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业在西藏
作者:格勒巴桑
来源:阿古顿巴
时间:2008-03-04 09:25:27
点击数:
读大三的时候,在搜集了能搜集到的所有藏族企业家的资料后,我通过分析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他们的共同点和成功的规律。
这些企业家在藏人中属于做企业做的比较好的。当然,和国外甚至内地的大企业比起来肯定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时,在这些资料中分析出来他们的一些共同点:
1、 他们大部分人的教育背景不好。其中有没上过学的,有初中毕业的,有中专毕业的。就是说他们现在取得的成功跟他们在学校的教育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即是否在学校接受过教育或接受学校教育的长短好坏并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
2、 他们从创业到成功的时间段不长。有些是二十多岁创业,有些是中年创业,但成功的时间段不算长,不超过十年。
3、 他们的平台相对较大。没有人是在一个小的山谷角落里成功,他们或许在拉萨,或许在成都,要不在北京,还有些在国外。
4、 从资料上看不出他们个人有什么可以让他们更容易成功的特殊政治背景,他们属于个人奋斗成功型。
5、 他们所经营的都是民族性的产业。藏医、藏毯、藏族音乐、藏族餐饮……
6、 他们的企业虽然在藏区属于佼佼者,但规模还都不大。
当时得出的结论是:
1、 从个人方面讲:相比同年代的人,他们可能不是所有人中创业条件最成熟的,但绝对是最早进入这些行业的人;他们不一定是所有人中最有能力的,但绝对是最勇敢地跳下海的人。
2、 从外部环境来讲: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政策开始支持企业的出现,而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急剧增加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这些企业家成功的进入内地和国际市场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企业家的眼光并不局限于藏区,他们的市场已经做到内地甚至国外。试想西藏的人口才几百万,而内地和国际市场之巨大,一旦能够叩开则不可想象。这些企业家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
4、 在藏区,或者说在中国,拥有特殊的政治背景可以让你发家致富。这一点在矿产、交通、电信、电力、地产等传统的领域体现得尤其突出。本文所针对的并非这样的特殊人群,虽然在这些领域有做的较大的企业,而且藏区的这些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
5、 需特别指出的是,从这些民族企业家的发家史上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开始发挥力量。原因首先是像在百货、机械等制造和产业化上,藏族并不很具备竞争条件。即使是中国,其在世界的现代技术和先进科技上也不占优势。其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在改革开放的民族经济发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6、 他们的规模和经营理念与内地和世界的优秀企业比起来很有大差距。分析原因可能是除了个人的经商天分,藏区的民营企业还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很多方面是不成熟的和需要学习加强的。另外,笔者认为当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后,经营者教育背景的不足和使命感的缺乏是否是限制公司进一步做大的原因。
在做出以上分析前后,我利用假期的时间去湖南、内蒙古、拉萨、香港和广州等地进行考察。在湖南,对湘西吉首的民营经济做了调研;在内蒙古,在中国兵器集团第一机械集团实习一个月;在拉萨,考察了拉萨啤酒厂和娘热民族风情苑等;在香港,考察了新鸿基、明报、鸿福堂等多家香港顶级企业并与他们的高层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广州,在号称中国第一家藏药连锁店的雪域藏药连锁有限公司和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简称“援藏基金会”)实习和考察。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些经历让我的认识更加深刻。
先举几个例子。
例一:在大部分藏区,农牧民都会种植一种叫做“元根”的作物。元根形似
萝卜,可食用,但人鲜食之,在藏区主要用来喂猪和牛。我家就每年都会种元根用来喂猪。据科学分析发现,此物含多种营养成分,属绿色营养型。一个在西藏的四川汉人把元根做成泡菜,远销京城等地,每年上缴利税可达两千万。
例二:2006年,不管在拉萨还是北京都能看见一个叫“5100冰川矿泉水”的巨幅广告。此水源自念青唐古拉山脉,属于纯天然、优质复合型矿泉水资源,是世界罕见的珍稀品种,其水质优于一些世界知名品牌。。“5100”矿泉水的开发是西藏自治区重点扶持的招商引资项目,吸引了来自香港中稷佳华以及嘉士伯、中信资本等国内外投资公司,是目前西藏最大的矿泉水企业。写到这里就想起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一个来藏区旅游的内地人掏出包里的农夫山泉,问随行的藏族导游要不要喝。这位藏族老兄指着旁边流淌的山泉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回答:在我们西藏,连牛和马都是喝矿泉水长大的,谁还会像你去花钱买矿泉水喝阿?
例三: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六年前有一个康巴人用亲戚朋友凑起来的十来万的本钱在那里开了一家藏药店,主要买各种藏药,兼营一些藏式饰品。六年后的今天,这个康巴人已经在广州、深圳、珠海和内蒙古等地开了十七家连锁店,并且公司的发展一日千里,形势一片大好。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家藏药连锁店的雪域藏药连锁有限公司。
例四:青稞,是藏民族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分析青稞,可发现它至少有以下几个的优点:
1、 绿色营养。科学分析发现,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作物。β一葡聚糖在人体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具有降血糖、血脂和预防、治疗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药用功效。
2、 可大面积种植。仅西藏自治区青稞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3万公顷左右,占总耕种面积的58%,青稞年产量达63万吨。
3、 藏区独有。由于青稞的种植环境等要求使得青稞只能在青藏高原生长。这无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4、 可加工性强。青稞经过加工可以做成很多产品,比如饼干、速食面、速溶冲品、营养保健品等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青稞具有极强的开发潜力。那么,现在的藏区青稞的开发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调查后发现藏区的青稞加工业大概分这么可以分以下几类:
1、 制成糌粑。青稞制成糌粑后被用作:以居住在城市里的藏族人家为消费群,销往拉萨等城市;在藏式餐厅里,经过一定的加工出现在餐桌;经过包装,作为礼品和商品出现。
2、 酿造青稞酒。藏族自古就有酿造青稞酒的传统。现在用现代的加工工艺制成批量的青稞酒作为商品销售;拉萨啤酒厂开发出以青稞为原料的啤酒。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的阐述,结合藏区的背景和现状,我们可以得出:
1、 藏区资源极其丰富,有很多极具开发价值的产品。藏区的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图伯特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使后人享之不尽,而丰富的自然资源让我们发现其实我们并不贫瘠。说个半开玩笑的话,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藏区连水都可以卖钱,用来喂猪的都可以被开发出来,放眼世界,有多少民族具备藏族这样的潜力?
2、 藏区不缺乏好的开发项目,但缺乏好的开发者和经营者。经营藏族特色经济的企业中没有很大的,特别是藏族人自己经营的企业。就像在上面总结的一样,笔者认为除了个人经商天分和发展时间较短的原因外,经营者的教育背景和使命感或者说野心的大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发现自己力不从心或者产生小富则安的思想。
3、 藏区缺乏本民族的创业者。有个艺术家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美,缺乏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用这句话来形容藏区本民族创业者实在是很恰当。随着藏区的发展,尤其是青藏铁路的开通后,外面的淘金者已经纷至沓来。青藏铁路开通不久,当时我在香港,发现当地所有主流的财经杂志都是在鼓动人们去投资和开发西藏,有一个杂志上赫然写着“到西藏去淘金!”。当藏区的“美”被越来越多的外人所发现时,藏族中更多的同胞还在被那一份体制内稳定的工作蒙蔽着双眼。在他们眼里,元根还是元根,是拿来喂猪的;而糌粑也还只是每天的主食而已。或许,他们更知道元根不仅仅是元根,但他们也只是知道而已,在他们眼里稳定的“铁饭碗”比什么都要好。
其实对一个宁静的藏区来说,我认为元根真的只是元根,是那个拿来喂猪用的元根;而糌粑也不必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我们每天吃着糌粑过着悠闲日子在我眼中就是美的。
但问题是,现在藏区已经不再宁静!
藏族注定要在这市场经济大潮中被边缘化;在这海拔高度已经不再是问题的现实中沦为弱势群体;在这强者通吃的丛林原理盛行的竞争中成为被剥削者。我们注定无法避免坐在金山上守着铁饭碗看着人家一桶桶的从自家后院淘金而去的尴尬和愤懑。
4、 比起以往,现在正是创业的好时机。现在的西藏颇似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政策稳定、市场前景看好但潜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人们商业意识开始增长但各种商业领域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这恰好形成了一个近似真空的时段,给创业者提供了很多机会。虽然体制的不健全产生的机会和权利的不平等将继续存在,但如果社会稳定,国家对发展经济的支持也不变化,那么笔者认为在未来二十年时间里,肯定会出现一批经营藏族特色产品的大品牌和大企业。
我所关心的是,这些大的公司和品牌里会有多少是藏族人创出来的?西藏文化和西藏民族产业将会是谁在代言?谁将最终受益?
5、 探索民族特色经济的成功之路,凝聚成一句便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民族和世界的接轨”将是藏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不二法宝——传统的好东西用现代的手段进行生产包装和营销,把民族的产品卖到市场巨大的世界各地。试想,藏族人把在自己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青稞用现代的加工方法进行加工,用现代的包装方法进行包装,用现代的营销手段进行营销;当这个产品的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出现,当这个产品像雀巢咖啡和康师傅一样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超市,这个产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了……
结:说到最后,发现西藏现在做的最好的“产品”是——藏传佛教。这个比喻不甚恰当,我想说明的是在藏传佛教上“ 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民族和世界的接轨”结合得是比较完美的。传统的雪域高原流传下来的佛法借助现代的书籍、网络、电影、歌曲等手段,在藏民族优秀的绛红色孩子们的努力下把佛音从雪域高原传向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就像是那句古老的预言所说的一样“当铁鸟升空铁马走路时,西藏的佛法传遍全世界。”
(作者系清华大学)
这些企业家在藏人中属于做企业做的比较好的。当然,和国外甚至内地的大企业比起来肯定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时,在这些资料中分析出来他们的一些共同点:
1、 他们大部分人的教育背景不好。其中有没上过学的,有初中毕业的,有中专毕业的。就是说他们现在取得的成功跟他们在学校的教育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即是否在学校接受过教育或接受学校教育的长短好坏并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
2、 他们从创业到成功的时间段不长。有些是二十多岁创业,有些是中年创业,但成功的时间段不算长,不超过十年。
3、 他们的平台相对较大。没有人是在一个小的山谷角落里成功,他们或许在拉萨,或许在成都,要不在北京,还有些在国外。
4、 从资料上看不出他们个人有什么可以让他们更容易成功的特殊政治背景,他们属于个人奋斗成功型。
5、 他们所经营的都是民族性的产业。藏医、藏毯、藏族音乐、藏族餐饮……
6、 他们的企业虽然在藏区属于佼佼者,但规模还都不大。
当时得出的结论是:
1、 从个人方面讲:相比同年代的人,他们可能不是所有人中创业条件最成熟的,但绝对是最早进入这些行业的人;他们不一定是所有人中最有能力的,但绝对是最勇敢地跳下海的人。
2、 从外部环境来讲: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政策开始支持企业的出现,而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急剧增加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这些企业家成功的进入内地和国际市场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企业家的眼光并不局限于藏区,他们的市场已经做到内地甚至国外。试想西藏的人口才几百万,而内地和国际市场之巨大,一旦能够叩开则不可想象。这些企业家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
4、 在藏区,或者说在中国,拥有特殊的政治背景可以让你发家致富。这一点在矿产、交通、电信、电力、地产等传统的领域体现得尤其突出。本文所针对的并非这样的特殊人群,虽然在这些领域有做的较大的企业,而且藏区的这些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
5、 需特别指出的是,从这些民族企业家的发家史上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开始发挥力量。原因首先是像在百货、机械等制造和产业化上,藏族并不很具备竞争条件。即使是中国,其在世界的现代技术和先进科技上也不占优势。其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在改革开放的民族经济发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6、 他们的规模和经营理念与内地和世界的优秀企业比起来很有大差距。分析原因可能是除了个人的经商天分,藏区的民营企业还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很多方面是不成熟的和需要学习加强的。另外,笔者认为当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后,经营者教育背景的不足和使命感的缺乏是否是限制公司进一步做大的原因。
在做出以上分析前后,我利用假期的时间去湖南、内蒙古、拉萨、香港和广州等地进行考察。在湖南,对湘西吉首的民营经济做了调研;在内蒙古,在中国兵器集团第一机械集团实习一个月;在拉萨,考察了拉萨啤酒厂和娘热民族风情苑等;在香港,考察了新鸿基、明报、鸿福堂等多家香港顶级企业并与他们的高层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广州,在号称中国第一家藏药连锁店的雪域藏药连锁有限公司和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简称“援藏基金会”)实习和考察。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些经历让我的认识更加深刻。
先举几个例子。
例一:在大部分藏区,农牧民都会种植一种叫做“元根”的作物。元根形似
萝卜,可食用,但人鲜食之,在藏区主要用来喂猪和牛。我家就每年都会种元根用来喂猪。据科学分析发现,此物含多种营养成分,属绿色营养型。一个在西藏的四川汉人把元根做成泡菜,远销京城等地,每年上缴利税可达两千万。
例二:2006年,不管在拉萨还是北京都能看见一个叫“5100冰川矿泉水”的巨幅广告。此水源自念青唐古拉山脉,属于纯天然、优质复合型矿泉水资源,是世界罕见的珍稀品种,其水质优于一些世界知名品牌。。“5100”矿泉水的开发是西藏自治区重点扶持的招商引资项目,吸引了来自香港中稷佳华以及嘉士伯、中信资本等国内外投资公司,是目前西藏最大的矿泉水企业。写到这里就想起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一个来藏区旅游的内地人掏出包里的农夫山泉,问随行的藏族导游要不要喝。这位藏族老兄指着旁边流淌的山泉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回答:在我们西藏,连牛和马都是喝矿泉水长大的,谁还会像你去花钱买矿泉水喝阿?
例三: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六年前有一个康巴人用亲戚朋友凑起来的十来万的本钱在那里开了一家藏药店,主要买各种藏药,兼营一些藏式饰品。六年后的今天,这个康巴人已经在广州、深圳、珠海和内蒙古等地开了十七家连锁店,并且公司的发展一日千里,形势一片大好。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家藏药连锁店的雪域藏药连锁有限公司。
例四:青稞,是藏民族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分析青稞,可发现它至少有以下几个的优点:
1、 绿色营养。科学分析发现,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作物。β一葡聚糖在人体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具有降血糖、血脂和预防、治疗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药用功效。
2、 可大面积种植。仅西藏自治区青稞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3万公顷左右,占总耕种面积的58%,青稞年产量达63万吨。
3、 藏区独有。由于青稞的种植环境等要求使得青稞只能在青藏高原生长。这无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4、 可加工性强。青稞经过加工可以做成很多产品,比如饼干、速食面、速溶冲品、营养保健品等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青稞具有极强的开发潜力。那么,现在的藏区青稞的开发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调查后发现藏区的青稞加工业大概分这么可以分以下几类:
1、 制成糌粑。青稞制成糌粑后被用作:以居住在城市里的藏族人家为消费群,销往拉萨等城市;在藏式餐厅里,经过一定的加工出现在餐桌;经过包装,作为礼品和商品出现。
2、 酿造青稞酒。藏族自古就有酿造青稞酒的传统。现在用现代的加工工艺制成批量的青稞酒作为商品销售;拉萨啤酒厂开发出以青稞为原料的啤酒。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的阐述,结合藏区的背景和现状,我们可以得出:
1、 藏区资源极其丰富,有很多极具开发价值的产品。藏区的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图伯特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使后人享之不尽,而丰富的自然资源让我们发现其实我们并不贫瘠。说个半开玩笑的话,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藏区连水都可以卖钱,用来喂猪的都可以被开发出来,放眼世界,有多少民族具备藏族这样的潜力?
2、 藏区不缺乏好的开发项目,但缺乏好的开发者和经营者。经营藏族特色经济的企业中没有很大的,特别是藏族人自己经营的企业。就像在上面总结的一样,笔者认为除了个人经商天分和发展时间较短的原因外,经营者的教育背景和使命感或者说野心的大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发现自己力不从心或者产生小富则安的思想。
3、 藏区缺乏本民族的创业者。有个艺术家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美,缺乏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用这句话来形容藏区本民族创业者实在是很恰当。随着藏区的发展,尤其是青藏铁路的开通后,外面的淘金者已经纷至沓来。青藏铁路开通不久,当时我在香港,发现当地所有主流的财经杂志都是在鼓动人们去投资和开发西藏,有一个杂志上赫然写着“到西藏去淘金!”。当藏区的“美”被越来越多的外人所发现时,藏族中更多的同胞还在被那一份体制内稳定的工作蒙蔽着双眼。在他们眼里,元根还是元根,是拿来喂猪的;而糌粑也还只是每天的主食而已。或许,他们更知道元根不仅仅是元根,但他们也只是知道而已,在他们眼里稳定的“铁饭碗”比什么都要好。
其实对一个宁静的藏区来说,我认为元根真的只是元根,是那个拿来喂猪用的元根;而糌粑也不必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我们每天吃着糌粑过着悠闲日子在我眼中就是美的。
但问题是,现在藏区已经不再宁静!
藏族注定要在这市场经济大潮中被边缘化;在这海拔高度已经不再是问题的现实中沦为弱势群体;在这强者通吃的丛林原理盛行的竞争中成为被剥削者。我们注定无法避免坐在金山上守着铁饭碗看着人家一桶桶的从自家后院淘金而去的尴尬和愤懑。
4、 比起以往,现在正是创业的好时机。现在的西藏颇似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政策稳定、市场前景看好但潜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人们商业意识开始增长但各种商业领域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这恰好形成了一个近似真空的时段,给创业者提供了很多机会。虽然体制的不健全产生的机会和权利的不平等将继续存在,但如果社会稳定,国家对发展经济的支持也不变化,那么笔者认为在未来二十年时间里,肯定会出现一批经营藏族特色产品的大品牌和大企业。
我所关心的是,这些大的公司和品牌里会有多少是藏族人创出来的?西藏文化和西藏民族产业将会是谁在代言?谁将最终受益?
5、 探索民族特色经济的成功之路,凝聚成一句便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民族和世界的接轨”将是藏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不二法宝——传统的好东西用现代的手段进行生产包装和营销,把民族的产品卖到市场巨大的世界各地。试想,藏族人把在自己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青稞用现代的加工方法进行加工,用现代的包装方法进行包装,用现代的营销手段进行营销;当这个产品的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出现,当这个产品像雀巢咖啡和康师傅一样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超市,这个产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了……
结:说到最后,发现西藏现在做的最好的“产品”是——藏传佛教。这个比喻不甚恰当,我想说明的是在藏传佛教上“ 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民族和世界的接轨”结合得是比较完美的。传统的雪域高原流传下来的佛法借助现代的书籍、网络、电影、歌曲等手段,在藏民族优秀的绛红色孩子们的努力下把佛音从雪域高原传向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就像是那句古老的预言所说的一样“当铁鸟升空铁马走路时,西藏的佛法传遍全世界。”
(作者系清华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