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民族寄宿完全小学
学校基本情况:设有6个年级,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40名,住校生230人,全部来自牧区藏族学生。教育功能涵盖三镇七乡。适龄学生巩固率为100%。学校现有教职83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后勤职工8人;代课教师9人,公益性岗位5人,临时工5人,保安2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人,本科学历老师17人,专科学历老师46人,大专以下2人,学历合格率99%;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34人,小学一级教师15人,中教二级教师2人,未评教师15人,教师党员19人。学校占地面积为3474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058平方米,其中1995年建成教学楼一栋2479平方米,2002年建成121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一栋,2005建成340平方米会议楼一栋,2006年建成56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一栋,2006年建成179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一栋,学生用计算机100台,教师办公用计算机60台,安康教室一间,“爱与乐”音乐教室一间,图书12000余册,各类教学仪器、器材320套(件),目前该校400米塑胶跑道及操场正在建设当中。
天峻草原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川流不息的布哈河是野公牛在咆哮,犹如天梯般直插云霄的天峻山是各路神仙聚会唱歌的地方,还有金字塔一般神奇的扎西郡乃已经刻印在文人墨客的心里;还有石经墙、岩画、寺院的传说依然流淌在永恒的草原。然而,在布哈河两岸藏族群众的记忆中最有分量永远也抹不去的那就是——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的故事。有一位年过百岁的老人说过:草原最真,学校最亲!如今,天峻草原三镇七乡的适龄儿童全部送到了民族小学,家长们接送孩子的身影在校门前络绎不绝,这个情景比起“天峻八景”要壮观的多耐看的多,这个“传说”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它的美丽它的感动要超过草原上任何一个传说。
机遇不是等待而是创造。天峻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扩大,群众的文化教育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牧民普遍认为:不送孩子去读书的做法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再穷也不能把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宝贵年华浪费在深山里,再也不能产生新文盲,让孩子读书才是发展的硬道理深入人心。
从1983年建校的那时起,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就已经肩负起义务教育布哈河两岸牧民适龄儿童的重任。建校初期只有2个教学班37名学生和5名教职工的县城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虽然在办学规模上很小但是已经向着今天这个规模迈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牧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模糊阶段,对文化教育和生产、生活水平的辩证关系悟性不高,只知道让孩子放羊成婚成家,没有思想觉悟考虑孩子的未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天峻草原的党政领导就是针对牧区经济发展缓慢和群众思想落后的这个实际问题,更新观念,立足县情,积极探索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的办学模式就是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决然做出的教育改革。因此,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凝聚着多少党政领导、学校教师和有志人士的心血啊!同样也凝聚着家长和牧民群众对学校的期盼和关爱之心。
挥洒汗水,信念和收获一样美丽
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建校28年来,一路汗水一路欢笑。1995年6月,天峻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发挥县城民族寄宿制小学的优势——集中办学,把布哈河两岸8个乡社的大部分适龄儿童招到县城民族寄宿制小学读书,新建一所容纳千余名小学生的教学楼,解决全县50%的牧民子女的入学问题。这是县委和县政府交给县城民族寄宿制小学领导和教师们的一项艰巨任务,更是对县城民族寄宿制小学的一次考验。学校领导深深意识到,机遇难得不能错过,必须紧紧抓住它。学校领导在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国教育发展刚要》、《教育法》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意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同时,首先从加强制度建设,狠抓管理入手,学校先后建立了《教师岗位责任制》、《教职工奖罚制度》和《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等一系列强化学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个好的学校必须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促进学校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校不是社会大环境,但在这片小天地里,缺少任何一样必须的物质基础,同样做不好工作而且还会导致不良影响。就在组建首届鼓号队的那年,学校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因为经费短缺,几千元的器材购置费都无法解决。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校领导决定依靠社会力量,走集资办学的路子。在县工商局、工商银行、税务局等单位的慷慨资助下,置办了5600元的鼓号器材。1995年,38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各种费用而面临辍学,学校就想法设法让他们上学,筹措资金1万余元,为孩子们解决学费、学习用书等问题,还为38名学生每人添置了一套校服。
建校初期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思想,组织学生捡牛粪、平整校园、开饭馆办小卖部,组织教师为住校生缝补被褥、理发,广泛开展勤工俭学,创收资金完善办学条件。这些事例生动地说明了当时牧区民族教育举步维艰,从而讴歌了老一辈教育人为跨世纪教育辛勤耕耘的感人事迹。
1995年9月,青海省教委副主任马依沙一行到天峻教研,提出集中与规模效益问题,要彻底杜绝“一二年级满堂坐,三四年级空位多,五六年级没几个”的瓶颈局面。为此,县委县政府果断决定:天棚、关角和快尔玛三校合并至县城民族寄宿制小学,至此,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成为全县的重点窗口学校,成为全省牧区寄宿制样板学校。2000年海西州民族寄宿制学校管理现场会在天峻县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集中办学”的优势,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集中后的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不论在学校管理上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充分显示了比较独特的优势: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投入,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第二课堂开展的有声有色,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是学校宝贵的财富,真是有了这样一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才使草原上的格桑花鲜艳奔放,才使草原上的文化教育落地有声,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弹指一挥间,28个春秋就在眼前了。回顾28个冬去春来的日子,这里面蕴含着多少辛酸和甘甜,一路汗水一路欢笑,这就是所有在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工作过、学习过的人的真实感受。一茬又一茬的退了休的老教师、老职工捧着一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心,无私地把青春献给了草原,献给了民族教育!现在又有一批批青年教师在沿着老前辈的足迹,继续在这里抛洒汗水放歌教育!而这一批批青年教师的美好童年曾经就在这个小学里度过的,这的确让人欣慰。从这里毕业的近三千名莘莘学子中,很多的人已经在机关、司法、医疗、学校、厂矿等岗位上尽心尽职,有的已经担任了领导干部,这不足以说明了挥洒汗水,信念和收获一样美丽吗?
[FS:PAGE]
情满讲台,流泪和关爱一样幸福
有人说小学教师是天底下最辉煌的职业,也有人说小学教师是世上最高级的保姆。不论是辉煌的职业还是高级保姆,小学教师是做育人工作的,因此,“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桂冠理所当然成了小学教师的代名词。如果说小学生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那么小学教师则是辛勤的园丁。既要教授学生们学会新的知识,又要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及时找出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合的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退休教师金冬兰说过,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的关键虽然在语言,但是最直观的还是情感交流,一个无声的手势,一个关爱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恰恰胜过无情的教鞭。像金冬兰一样有着一颗慈母般心的老师何止她一个,老教师才让卓玛、鲍敏、青托,青年教师冬花、达娃卓玛、红旗、春花等等老师都是慈母严父。
当一轮毕业班大循环结束之后,把毕业学生全部安全地送到上一级学校,这些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才算松了一口气。一轮毕业班就是六年时间啊,这中间要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太多。学会写,学会算,学会讲汉语、英语、学计算机、体育达标、音乐歌舞,还有出操做操等等,哪一样不在时时地牵挂着老师的心!这中间老师虽然有过彷徨,有过失落,有过流泪,但是这些老师情洒三尺讲台,心里装的全是学生。即使在工作中出现过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过错,但还是依然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在这些老师的情感世界里,依然情满讲台,流泪和关爱一样幸福。
2000年以后,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课改新理念,拼弃所有的传统教育模式,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在有关新课改的报道中这样写道:新课改即相对于旧课程、传统教学所做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刚要》精神,一方面积极参与学历培训、新课改培训,另一方面带领教师“走出去”考察异地学校拜师取经。2008年9月,校领导组织教师赴“两南”地区考察藏族寄宿制学校,考察方式主要是看、听、记和座谈交流的形式研讨办学经验。先后参观考察了甘南州首府合作市藏族小学、夏河县拉卜楞藏民小学、同仁县根顿群培中学、同仁县民族寄宿小学和同仁县逸夫中学等5所寄宿学校。所到之处,看到的、听到的很新鲜,很感人。除此之外,还派出骨干教师到德令哈一小、生格寄小、海北寄校等学校参观考察。这种“走出去”的培训方式不论从学校大局出发,还是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都是一种促使教师提高业务,拓展视野的良好措施。
2008年也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好年景。多媒体教室设备安装完毕,各年级的“班班通”项目全面竣工,400米塑胶体育场全面立项;配备教师电脑60台,校园监控系统建成,学校门户网站顺利开通,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全面实现。建校28年,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室宽敞明亮,公寓温暖如春,餐厅干净卫生。一个住校孩子的家长用藏语这样感慨道:现在学校啥都不缺,教室明亮宿舍温暖,孩子吃住都在学校。学校里还有图书室、音乐室、体育场,不花一分钱来到这么好地方读书学习,这里是知识的殿堂啊。再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国家的好政策!
风雨无阻,爱好和缺点一样可爱
其实这件事情很一般,但是在广大牧民群众的心里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1993年春节,青海广播电台藏语广播播放了在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录制的“少儿春节文艺晚会”节目。许多住在深山里的牧民从收音机里听到自家孩子演唱的歌曲、酒曲着实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么多年过去了,牧民们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孩子的教育不单单是书本知识,还要渗透多种方式的教育手段。二十世纪末期,“读书无用论”在草原深处蔓延,这个正迎合了个别牧人的想法。于是,学校的巩固率受到严重影响。
1999年3月,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把135名督促复学无效者的监护人起诉到县法院的事情,在草原上哗然了,牧民们一辈子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娃娃不上学还会吃官司。通过这些事例,学校领导班子果断决定,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充实第二课堂教育内容,重视少儿特长教育。从1996年以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得到广大牧民群众的好评。校鼓号队应邀参加了海西州民族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少儿文艺活动多次得到青海广播电视台藏语中心的好评。1997、1998、1999和2000年连续协助青海省广播电视台藏语中心拍摄录制“少儿春节文艺晚会”,曾两次参加全省“雪域杯”少儿文艺荟萃大赛,并在第二届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2010年青海藏历新春《吉祥虎年》专题文艺晚会在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拍摄录制。此次活动学生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教师10多人,编排节目30个,排练时间约30天。此类活动中,学校始终注重的是孩子的天赋、爱好和个性特长,决不会把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被教鞭扼杀。
28个春夏秋冬,素质教育活动阵地风雨无阻,第二课堂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才使打造了具有现代意识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双语”学校。在短暂而漫长的办学过程中,培养合格的小学毕业生是目的,围绕目的而奋力拼搏是每一个人的信念。一个小孩子的心里想法和大人一样,在伙伴面前唱一首歌,在父母跟前跳个舞,这些都是在展示一种劳动技能,一种喜悦的自我表现。
悠悠岁月,坎坷与喜悦相伴,凯旋与失败同在。天峻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培养的三千莘莘学子中究竟有多少个个性特长的小孩,没有过统计。但是,有一个事实必须得承认,那就是现在天峻县神湖之源歌舞团的大部分演职人员都毕业于这个小学。还有一部分孩子已经成为业余诗人,歌坛新秀!
这些孩子在风雨无阻的学习环境中练就了一种自我表现的本事,那就应该说:爱好和缺点一样可爱!
青海湖网通讯员 旦正太 报道
2011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