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建于1942年的贵德县中学

作者: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7-11-08 07:55:22 点击数:

校园角
一、概况
    贵德中学最早成立于1942年,1951年正式复校,招收初中班1个,1958年增设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2004年被青海省教育厅挂牌成为省级标准化学校。
    从1954年第一届初中生毕业到2005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7453名,从1961年第一届高中毕业到2005年,共培养高中毕业生8783名,恢复高考制度到2005年为高一级中等院校输送新生4525名,历年学生遍及全国各地,部分学生在海外求学或供职。
    学校于1958年至1994年附设师范班15届,为海南州各县培养师范教师481名,到2007年学校有教学班40个,其中高中部30个,初中部10个,在校学生1837名,教职工146名,高级职称教师35名,中级职称45名,教师学历合格率87.7%。
    1998年学校的逸夫实验楼竣工,当年自筹资金18万元,购置了30台586型学生机和一台多媒体教师机,建立了第一个微机室,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校自1985年至2005年共建有实验楼、教学楼、综合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教师住宅楼共9幢,有图书室1个,藏书23000册,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从1998年起步,到2005年初具规模,目前有语音室2个,微机室2个,教师电子备课室1个,专任微机教师4名,新建成多功能报告厅2个,并建成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站,实现了网上资源共享,电话教学室一个,化学实验室2个,物理和生物实验室各1个,配备较完整的实验设备,各科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并有阅览室一个,订阅报刊、杂志50余份,有医疗保健室一个,专职医师一名,一个集教研、教学、服务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可灵活运用的理化远程教育平台已初步形成。
    2005年学校确立“以人为本,以法制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治校方略,建立了“团结进取,文明求实”的校风,在教师中倡导四种精神,即:终身从教的奉献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着力建立和谐和的师生观,对学生实行管理自主化,学习研究化,发展个性化。1985年至2007年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青海省教育厅、海南州州委、贵德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模范单位”、“青海省绿化校园”、“青海省标准化学校”、“州级文明校园”、“州级先进单位”、“县级文明校园”、“县级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办公室

实验课
二、学校教学管理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后,学校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明确写到:“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克服只顾少数学生,丢掉大多数学生,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只看考分,不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的偏向,明确提出“开展教学评比活动”打破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做法,定期评比,奖勤惩懒。1988年为了开辟人人争创教学业绩的大好局面,王思明同志被任命为贵德中学教务主任,为此,教务处加大了日常管理,督促和检查工作的力度,对各年级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进行了量化考核,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的。在教学管理上,自1992年以来,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的“三制”管理办法。2002年5月开始,为了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把激励激制引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把原来“三制”中的岗位责任制改为内部结构工资制,实行岗位课时津贴分配办法,初步建立起了有利于学校改革与发展,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分配制度。
    2005年秋季开学后,县委、县政府从全省范围内竞聘贵德中学校长,实行校长5万元年薪制,李柳明同志上任新校长后,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整顿教师队伍和教学秩序入手,强化各处室主任和年级主任责任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建立了《贵德中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贵德中学校本研修方案》《贵德中学中、高考奖励制度》《贵德中学非毕业年级教学奖励制度》《贵德中学校本教格开发方案》《贵德中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引用方案》《贵德中学实验教学方案》《贵德中学教师上岗行为规范》《贵德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28项制度,将把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纳入了依法治理的轨道,彻底杜绝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做到了制度保障。
[FS:PAGE]

上语音课

上信息课

上化学课
三、教育教学状况
    (一)教学基本情况
    贵德中学自1986年到2006年7月为社会输送初中毕业生8000多名,高中毕业生9800多名,为解决本县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1987年经海南州批准成立了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贵德普通师范班,学制两年,当年从高考落选学生中招收40名,至1994年7月有8届387名学生毕业,分赴州属各县中小学任教,1994年9月停办。1989年,全县中考我校名列第一,1989年高考中全省考生各科平均成绩为40.4,贵中考生各科平均成绩为41.2,贵中考生各科平均成绩与全省相对率对比全省相对比为102%,1986年,高中升学率为62.3%,1990年12月全州非毕业年级统考平均分和及格率为全州第一,单科4门全州第一,1990年全县中考贵中名列第一,高中毕业生平均成绩与全省平均成绩相对比为103.7%,1991年5月,全州非毕业年级统考平均分和及格率贵中名列全州第一,近几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知名度迅速扩展,吸引了周边兄弟州、县的大批学生,慕名前来借读,2001年参加高考人数376名,大专线以上340名,上线率为92%,2002年参加高考人数348名,大专线以上344名,上线率达98.8%,2003年,参加高考人数362名,大专线以上345名,上线率为95.3%,2004年,参加高考人数355名,大专线以上344名,上线率为97%,1998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州第二,2001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2003、2004连继2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州第一,2001年、2005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至1991年9月有1667名我校高中毕业生录取到全国20几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其中为高等院校输送新生791名,为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876名,1991年至高中扩招的11年来,贵德中学为高一级院校输送新生7675名,为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1727名,全国96所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重点院校,如: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上海统计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体育学院等均有被录取的我校毕业生,部分学生正在攻取博士、硕士学位,部分学生学成后已在高等院校任教,还有部分学生在科技、艺术方面做出了成绩,有的成为作家,有的成为高等院校领导岗位,有的成为明星企业家,如大学生贾积善(贾宇)、张毅、聂桂英、童应凯先后取得法律、无机化学、生物、食品加工学科硕士学位,近几年来,我校任威、宁俊毅、田力、王华、狄海生、黄波、党永斌等同学又考取了全国“911”重点院校。

正在实验操作

英语演讲比赛

多功能报告厅
(二)信息技术教学
    1998年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和设备发展很快,在很大程度上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保障。1998年学校的逸夫实验楼竣工,当年自筹资金18万元,购置了30台586型学生机和一台多媒体教师机,建立了第一个微机室,并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上机学生达1550多人。由于学校的教学班多,30台计算机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2002年,省教育厅电教馆配给我校20台学生机,1台教师机和KU波段卫星接收器一套,同时,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自筹资金5万余元,购置了10台学生机和2台教师机,建立了第二个比较先进的微机教室和一个有2台计算机的电子备课室。2004年,学校又淘汰了30台586型微机,知筹20万元购置了50台新微机,更换了学生机,改善了电子备课室的条件,为每个学科组配备了128M的U盘,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两个多功能报告厅,2003年3月,学校又连通了2MB的宽带网,有效的补充了电教设备和软件资源,实现了天网、地网全面连通,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愿望,使学校广大师生能够随时掌握教育动态,了解国际、国内时事政治,上网查询和下载最新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制作课件,为了及时搜集下载扩充和开发软件,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2003年学校将把接收的教学资源分类加工整理后,转储到服务器,列出信息资源目录,供师生查阅,2005年6月份,学校积极着手学校网站的搭建工作,使学校有了自己的网站,网站主页包括《学校概况》《师资力量》《校园风景》《歇春园》《学生空间》《校园动态》《体育天地》《体育沙龙》共8个栏目,利用多媒体教室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有效的整合。一个集教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种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三)实验教学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1998年逸夫实验楼正式投入使用后,实验室及仪器的装备力度也逐步加大,2003年来,用于教学仪器配备的资金投入达到80余万元,2005年添置的多功能报告厅设备23万元,配备物理、化学、生物仪器、药品2.176万元,学校的实验教学计划得到充分落实,到2005年,学校的理化生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学生分组实验化学实验达到了90%,物理实验达到了85%,生物实验达到了83%,广大教师引用flash制作电脑课件,下载科普教学影片,使学科实验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整合,例如:生物教师利用本县广阔的自然资源,让学生采集植物、昆虫标本,观察麦茎蜂的变化。1985年以来,学校每年举办美术、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为主的科技活动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体育教学
    贵德中学从五、六十年代起,就十分重视体育教学,当时师生坚持上好两课一操,培养了不少体育优秀人才,进入90年代后,全社会关注体育,关注学生健康,因此学校学生体育健康达标测验工作越显得十分重要,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充分利用两课一操和重大节日进行体育表演,1988年,我校2040名学生参加了全省达标训练,占学生总数的99%,贵中达标人数1930名,占参测人数的95%,获州评比一等奖,我校自五、六十年代就曾举行全校型运动会,文化大革命中中断,1971年又恢复,至2007年已是第三十届田运会,参加历届州县运动会的370多人获取省、州、县优育的优良名次,252人打破了州县纪录,1989年,贵德中学被评为中长跑传统项目学校,尤其自2000年以来,我校连续5年获得全县国庆篮球大赛冠军,大型六一广场舞第一、第二的好成绩,2005年,学校决定每一年举办一次田运会,学校各年级队列训练、军训比赛活动,近几年来我校向高等院校输送了30多名体育专业人才,其中,2006年秦生辉同学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2007年毕正明、马永清、何春浩3位同学分别被北京优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录取。
    四、教学督导
    教师培训进入90年代,学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教师队伍随之壮大,青年教师人数增加较快,1988年,王思明同志担任教导主任后,学校在逐步完善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从实际出了,制定了若干新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如:“课堂教学随机抽查制度”,虽然抽查面小,但能起到对全体教师的督促作用,“教室日志检查制度”,可能经常了解教师的出勤和教学情况,收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为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安排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教案、作业、测试, “量化管理制度”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学校领导提供了教学情况的可靠数据,老教师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辅导制度,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工作交流,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亲密了教师之间感情,为齐心协力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2005年,学校将大刀阔斧的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改革,将在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贵德中学中、高考奖励制度》、《非毕业年级教学质量考核及奖励制度》《学科组长、年级主任工作职责及考核办法》《体育教学管理办法》《教案、作业检查评比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等28项制度,激活了机制,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竞争性,以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制度约束人,以机制激励人的局面已初步形成,教学管理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自2000年以来,学校努力培养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通过举行内容不同的多种教学评比,如:优质课评比,青年教师汇报课、老教师的示范课等活动,使青年教师边通过听课、做作业,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开展了信息技术达标活动,自2001年8月至2007年7月连续7年举办中青年教师微机培训,培训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效果显著,既有长期规划,又有阶段性目标,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利用专题报告、讲座、现场观摩、专题研讨活动等多种形式,使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校本研修学习实践相结合。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鼓励教师主动的利用远程方式进行学习,自觉选择和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大胆探索,在三种模式下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培训工作的督导中,学校力求做到培训工作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评估、有考核、有验收步骤。
    学校2002年至2007年间共完成“全国公务员教师专业人员微机应用与办公自动化培训”“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培训”“信息手段为三农服务的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教师阶段性微机培训”等四种大型的培训工作任务,成绩显著,几年来,我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学府刊物上发表电教论文64篇,在省州县课件评比中获奖47人次,学校将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于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之中,2004年,开发编写的第一套校本教材《贵德旅游》《剪纸艺术》《果树栽培与病虫害防治》,2005年编写的《农村实用技术手册》15套,《课改年级校本教材》,在全县校本教材评比中以其内容的系统性、色彩鲜艳的插图、体裁的新颖,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
    五、第二课堂
    近十几年来,我校开展教学研究和观摩评比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0年,教师张嘉英获全州“人人讲好一堂课”教学评比二等奖,1999年,教师杨慧琼获全国第二届中学英语优质课二等奖,2002年,教师席彩霞获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三等奖,2006年,教师杨燕平获青海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三等奖,2007年,教师杨熙获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表彰活动中评为先进教师。截止目前,各科教师在国家、省、州级刊物发表论文441余篇,1989年,教师杨博乾同志的论文《生物课外初探》获生物教学(南京)三等奖,王思明同志的论文《学校科技教育作法》被选为第七届国际科教亚洲会议研讨会的论文(上海),王思明同志的论文《高三物理复习点滴作法》获全国第四届物理教学研讨会(昆明)三等奖,王恩庆、朱东海、杨博乾的论文曾在本省研讨会宣讲,王思明同志设计的生物试题被《中学生物报》评为优质试题。
    本校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绩显著,1989年10月、11月开展全校性“青海省第二届青少年爱科学月”活动中,被评为先进集体,获全省唯一的中学生流动优胜杯,有19名学生获个人奖,占全省获奖人数的20%,王恩庆、马元良老师被评为优秀科技活动辅导奖,1990年,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举办了生物百项活动展览,在全县范围内有一定影响,以贵德县中学为核心,成立了“贵德县青少年科技活动辅导员协会”,1989年,参加全省“中学生生物比赛”,获高中集体优胜奖,35名学生获奖,1991年,《歇春园文学社》学生熊辉霞的两篇文章在《青海青年报》上发表,高一(6)班李积连同学获全省“中学生快速作文”三等奖,庞春洁同学获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选拔营员征员比赛优秀奖,1989年,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参加“89年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青海赛区比赛”肖建平获得第七名,穆永军获十六名,乜珍获七十八名的获奖名次,1990年袁志毅、祁海忠同学获得此项比赛三等奖,1997年,在全国高中数学连赛中,学生邓晓燕、徐楠、马万云、贾德才、张志荣、苏凌云、何春旭获二、三等奖,2003年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学生刘银军、于锐宁、桑永清、王兴令、张琰、李伟、党永斌、梁浩、张倩、杨楚瑜、石发龙、杨超、杨海、杨立莉、许志强分别获得二、三等奖,2003年5月在全国第十三届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宁发新、赵永明、孟凡礼、黄波分别荣获二、三等奖,2004年4月在全国中学生英语作文大赛中学生穆丽娟、刘志燕、胡彩云获得三等奖,同年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学生梁浩、张琰、王兴令、张晓磊、张永宁、王泽锋、杨忠、法荣、江河、罗永鹏、孙博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同年4月,学生朱瑞雪、桑永清、殷建斌、张世杰、陶玉英、杨晓英在全国中学生英语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005年4月,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学生王泽锋、杨忠、张永宁、法荣、乔金婉、宋朝英、江河、王文斌同学获得三等奖,2005年9月,在全国高中物理竞赛青海赛区中,学生徐志峰、包世贵、张小强、胡生虎、许茵、赵佩珍、达娃央宗、董瑜、姚瑶、任克敏、李佳丽、杨小英、董玫、达洛嘉、党永斌、罗玉蓉、张世杰、赵娟、郭荣、李海生、拉周措、韩雅馨、才让卓玛、李蓉、李林君、李鹏、宁戎、孙涛、商君怡、王振虎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学生杨斐、杨海钧、崔文晨、任克敏、许茵、赵佩珍、杨新宇、万世正、宋忱馨、董瑜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物理竞赛青海赛区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2006年10月,在全国化学竞赛青海赛区中,学生李娜、杨启庆、杨振元分别荣获二、三等奖,2006年11月在全国英语人才选拔赛青海赛区中学生樊烨、李秀娟、李加才让、张双燕、罗玉蓉、谢永霞、王慧珍、马振龙、宋啸娇、李蓉荣获短文比赛一等奖,2006年9月在全国高中组物理竞赛中学生梁浩、王平、孙涛分别荣获一、二等奖,2006年6月在青海省首届中小学读书活动中学生雷佳、张双燕、杨敏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2007年4月在全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识竞赛中学生王玉凤、赵玉芳、王永燕、马振龙、者明明、耿文娟、张双燕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2007年4月教师张玉芳、马林科在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三等奖,6月教师唐芬兰、王世莲被评为2007年高考招生阅卷教师。

校园一角

体操表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