称“光板老羊皮藏袍”。一件成人老羊皮藏袍,约需七、八张大羊皮,其原料来源的虽比较容易,但从鞣皮子、剪栽,到缝制成衣,也十分不易,过去贫苦牧民做一件皮袍,往往要穿十年、二十所,甚至终生只穿一件皮袍。如今,牧民除身上穿的外,不少人还要多做一两件,存于帐房内,或替换着穿,或在冬季睡觉时加盖在身上,牧人缝制老羊皮藏袍时,十分重视对羊皮的选择。通常绵羊八月份剪毛后,于十月份宰杀取皮。此时的羊毛,不长不短,绒毛丰厚,正好使用。而且,他们所选取的绵羊,多是长得最肥,毛色富有光泽的。所以,老羊皮藏袍看起来笨重,但穿起来并不十分沉重,而且特别暖和。据说,昔日的富裕人家,非常鄙视这种老羊皮藏袍。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富有,也为了与那些穷苦奴隶区别开来,即使严寒的冬天,也只穿羔皮藏袍。一件不行穿两件,两件不行穿三件,尽管把身子裹得圆鼓鼓的,有时仍然冻得直打哆嗦。用现在的话说,那是“只要风度,不要温度”了。
  在当地民间,还流行着一种传统的“獐皮罩袍”。因鞣制出来的獐皮经薄、柔软而耐磨,牧人有的将其镶在老羊皮藏袍肩部及前后摆上,有的则缝制成与皮袍大小相同的外罩,罩于老羊皮袍外,边角部位以针线稍加固定即可,如同汉人穿的罩衣一样。这样,既可保暖,也能起到保护皮袍的作用。其皮袍的镶饰,皆镶于獐皮套上。一件成人“獐皮罩袍”,通常需二十来张獐子皮。“獐皮罩袍”虽并不华丽,但在当地民间,却一直被视为皮袍中之上品。
  牧人的羔皮藏袍,多选用自然死亡的羊羔皮缝制而成。牧人以饲放牛羊为生,很少宰杀幼羔取皮制衣。他们缝制的羔皮藏袍,不但鞣得非常干净,而且毛色、毛状、长短也异常整齐。藏羊白色居多,牧人也喜欢选用白羔皮制衣。他们缝制出来的白羔皮藏袍,看去就象洁白的天鹅绒,异常漂亮。近些年来,当地民贸公司多有人造羊毛出售,毛白且长,足以乱真。用这种人造毛皮缝制藏袍,既轻便又省力,颇受牧民欢迎。他们成捆成捆地往回买,以代替羔皮制衣,常常供不应求。
  氆氇袍,当地藏语叫“丑”。有的仅以氆氇料制袍,有的则加以布面。常见的有纯黑、纯白、紫褐各色。男袍多穿紫褐色的,与寺院阿卡、尼姑穿的袈裟颜色相似。牧人大都制有这种氆氇袍,除夏秋季节穿用外,也是参加集会时的礼服。五十年代以前,当地牧人所用的氆氇,有许多购自拉萨。而在玉树境内,则以囊谦地区织的氆氇最佳,也颇受牧人欢迎。
牧人十分重视对藏袍的装饰。即使光板老羊皮藏袍,也往往装饰得异常华丽。老羊皮藏袍除少数镶饰较窄的水獭皮边外,多用红、黑、绿三种彩布压边。男袍多在袍襟、袖口和下摆压一道红边,或以黑、红两种彩布压双边,且每道边大都在五寸左右。女袍的袍襟、袍袖和下摆,则多饰红、黑或红、绿搭配的双层彩边,边宽达十至三十厘米。女袍除镶边外,有的还镶有肩饰和腰饰。肩饰多于双肩及脊背处镶三块色彩相同方形、圆形或三角形彩布。有的则围肩镶一块半圆形彩布,看去颇似汉地挑夫的垫肩。腰饰多环腰镶一块二十多厘米宽的彩布,显示于腰带上下,看起来也很漂亮。在其它藏区,男女藏袍的大襟与前摆下沿交叉处多呈锐角,且前后摆长短不齐。而玉树牧人的藏袍,两处交叉点皆为直角,前后摆亦很平齐。所以,他们在镶饰中,又常常利用这个直角,斜镶数条彩缎,使前摆显得更加华丽。由于女袍的边饰大都较宽,加之宽大的肩饰的腰饰,镶饰的彩布几乎占去了大部分皮面。有的喧宾夺主,白板羊皮似乎成了镶饰物。由于这些华丽的镶饰,使白板老羊皮藏袍已失去其本来面目,事实上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即使与那些以绸缎作面的藏袍相比,也并不逊色。
  当地藏家还十分重视对袍面用料及颜色的选择。除氆氇袍和光板老着皮藏袍多不饰面外,羔皮袍和夹藏袍则多以绸缎或布料饰面。五十年代以前,妇女袍面以黑色为常见。而土黄色和军绿色则是男袍面的流行色。如今,无论男袍女袍,其面料色彩皆比过去丰富多了。藏人素喜深浓之色。他们对袍面颜色的选择,也与这一传统的欣赏习惯有关。同时,也可能是为了衬托边饰,尤其是衬托高雅的水獭皮边。在对缎料颜色的选择上,他们的这一欣赏习惯反映的也比较明显。一般来说,男袍喜深蓝、深紫、紫红、墨黑诸色,女袍多用深绿、墨绿、果绿、湖蓝、枣红各色。这种藏袍的边饰,除少数男袍用金钱豹皮镶边外,男女普遍喜用水獭皮镶边。正如当地民歌中唱的:“滚龙缎子做衣裳,没有水獭皮镶边也就不成样。”一件藏袍,从袍襟、袖口到下摆,通常镶五寸左右皮边。比较豪华的女袍,有的镶一尺多宽的水獭皮边。并在下摆皮边上,利用水獭皮背部和腹部深淡两种不同的毛色,拼凑出“万字纹”、“寿”字纹,以及十字花、吉祥结等各种图案,看起来既美观大方。做一件象样的女式藏袍,光购买水獭皮,变要花去一千多元。 再加上缎料、羔皮或里子,一件藏袍须两千元以上,这比汉民做一件皮大衣要花费得多。牧民男子穿上这样的藏袍,如同汉地古装戏里的大官和员外一样;而身着这种藏袍的妇女,则象戏里的小姐和贵妇人了。每年春节、庙会和赛马会,既是藏胞的欢乐聚会,也是他们的服装大赛。绚丽多彩的藏袍,再加上五光十色的装饰物,简直使你眼花缭乱。有的妇女是一身地地道道的藏式打扮。有的则头梳大辫,脚穿高跟皮鞋,肩挎玲珑的皮包,但却身着一件华丽的藏袍,将汉家的打扮与藏家的装束巧妙地结合起来,看起来落落大方,别有风采。奇怪的是,那些担任公职和居住在镇子上的女青年,平时很少穿藏袍,而遇到节日或集会,她们常常把藏袍作为礼服穿。这些女青年穿的藏袍,大多是经过改革了的藏袍。腰不肥,袖不长,胸前也无兜囊,胖瘦、长短非常合身。苗条的身材,穿上合体的藏袍,如同汉地女青年穿的旗袍一样,漂亮极了!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牧人亲手设计和制作的这种藏袍,很适合高原的气候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特点。尤其是光板老羊皮藏袍,板质坚韧,绒毛丰厚,遮风挡雨,保暖防潮,四季皆宜。每件皮袍重达十五、六斤,可顶得上两床厚棉被。牧人白天当衣穿,夜里当铺盖。每当睡觉时,只须宽舒一下腰带,头和脚往里一缩,铺的盖的全有了。一件简单的皮袍,是牧人随身携带的全部“行李卷儿”,无论走到哪里,都不用担心挨冻受寒。玉树高原上有句顺口溜:“白天穿,夜里盖,光板皮子露在外,不怕风吹日头晒。”说的正是这种老羊皮藏袍。
  在玉树西部,由于地势高寒,全年几乎没有夏天。即使盛夏季节,也离不开冬装。而在一天之内,又常常经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同时,由于高原太阳辐射强烈,日照丰富,即使在严寒冬季,只要太阳一出来,气温就会很快上升,使人热不可耐。牧人穿着这种老羊皮藏袍,无论气候如何变化,他们都能随机应变。早晚天气冷,他们把藏袍紧紧地裹在身上;到了中午,天热起来后,他们则脱掉一只袖子,将一只胳膊露在外面。当地汉民有句歇后语:“藏胞穿衣服--露一手。”有时,他们说是正是这种现象。其实,藏胞何止“露一手”。有时,他们干脆将两只袍袖全部脱掉,挽于腰间,让半个身子痛痛快快地晒太阳。由此可以看出,老羊皮藏袍虽有些臃肿,但它却是江源藏家牧人一时也离不开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