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海玉树地区五光十色的腰饰

作者: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7-11-15 11:17:12 点击数:
    来到玉树高原,当欣赏藏胞华丽服饰时,人们常常会把目光集中到他们那美观别致的腰饰上。玉树藏胞的腰饰,除一条漂亮的彩带外,腰前和腰侧通常还系有一排生活所用的小物件及其装饰物。这些系物形姿各异,五光十色,与华丽的腰带相映交辉。的确给他们的服饰增添了不少光彩。
    当地藏家男女的腰带,通常分绸带、皮带、铜带三种。绸带男女通用。皮带和铜带则属妇女专用的高级腰饰品。绸带,当地藏语叫“勾勒格热”。其用料有真丝提花绸、印花绸、腰带绸、广庄绉等。男用绸带宽二十至三十厘米,长约两米,多用朱红、湖蓝、金黄、明黄诸色。过去,黄色被认为是高雅的象征,只有活佛和官人才有权享用。而现在的平民百姓,不但用其作腰带,还常用它作袍料。女用绸带宽三十至四十厘米,长三米左右。多用深绿、果绿、梅红、桃红各色,且两端多带有丝穗或辫成各种图案的辫穗。男女束腰皆自前而后,束两圈后,扎于腰侧。因各地习俗不同,有的将带头吊出二十至三十厘米,有的则不留带头。在玉树与西藏交界的小苏莽地区,妇女后腰两侧,分别吊出五、六十厘米的带头,有的几乎与长袍下摆平齐。下吊的两段带头,带面平整,丝穗有条不系。这是当地妇女独特的装饰形式。不仅平时看起来美观大方,若骑马疾驰或遇风吹拂,两条彩带翩翩舞动,如两只彩蝶在身后追飞,煞是好看。
    皮带,当地藏语叫“卡玛”。系用自鞣的牛皮制成。常见的“卡玛”,外形明显地分为三部分。前后两段各长约三十厘米,窄而呈尖刀状。中部长约七十厘米,宽约十厘米。“卡玛”正面多以大红颜料或大红织锦缎饰底,以绿牛皮镶嵌图案。除前后两缎中部各镶饰一与带体相同的图案外,中部带面多分段镶饰云纹、花纹、“寿”字纹、吉祥绳索等图案。图案设计大方,疏朗有致。整个带面虽只有红、绿两种颜色,但看起来色彩协调,庄重典雅,且镶饰物立体感极强,颇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玉树县新寨乡民间艺人制作的“卡玛”最负盛誉,颇受当地藏家妇女欢迎。
    铜带,藏语“卡扎”。常见的“卡扎”,分各自独立的三节,节间以铜鼻和铜质云纹图案相连。每节皆为皮底、缎面。其带面镶饰与“卡玛”大同小异。但各种镶饰物皆为铜质。而且,大多镶嵌有珊瑚珠、玛瑙珠、松耳石等。“卡扎”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新颖大方,是腰带中之上品。好的“卡扎”,每条售价三百余元。玉树以安冲乡民间工匠制作的“卡扎”最有名。在西部高原上,尤其是黄河源头的曲麻莱等地,妇女们的“卡扎”则更为别致。通常带宽十五至二十厘米,带面上整齐地镶嵌着数排金色和银色泡钉,中部另嵌三颗珊瑚珠或松耳石,闪闪发光,耀眼夺目。即使在月光下,也能看得出来,仿佛腰缠一串夜明珠。
    藏家妇女的绸带,除有的束腰与装饰兼用外,一般只用于束腰。而在绸带外面,多另扎一条皮袋或铜袋。此时,这两种腰带则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装饰品了。
    因藏袍无口袋,胸前的兜囊虽常作口袋用,但多装大物件,小件日常生活用品装进去后,极易丢失。因此,无论男女,凡随时要用的小物件,大都系于腰带上,少者三五件,多的达十余件。在妇女腰间,还系有专用装饰物。这些日常用品及装饰物,依次排列于腰间,形色各异,十分漂亮。
    妇女腰带上的系物,常见的有如下数种:
    腰刀。既是食肉用具,又是自卫武器,同时也是装饰物。多系于前腰中间部位。
    针线包。分皮质和金属制品两种。皮质针线包长约十厘扁圆形,下端为尖角形,内用牛皮作套,外镶绸缎或黑色布料,有的还用彩色丝线绣有各种花纹图案,与旧时汉家妇女的针线包相似。金属针线包,分银质、铜质、铝质数种。有的长达十五至二十厘米。通常上端呈斧牙形,下端具三个圆角。除通体楼刻花纹图案,并镶嵌各种名贵珠宝外,下端的三个圆角上,以三条金属丝链连续系两层金属吉祥结图案,或一层吉祥结,一层流线型圆坠。如此层层下垂,有的长达三十厘米,一直垂到膝盖处,不仅异常美观,走起路来可闻“哗啦哗啦”的响声。如果说皮质针线包半是实用半是装饰的话,这种金属针线包则完全成了一种装饰物。
    火镰。内为皮质,外以金属镶面,其外形与旧日汉地的火镰相似。但这种藏式火镰,通常比普通的汉地火镰大一倍。尤其是那个扇形盖子,不仅特别宽大,而且镶有各种金属花纹图案。有的还嵌有珊瑚珠、松耳石等。装饰得异常华丽,远看象一只绕身飞舞的彩蝶。当地藏家的火镰内,常装从一种叫“苞”的植物上采集下来的状似蒲绒的引燃物,以代替火纸使用。解放后,因牧人普遍用火柴引火,这种火镰除边远地区的游牧民有时作为备用引火工具外,已事实上成了一种装饰物。做工精细的火镰,每个售价百元以上。
    袍扣。系一种圆形钢片,中凸且有光泽,大小如银元。因妇女长袍齐脚,劳动及走长途极不方便。故多在前摆右下角缀一鼻扣,到时将前摆右角撩起,鼻圈套于袍扣上。平时亦作为一种装饰物。
[FS:PAGE]
奶桶勾。有银质、铜质、铝质数种。长三十厘米左右。下端有的为单勾,有的为双勾。且通体镂刻花纹图案,有的还镶嵌有珊瑚珠、松耳石等。挤牛奶时,用于挂奶桶。平时亦作为装饰。
    “珞珑”。系妇女腰饰品。分皮质和纯金属两种。常见的皮质“珞珑”,上半部呈带状,下半部为椭圆形。正面饰大红织锦缎。下半部的缎面上,另嵌一桃形金属图案。“珞珑”下方,有的系一云肩纹金属图案,有的系一方形布质袋状饰物。方袋上除多绣吉祥图案外,有的则用细小的珊瑚、玛瑙、翡翠、松耳石珠粒,拼凑出各种图案。五颜六色,异常漂亮。金属“珞珑”有的与皮质“珞珑’相似,有的上下各由一个三角形图案对角组成,中间横排三个花纹图案。这种“珞珑”不仅通体镂刻花纹图案,而且大多以珊瑚珠、玛瑙珠和松耳石交叉镶饰。“珞珑”大小不一。大的长达五十厘米,小的仅有十多厘米。按照当地藏情,妇女佩戴“珞珑”成双不成单,通常前腰两侧各佩戴一个。
  “珞热”。铜质、圆形,大小似银元。正面阴刻十二属相图。系一种吉祥饰物。
当地藏家妇女腰间的饰物,除袍扣、奶桶勾和“珞珑”外,其它各件在男子的腰饰中均可看到。此外,男子另有四件特殊的腰饰物:
    印章。圆柱形,高约七厘米,直径二厘米。有金、银、铜质数种。以银质为多见。其印钮多为一狮头。通体镁刻花纹图案。章面上所刻的内容,有的是过去的官人或富人的名字,有的只是一种吉祥图案,或用古藏文所刻的吉祥文字,大多并非佩戴者日常所用的印章。有的章面上的文字,甚至连佩戴者自己也不认识。这种印章,事实上也是一种装饰物。
镊子。供随时拔胡子和拔鼻毛用。
    解针。系半截黄羊角。牧人取其角尖部位,用于解绳结。在游牧民的腰饰中,经常可以看到。
    玉树藏家男女腰带上的系物,除部分纯属装饰品外,大多是生活及生产用物。过去,在牧人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这些小物件的确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离不开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某些用物虽然已经过时了,但他们仍然系于腰间,作为装饰品。这些经他们精心装饰的小物件,事实上都是精美的工艺品。装饰性与实用性有机地结合,不仅体现了当地藏家装饰艺术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聪明与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