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情暖化隆孩子
初冬的卡力岗山,寒风凛冽,而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哇西村哇西民族小学的院子里充满了笑声和温暖,涌动着一股股暖流。
活动现场 爱心飞扬(陈文渊 摄影)
12月4日,由苏州善存公益联合会、苏州衣加衣志愿协会联合举办的“心连心、衣加衣、善存苏州、情系青海”2013年走进西部大型公益活动来到了这一偏僻的山村小学里。带着苏州的情谊和爱心,苏州善存公益联合会、苏州衣加衣志愿协会联合举办的“心连心、衣加衣、善存苏州、情系青海”公益活动的车辆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终于到达了哇西民族小学,哇西小学的全体师生早早的在校门口等候着远方的客人。面对一个个黝黑可爱的面孔、机灵渴望的目光,公益组织人员无不为之感动。据悉,这次公益活动为哇西民族小学师生送来了衣、裤、鞋、帽、围巾155套,玩具、水笔、护手霜、学习用品,课外读物800册,蔬菜、水果等约计五万元的物资。孩子们手捧着所赠的物资,乐不可支,三年级的学生东智才让告诉笔者,今年的冬天我们不再冷了……
孩子们领到书本和护肤品(陈文渊 摄影)
捐赠仪式上,苏州方陆建斌会长告诉记者,公益的目的是推广爱心活动,关心少数民族地区,关心教育、发展教育、支持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的责任,现在最大的希望是这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今后将持续关注这里的孩子。
[FS:PAGE]
学校教师将书本等捐赠物资发放给孩子们(陈文渊 摄影)
学校简介:
由于村子偏远,村民没有经济来源,村子未能建起学校,知识的缺乏和思想的落后使得村子越贫困,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们穿梭在贫瘠的山梁上,操起农具跟父母务农,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年轻可爱的生命。谢日加措看到这种情境心里很难受,他要为村子建一所学校,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经过教育局的批准,终于在2005年10月13日建立了哇西民族学校。在职教师7名,学校有来自甘肃,青海不同村庄的孩子们150名。绝大多数孩子都想来这里上学,建校初期由于学校资金不足学校仅有五间教室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每间宿舍要容纳十七个孩子休息和睡觉,通过这八年的艰难发展,现有学生150多名,老师7名,但是在一些爱心人士和校长的努力下,现在修建了宿舍,但是每个不到10平米的宿舍里,要放上四张高低床,每个床位上大一点的孩子一个人睡,小一点的孩子,两个人一张床位。因为路途遥远,学校又在山上,所以,老师的招募就是很困难的。现有的老师都是校长谢日加措找关系雇佣的。每个月1000元的补助。为了孩子们他们兢兢业业,不为图名利,不为获利益,任劳任怨的在学校教授着、培育着、奉献着!
课堂中孩子们认真听老师讲课(陈文渊 摄影)
学校概况:
青海省化隆县哇西民族学校位于青海化隆县离县城城41公里处的卡里刚山头边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全乡共有22个行政村,其中5个藏族村,藏族人口约2600人;在校生177名,其中孤儿58名,教师7人,现任哇西民族学校谢日加措校长,抱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愿望,向化隆县人民政府及教育局申请自筹资金建立一所民族学校,于2005年获得批准。终于在上级拨款和个人捐资下修建了十余间面积150平方米左右的新校舍,并在当地招收97名学龄儿童入学接受正式教育。
[FS:PAGE]
来时路上迎接远道来客的哇西民族小学学生(陈文渊 摄影)
建校目的:
有史以来,卡力岗山区三个乡的藏、回族群众几乎都是文盲法盲,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的向前发展,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没有文化知识直接造成经济滞后,为此现任校长谢日加措,自果洛拉加寺学校毕业回家后,抱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家乡可爱的孩子,怀着做大教育事业的念头和愿望,与当地人民政府协商自筹资金开办了这所哇西民族学校。
志愿者和孩子们交谈中了解生活及学习情况(陈文渊 摄影)
发展情况:
在谢日加措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声誉日隆。2008年卡刚地区三个乡报名学生达500多人,而学校的各种设施已经超负荷容纳150人。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等严重不足。愿关心教育事业关注孩子成长的爱心人士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孩子们早日走进校园。
由于长期缺水孩子们很少洗漱,小女孩的手有些皲裂了(陈文渊 摄影)
【学校急需】
1、支教老师:提供食宿,每月补助1000元左右,男女不限;
2、体育用品:乒乓球案子,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篮球,足球等
3、教学用具:黑板7块,教学仪器等
4、校舍维修:为孩子们的宿舍窗户安装保温玻璃。因为当地海拔高,温差大,冬季寒冷,所以,需要为孩子们的宿舍窗户安装保温玻璃和铝合金窗框;
【联系方式】
1、地址:青海省化隆县德恒隆乡哇西村哇西民族学校 810902
2、电话:谢日加措(校长)13997307718
(青海湖网通讯员 南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