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西藏现代教育的发源地

作者:王昕秀 来源:中国西藏网 时间:2010-08-05 11:30:00 点击数:


“三包”政策让孩子们免费上学  摄影:王昕秀


昌都地区实验小学教学楼  摄影:王昕秀


察雅县小学“三包”政策栏  摄影:王昕秀


察雅县小学墙画  摄影:王昕秀


学生们的作品  摄影:王昕秀

  西藏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昌都开始的。作为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60年前的昌都解放,也翻开了西藏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旧西藏,寺院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西藏全区仅有2000余名僧侣和贵族子弟在旧式官办学校和私塾学习,广大农牧民群众基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进藏的人民解放军第18军积极在西藏昌都创办示范性的小学。同年12月31日,昌都地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在昌都地区创办学校,发展昌都地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决议。1951年1月1日,进藏部队派文教组的负责人李安宅、于式玉两位教授等筹办昌都小学。12日,昌都小学办学董事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董事会议。经过紧张筹备,昌都冬学于1951年1月20日开学,时有学生60余人,分成甲、乙、丙三个班进行授课。根据实际需要,设藏文、算术、常识等课程。入校学生不受民族、性别、年龄、家庭出身的限制。同年5月1日,在冬学基础上正式成立昌都小学。这也标志着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学校正式落成。1956年,昌都小学更名为“昌都实验小学”。
  经过近六十载的变迁,如今这所极具历史意义的学校,拥有宽敞的操场、篮球场,明亮的校舍,从外表上已经很难找到旧时的影子。令人羡慕的发展史,使得当地人至今将能在这所学校读书视为一种荣誉。学校近60年来培养的7000余名学生中,不乏一些西藏重要党政要员,如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向巴平措等,他们吸收着现代教育的甘露,也在日后为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在西藏,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具有藏族地方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昌都作为西藏现代教育的发源地,紧抓教育不放松。据统计,到2009年底,昌都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529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15所,完全小学199所,教学点312个。全地区各级各类在校生达到10998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98.23%、90.58%、26.1%。
  一直以来,为了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政府不断投入资金支持。从1953年开始,就设立了人民助学金,解决了多数学生入学的实际困难。当时昌都小学的学生,每人每月发给银元35—45元。1985年开始,西藏的教育重点不断向农牧民子女倾斜,国家拨出专款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
  在昌都察雅县小学,记者也感受到了农牧民转变观念,积极送子女上学的热情。据该校副校长介绍,目前学校一共有学生1060人,每个班级几乎都是满编制运行。而在学校传达室外墙上,记者也看到在醒目位置贴着关于“三包”政策的公示。
  据了解,西藏实行义务教育“三包”政策以来,到去年11月已是第八次提高经费标准。如今小学生每人每学年由原来的1300元提高到1750元,初中生由1450元提高到1850元。从今年秋季招生开始,“三包”政策不再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向高中阶段的农牧民子女普及。为鼓励高等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昌都地区财政还将对今年考上大学的学子每人奖励1000元。
  在昌都走访的过程中,处处能感受到这里对教育的重视。诸如“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这样的标语最为常见。“要想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的面貌,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西藏昌都地区教育局局长仁青洛布语重心长地表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