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饰文化--“辫子王国”赏辫饰

作者: 来源: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官方网 时间:2007-11-15 15:26:42 点击数:
凡到过玉树高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里的藏家男女不仅衣着装饰奇特而美丽,而且辫子最多。在青海其他藏区,除藏家妇女皆依其传统习惯梳有满头小辫外,牧民男子仅果洛草原常见梳辫者,余则多剃光头。而玉树的藏家男子,要不长发披肩,要不梳着各种辫子,而且梳辫者居多。因此地辫制盛行,故人们常戏曰:“辫子王国”。
  当地藏家妇女除少数梳两条长辫垂于脑后外,多将长发梳成数十根小辫。有的自前额辫起,有的自头顶辫起,有的自后脑勺辫起。有的则自头顶梳一条粗辫,然后再从后脑勺开始梳若干根小辫,仅起辫位置就有多种形式。辫子辫好后,辫梢束在一起,装入辫套中。藏家姑娘长到五、六岁,阿妈即开始为其梳辫。以后每洗一次头,阿妈便帮助梳一次。按照当地藏俗,姑娘忌讳数自己的辫子。至于阿妈每次自己梳多少根小辫,从来不能过问。据说,如果数了辫子,以后头发就不会再长了。故不少姑娘长到出嫁年龄,也不知身后究竟披了多少根小辫。
  在操康巴语的玉树、囊谦两县,尤其是该两县与昌都交界一带,男子多将长发梳成一条粗辫,盘于头上。辫间夹续一缕红色或黑色丝穗,长出辫梢数厘米,垂于耳边。青年人为使自己的辫子更加漂亮,常在辫中夹续黑色牦牛尾,不仅把辫子辫得又粗又长,而且富有光泽,再配以丝穗,显得展异常威武,如同古代的武士一样。这是康巴男子辫型的显著特征。而在其它地区,尤其是西部高原,牧民男子的辫型则五花八门,看去似乎是随心所欲的,既无动听的名字,也无一定的式样。即使在同一个草滩上,有时你也会看到多种不同的辫型。有的在头顶留一绺长发,孤零零地梳一条细辫,一直垂到脑后。有的在头两侧留发,两边各梳数条细辫,盘于头上,看起来既滑稽又可笑。天水学者周希武先生,在其一九一九年出版的《玉树调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男子许为僧者,幼即髯首;俗人多蓬首,亦有辫者。询之老人,云番故属蒙古时,皆蓬首,自清朝收抚后,始有辫者。”当地男子自清季开始留辫,这种传说也不是不可信的。而他们的辫子所以如此奇特多样,可能是清代的辫型在江源藏地的展异变吧。同时,从这些无拘无束的辫型中,也可以看出藏家牧人粗犷豪放的性格。
  在藏家男女的发式中,披长发的现象也经常可以看到。尤其在西部偏远地区,披长发的男女尤多。男性中、老年人的长发,大多齐耳或齐肩,与汉家妇女的短发相似。而青年人往往长发披肩,如不近看,还真的莫辫男女。按照当地藏俗,男子留长发是勇敢、顽强、好斗的象征,俗称“英雄发”。因此,不少男子自幼留发,不修不剪,任其长下去。一头乌黑的长发,的确使剽悍的藏家男子显得更加威武而神气。西部男子喜披长发,无疑是自古相没的习俗。但若按周希武先生的记述,也可能是清代的辫制没有影响到这里的缘故。
  当地藏家男女不仅喜梳辫子,而且特别重视对辫子的装饰。在这个“辫子王国”里赏辫饰,真能使你大饱眼福。男子披长发者,一般不附以任何饰物。梳盘头长辫者,除夹续彩色丝穗外,多饰辫箍、琥珀球,或珊瑚、玛瑙、猫眼石、松耳石珠串等。辫箍,当地藏语称“巴苏”。多为象牙或乳黄色塑料制品。一般直径约三厘米,长三到五厘米,套于额前或头侧发辫中。琥珀球和串多饰于前顶处发辫上。有的还在鬓角别有发卡。这种发卡是厂家专为少数民族制作的。一般长约十厘米,上饰各种彩色图案,看起来十分漂亮。其它辫型的装饰,正如其辫型一样,看起来也是随心所欲的。如有的缀一枝珊瑚枝,有的缀一枚银元或数颗松耳石。头顶梳辫者,有的在辫首孤零零地缀一大型琥珀球等。但这些饰物大都是贵重之物,从质量上讲,他们也决不是随意往头上装饰的。
  当地藏家妇女的辫饰,主要反映在辫套上。藏家妇女最讲究的就是这个辫套。辫套有枣红、墨绿、深蓝、纯黑诸色,多用绸缎缝制而成,并镶有双层彩边。常见的辫套有长、中、短三种规格。长辫自头顶直拖膝弯下,几乎与人身等齐。这种长辫套,主要是为了镶嵌装饰物。有的在头顶套口处缀一大型琥珀球,辫套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着方形、菱形、圆形、六角形等七、八个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金属或绸料图案,每个图案上镶嵌一种金银、珠宝、珊瑚枝等名贵装饰物。图案与镶饰色彩配备协调,看起来庄重典雅,朴素大方。中辫套多自肩部拖到膝弯下,长达一米。通常上部略宽,下部较窄,其图杂和饰物与长辫套相似。有的尾部还并垂有数串红玛瑙珠,珠串下系彩色丝穗,装饰得异常华丽。小辫套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其长度和宽度一般都不超过二十厘米。多用黑色布料或彩色绸缎缝制而成。正面有的用彩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有的用细小的线珊瑚和绿松厂珠粒拼制吉祥图案。这种辫套多饰于辫尾部位,既起着装饰作用,也起着收拢小辫的作用,小巧玲珑,别具风彩。
  藏家妇女的辫套大多为单条。凡同时披数条者,虽形似辫套,而实为附于发辫上的彩带。这些彩带亦大多自头顶垂于腰间或膝弯下,上嵌珊瑚、玛瑙、松耳石、琥珀球等。在青海花它许多藏区,这些彩带上多饰银盾。而在玉树境内,饰银盾者仅见与西藏、果洛交界处的曲麻莱等地。银盾大的如龙碗,小的似酒盅,上镂各种花纹,自上而下整齐地排列天彩带上。可能因银盾太重,佩戴时行动不便,妇女通常作为节日饰物,平时并不常看到。妇女佩戴上银盾,背部银光闪闪,走路时可闻金属撞击声,大有贵妇人的气魄。但往往给人以负重感。妇女佩戴的这些彩带,纯粹是为了装饰。平时数条彩带联结在一起,用时套于头上即可,倒是十分方便。
  附于发辫上的饰物,以琥珀球最为常见。琥珀球,当地藏语叫“布希”。色蜡黄,且有透明感。大的如鹅犯,小的似枣子。因此物乃松脂之化石,故稀少而名贵,也是各种饰物中之珍品。但这种琥珀球价格昂贵,一般人家买不起。所以,人们常见的此类饰物,多为乳黄色虽其状与琥珀球相似,而实为仿制品。有的则是米黄色的玉石制品。当地藏家男女所饰的琥珀球上,多在顶端另嵌一颗红钩珊瑚或玛瑙珠,红黄相配,既醒目又大方。玉树各地妇女所饰琥珀球数量不等,其装饰习俗也不尽相同。如毗邻西藏昌都的囊谦县一带,妇女可饰一个,亦可饰三个或五个。而在通天河流域,妇女通常只饰一个或五个。各地凡未婚的姑娘,则大多只饰一个。但都讲究戴单不戴双。琥珀球的装饰方法也各有所异。凡饰一个者,多将其缀于头顶。凡饰五个者,通常头顶缀一大的,四周缀四个小的,形成众星捧月之状。在四个小琥珀球下面,有的还各系一条彩带,随发辫直披肩下。在玉树西部,不少有钱人家的妇女,头顶多缀五个大琥珀球。周围的四个大珀球下,各另系三个中型或小型琥珀球,满头共饰十七个琥珀球。再加上那些珊瑚和彩带,真是五颜六色,满头生辉。平时,这些琥珀球多按其装饰式样,用绳子固定在一起,用时套于发辫上,看起来十分复杂,装饰时倒很方便。
  辫饰是藏家男女周身装饰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妇女,几乎人人佩戴饰物。解放前,富裕人家的妇女,有的头饰重达二、三十斤,以致难以支撑,行动时还要人搀扶,而那些家境贫寒的妇女,尽管衣食无着,也要千方百计地买些玻璃珠、金属片来装饰自己。从藏家妇女的头饰上,往往能反映出她们的家庭经济状况。近十多年来,随着牧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常花费大量钱财购买首饰,仅发辫上的饰物,有的价值上万元。
  解放以来,玉树藏家男女的发饰由于受汉族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不少男子留背头或分头,一些妇女喜梳大辫等。尤其是城镇地区,这种变化更为明显。有的妇女梳一条长辫盘于头上,有的梳两条大辫垂于脑后。但她们始终忘不了那些祖祖辈辈戴惯了的装饰物。有的把琥珀球缀于两条大辫之间,有的把松耳石、珊瑚珠、玛瑙珠一颗颗地附于长辫之上。汉家的发式,藏家的装饰,更具有独特的风韵。
  藏家男女喜爱头上的饰物,除有的是历史上形成的习惯外,大多与宗教信仰有关。如金银、宝珠、玛瑙、珊瑚、琥珀、玻璃,在佛教《法华经》、《般若经》等经典中,分别被列为“佛门七宝”。藏传佛教还把象牙、犀角等列为“七宝”之一。这些宝物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如珊瑚象征长寿,居有象牙者多子多孙等。在当地民间,这些饰物还有其它各种不同的解释。如佩戴珊瑚象征勇敢顽强,佩戴松耳石象征吉祥胜利,佩玛瑙象征长寿等。多少年来,藏胞渴望吉星高照,万事如意,生活幸福,他们不惜钱财佩戴这些饰物,其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