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一所学校牵起两地梦想

作者:贾丰丰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3-10-12 15:37:27 点击数:
       一所中学,连接两地。西宁城北,元朔山下,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坐落于此,红墙黑顶的建筑群,大气漂亮。
  西宁市,青海省会;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高、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为解决农牧区师资力量短缺、办学水平不高等问题,更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果洛州借助上海市对口支援的契机,在西宁建设了一所面向全州适龄青少年的中学。
  2019年开始,上千名孩子陆续从高原牧区来到河湟谷地,学习知识、追逐梦想。
  从果洛州到西宁市,孩子们有了新学校
  早上6点20分,高二(1)班的教室里,班主任陈菁准时守候。2022年,陈菁从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工作。
  果洛州气候高寒,人才成为教育发展的最大短板。“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乡镇,别说老师,光厨师和保安一年都能换好几茬!”果洛州教育局局长久迈旦增说,“基础设施方面投资不少,但气候条件严重影响作用发挥,就拿操场来说,暴晒加上极冷,刚建好没几年就坑坑洼洼。”
  在上海市的援助下,一所专为解决农牧区孩子上学难的学校在西宁开建:2017年7月21日破土动工,2019年9月1日正式开学。标准化操场,多媒体教室,宽敞整洁的食堂、宿舍,还有图书馆、科技屋……从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果洛州来的孩子们,有了在西宁的学校,也有了在西宁的家。
  硬件上来了,但教学面临的挑战还不少。
  由于果洛州气候寒冷,很多乡里连树都不长,一句“柳絮池塘淡淡风”,对孩子们来说都很难理解。“在他们的认知里,没有见过柳树,更没有‘柳絮’的概念。”陈菁说,“为此,我们把知识点掰开揉碎,用孩子们最常见的事物举例讲解,还要多问几句‘有没有没听懂的’。”
  除了课堂,陈菁也没少操心孩子们的生活。“将心比心,十五六岁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期,爱和陪伴必不可少,既然远离父母,老师的关心必须跟上。”课余时,跟孩子们一起聊天;有学生生病时,送他们去医院……陈菁是班级的大家长,也是孩子们的“大姐姐”。
  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们的成绩大幅提升,贴心的陪伴更暖在孩子们的心窝里。从小跟着家人游牧在冬夏草场,今年15岁的叶西才让很怕冷,但现在冬天宿舍暖气好得很,盖条薄被也不冷,“到西宁后,眼界开阔了好多,跟着老师课堂上的讲述,我们已经‘到’过好多地方,‘认识’了好多人。”
  支教老师兼任管理岗位,争取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临近中午,学校图书馆里,一场教学研讨还在持续。
  “不是非要让大家走这个繁琐过程,只有提前把每一个知识点熟悉吃透,设计好讲什么、怎么讲,站在讲台上才能心里有底。”语气有点严厉的是高三年级化学老师陈伟。他正在对高二年级化学老师白玉芳的教案逐字逐句地修改。
  有着20余年教学经验的陈伟是上海市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成员,白玉芳刚工作一年,他们是同事也是师徒。
  “学校62名教师,平均年龄只有三十来岁,90后占大多数,虽然他们教学和管理经验不足,但可塑性强,接受新事物快,有活力。”远道而来的陈伟早已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的一分子,还时不时说出一两句青海方言,“孩子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还是比较薄弱,这就更需要我们把知识讲活讲透。”
  从黄浦江畔到湟水之滨,和陈伟同一批来校的还有6名同事。不太适应这里的海拔和气候,大家普遍睡眠不好、胸闷难受,但在工作上,没人降低标准。“我们借鉴上海的优秀教学成果和经验,完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学生日常管理等制度。另外,让上海支教老师在授课之余,兼任管理岗位,争取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来自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挂职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的常途介绍。
  支教是教学能力的带动,也是外部资源的导入。2018年8月,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加入上海市黄浦区大同教育集团,黄浦区教育局先后派出16批80名专家赴果洛。今年6月,学校10名教师到大同教育集团成立的教师联合教研工作坊进行跟岗培训,单向支教变成双向交流。
  “立足课堂,教学示范”“联系组室,师徒带教”“兼顾管理,提升效能”,随着“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工作定位的不断清晰,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今年我们参加高考人数126人,本科上线人数90人,上线率为71.43%;本科一段上线人数69人,上线率54.76%。”常途自豪地说。
  让孩子们有走出大山的勇气,也有造福家乡的能力
  下午3点多,循着一曲悠扬的《友谊地久天长》,记者来到了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一间教室:眼前,在“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音乐教师阚延俊的指挥下,来自初二年级的15名孩子正吹奏口琴。
  “这是我们每周一次的音乐拓展课。”演奏结束,阚延俊热情介绍,“牧区孩子们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虽然这门课才开设一个学期,但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十几首曲目,支教团队还发挥优势,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创办管乐团。”
  今年13岁的小姑娘南杰昂毛,来自果洛州玛沁县下大武乡,“每次回家,妈妈还有弟弟都特别喜欢听我讲学校生活,下次我要把新学的曲目吹给他们听。”
  同样热闹的,还有机器人社团。同学们在老师王辉云的带领下,模拟新能源的获取、储存和使用场景。“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从教学生打字开始的,不过孩子们很聪明也很用功。”王辉云说,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大家不仅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本常识,还不断摸索创新,在青海省第十三届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上,学校的机器人社团还获得了中学组二等奖。
  都说教育是去激发、去点燃,用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但在阚延俊和王辉云看来,这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教孩子们知识,孩子们也在感染着我们。”阚延俊说,“从小生长在草原上的孩子们朴实、阳光、热情,跟他们在一起很快乐!”
  到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书法讲座,举办特色体育比赛……“接下来,我们将以科学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全面评价学生的成长,以德为先、因材施教,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教育评价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既有走出大山的勇气,也有造福家乡的能力。”常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