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扶贫”燃起农牧民群众致富新希望
作者:杜金萍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11-25 10:52:54
点击数:
2009年,海南州共争取落实项目资金9709.31万元,实施了3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项目受益5256户24883人。投资2258万元,实施6个村小型调庄移民项目,培训农牧民10600万人(次),争取扶贫贷款贴息资金50万元,落实扶贫贴息贷款1000万元,切实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从2007年开始,海南州从解决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抽调专门人员历时一年多时间对农牧、教育等事关全局、涉及长远、关系民生的九大重点工作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积极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高效生态农牧业发展道路,确立了全州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把海南州建设成为全省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实现农牧业稳步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区健康发展的目标。在广泛调查研究、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试点实施方案》,全州确定3个生态畜牧业试点村,整合项目资金,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草畜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加大结构调整、良种工程等重点工作力度,不断推进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支持“三农”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一村一品”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共建立各类特色种植专业村32个,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农村牧区工作得到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农牧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海南州以“抓落实”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全力做好成果转化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制定了调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根据扶贫开发“科学合理、集约化发展、调整整村推进工作思路”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实施,把有限的扶贫开发资金用到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
海南州扶贫开发局张克清主任介绍说:同样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但如今海南州探索出的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有了不同。在扶贫资金使用上,整村推进项目是以到户资金为主,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以融合资金为主,项目实施中采取了捆绑方式,所有项目均向项目实施村进行政策倾斜。扶贫项目的立项上,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由贫困群众自己选项目,并且参与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海南州在2009年的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依靠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建设了共和县恰卜恰镇尕寺、加拉、索吉亥奶牛养殖基地,黑马河乡加隆村牦牛养殖基地,兴海县中铁乡然毛、吉浪、恰青藏羊养殖基地和贵南县沙沟乡关塘村藏绣基地。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在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优良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牧户实现增收中的作用,认定青海第二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为海南州第二批州级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在认定的州级龙头企业中,又推荐了青海高原牧业有限公司、青海第二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贵南县东格尔藏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企业为青海省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规模,各种类型的扶贫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壮大,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扶贫的辐射带动功能有逐渐增强,以“村企共建、产业带动、村企双赢、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新模式推进了整村连片脱贫。
为了切实加大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资金整合力度,全州发改委、水利、科技等各部门联合,组织各方力量在改善生产基础条件、科技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参与扶贫,以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对全州的低收入人口以农区按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1300元、1400元三个档次,牧区按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1400元、1500元、1600元四个档次进行了调查摸底和建档立卡,全面实行电子化档案管理;针对我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全州启动实施了党员领导干部“户帮户、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共有31名厅级干部、333名县级干部和3957名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完成结对贫困户4284户。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到目前,省、州各帮扶单位捐物折资296.89万元;为贫困村引进资金1328.6万元,实施项目31个; 资助学生765名,组织劳务输出4573人。
扶贫模式从救济式向“输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政府不但从经济上给予救助更多在发展思路上给以了正确引导,原来,村民们态度消极,习惯了等、靠、要。许多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从政府“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农闲时再也没有人愿意做“向日葵”了,大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经济和致富的路子,养猪、养牛,增收的门路宽了,村民们理念变了,说起话来都精神了许多,他们都说:“现在我们心里有了方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话语间满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FS:PAGE] 从2007年开始,海南州从解决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抽调专门人员历时一年多时间对农牧、教育等事关全局、涉及长远、关系民生的九大重点工作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积极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高效生态农牧业发展道路,确立了全州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把海南州建设成为全省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实现农牧业稳步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区健康发展的目标。在广泛调查研究、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试点实施方案》,全州确定3个生态畜牧业试点村,整合项目资金,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草畜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加大结构调整、良种工程等重点工作力度,不断推进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支持“三农”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一村一品”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共建立各类特色种植专业村32个,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农村牧区工作得到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农牧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海南州以“抓落实”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全力做好成果转化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制定了调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根据扶贫开发“科学合理、集约化发展、调整整村推进工作思路”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实施,把有限的扶贫开发资金用到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
海南州扶贫开发局张克清主任介绍说:同样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但如今海南州探索出的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有了不同。在扶贫资金使用上,整村推进项目是以到户资金为主,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以融合资金为主,项目实施中采取了捆绑方式,所有项目均向项目实施村进行政策倾斜。扶贫项目的立项上,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由贫困群众自己选项目,并且参与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海南州在2009年的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依靠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建设了共和县恰卜恰镇尕寺、加拉、索吉亥奶牛养殖基地,黑马河乡加隆村牦牛养殖基地,兴海县中铁乡然毛、吉浪、恰青藏羊养殖基地和贵南县沙沟乡关塘村藏绣基地。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在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优良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牧户实现增收中的作用,认定青海第二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为海南州第二批州级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在认定的州级龙头企业中,又推荐了青海高原牧业有限公司、青海第二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贵南县东格尔藏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企业为青海省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规模,各种类型的扶贫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壮大,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扶贫的辐射带动功能有逐渐增强,以“村企共建、产业带动、村企双赢、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新模式推进了整村连片脱贫。
为了切实加大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资金整合力度,全州发改委、水利、科技等各部门联合,组织各方力量在改善生产基础条件、科技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参与扶贫,以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对全州的低收入人口以农区按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1300元、1400元三个档次,牧区按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1400元、1500元、1600元四个档次进行了调查摸底和建档立卡,全面实行电子化档案管理;针对我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全州启动实施了党员领导干部“户帮户、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共有31名厅级干部、333名县级干部和3957名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完成结对贫困户4284户。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到目前,省、州各帮扶单位捐物折资296.89万元;为贫困村引进资金1328.6万元,实施项目31个; 资助学生765名,组织劳务输出4573人。
扶贫模式从救济式向“输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政府不但从经济上给予救助更多在发展思路上给以了正确引导,原来,村民们态度消极,习惯了等、靠、要。许多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从政府“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农闲时再也没有人愿意做“向日葵”了,大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经济和致富的路子,养猪、养牛,增收的门路宽了,村民们理念变了,说起话来都精神了许多,他们都说:“现在我们心里有了方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话语间满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共和县龙羊镇龙羊新村:脱贫项目由村民自己定
初冬时节,记者跟随共和县扶贫开发验收工作组的同志来到了共和县龙羊新村。在村民赵富成家新修建的简易猪棚里,记者看到统一配发的仔猪正懒洋洋地打着盹,看到有生人进来,个个警觉地跳了起来。赵富成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家养的一头仔猪已经出栏了,卖了1070元呢,剩下这5只猪仔还得好好伺候着准备年跟前全部出栏,到时全家都能过个好年了。党的政策实话好啊,免费发给我们猪仔,还补助了4800元钱。猪仔感冒了,不吃食了都会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指导,我们还有啥顾虑的,自己多费点心就盼着早点能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啊!”在赵富成的精心饲养下,他家的仔猪个个长得膘肥体壮。
据该村支书马文志介绍,龙羊新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行政村,也是共和县低收入贫困村之一,村民都是库区移民搬迁户。全村共有168户738人,贫困人口161户707人。其中绝对贫困户25户104人,低收入贫困户136户603人,一般户7户31人。全村无一项经济发展项目,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968元。
在共和县扶贫开发局记者了解到,2009年,共和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在廿地乡、黑马河乡加隆村、铁盖乡七台、龙羊峡镇龙羊新村等7个低收入贫困村实施,项目总投资575.5万元,共覆盖贫困人口1151户5123人。龙羊新村实施仔猪自繁自育项目总投资80.5万元,对161户贫困项目户户均分配优良母猪1头、商品仔猪6头,每个自然社分配种公猪1头,每头仔猪补助饲料费115.72元,25户绝对贫困户每户补助6088元,136户低收入贫困户每户补助4800元。整村推进项目在龙羊新村实施后,其他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向项目实施村倾斜,根据这一政策,还在龙羊新村投资40.6万元修建道路硬化4.2公里,投资182.4万元新建畜棚104座其中高标准畜棚16座,投资22.1万元危房改造5户,投资81万元改造农口灌溉一级泵站一个,投资149.4万元进行土地整改。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在实施中坚持群众的“六权”即民选、民定、民管、民实施、民参与和民监督,同时县、乡、村成立了三级领导小组,分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项目监督领导小组、项目牲畜采购领导小组、项目技术服务领导小组,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龙羊新村村长杨世芳说,在选择扶贫项目时,村里首先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到底是养猪、养牛还是搞其他项目都是由村民说了算,最后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养猪。仔猪全部从陕西杨凌引进,共有长白条、杜落克、约克三个品种,二元杂交母猪从西宁茂森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引进。项目立项后由村委会管理,保证项目正常运行。项目实施后在村里专门修建了公示牌,将项目内容全部公开公示,便于接受监督。共和县扶贫局的工作人员还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每头母猪一年产两胎,一次平均产8头猪仔,如果能有85%的繁活率,每头仔猪按350元计算,那么每户就能有4760元的收入,6只仔猪长成商品猪后按每头1000元卖也有收入6000元,扣除饲养费防疫费等,育肥期按100天算,户均年净增收2885元,年人均可增收621元。母猪繁育项目在龙羊新村实施后,可调整该村的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很大程度上能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据该村支书马文志介绍,龙羊新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行政村,也是共和县低收入贫困村之一,村民都是库区移民搬迁户。全村共有168户738人,贫困人口161户707人。其中绝对贫困户25户104人,低收入贫困户136户603人,一般户7户31人。全村无一项经济发展项目,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968元。
在共和县扶贫开发局记者了解到,2009年,共和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在廿地乡、黑马河乡加隆村、铁盖乡七台、龙羊峡镇龙羊新村等7个低收入贫困村实施,项目总投资575.5万元,共覆盖贫困人口1151户5123人。龙羊新村实施仔猪自繁自育项目总投资80.5万元,对161户贫困项目户户均分配优良母猪1头、商品仔猪6头,每个自然社分配种公猪1头,每头仔猪补助饲料费115.72元,25户绝对贫困户每户补助6088元,136户低收入贫困户每户补助4800元。整村推进项目在龙羊新村实施后,其他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向项目实施村倾斜,根据这一政策,还在龙羊新村投资40.6万元修建道路硬化4.2公里,投资182.4万元新建畜棚104座其中高标准畜棚16座,投资22.1万元危房改造5户,投资81万元改造农口灌溉一级泵站一个,投资149.4万元进行土地整改。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在实施中坚持群众的“六权”即民选、民定、民管、民实施、民参与和民监督,同时县、乡、村成立了三级领导小组,分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项目监督领导小组、项目牲畜采购领导小组、项目技术服务领导小组,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龙羊新村村长杨世芳说,在选择扶贫项目时,村里首先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到底是养猪、养牛还是搞其他项目都是由村民说了算,最后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养猪。仔猪全部从陕西杨凌引进,共有长白条、杜落克、约克三个品种,二元杂交母猪从西宁茂森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引进。项目立项后由村委会管理,保证项目正常运行。项目实施后在村里专门修建了公示牌,将项目内容全部公开公示,便于接受监督。共和县扶贫局的工作人员还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每头母猪一年产两胎,一次平均产8头猪仔,如果能有85%的繁活率,每头仔猪按350元计算,那么每户就能有4760元的收入,6只仔猪长成商品猪后按每头1000元卖也有收入6000元,扣除饲养费防疫费等,育肥期按100天算,户均年净增收2885元,年人均可增收621元。母猪繁育项目在龙羊新村实施后,可调整该村的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很大程度上能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同德县河北乡上知迈村:建立产业化扶贫模式
同德县河北乡上知迈村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积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企业的人才、资金、市场等优势,参与牧业特色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企业+基地+贫困户+市场”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和“产供销一条龙、牧工贸一本化”的经营格局。
同德县河北乡上知迈村共有牧户195户965人,其中:贫困户113户729人,其中绝对贫困户102户655人,低收入11户74人,一般户82户236人。全村人均纯收入973元。为加快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整村推进工作水平,同德县河北乡上知迈村在2008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购买生产母牦牛204头,种公牛6头的基础上,计划再引进生产母牦牛300头,种公牛15头,达到该村牦牛养殖户均60头以上,建成牧区整村推进项目企业+牧户+基地的企业参与,集中饲养,承包经营,草场流转使用示范基地。
成立了以贫困户为会员,村委会主任为会长的上知迈村牦牛改良繁育养殖协会。协会分四个经营小组,贫困户以入股的形式,将生产母畜承包给经营小组,每个小组集中经营母牦牛规模达到100头以上。协会将本村无畜户的0.7万亩草场和集体预留的0.17万亩草场有偿租赁给四个小组经营,为牦牛改良繁育养殖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草场饲草资源,同时在草场流转上带动周边村草场流转有偿使用。协会每年定期向贫困户进行分红,每头母牦牛每年以786元的利润上缴村协会,204头母牦牛年上交利润16万元,50%协会分红给113户贫困户,户均达709元,人均达到109元,合同执行期为6年,期满后贫困户愿继续接受联户承包经营模式的,可继续签订合同及协议,如贫困户不愿意,经营小组以每头母牦牛本金3560元的价格返还给协会,协会再分配给贫困户,由贫困户自己经营管理进行滚动发展。
积极争取可可西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6万余元,提供2周岁的大通种畜场半野血种公牛20头,用于该村的牦牛改良复壮,还达成以每公斤价格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当地菜牛的协议,通过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最终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村企互惠互利的目标。(青海湖网 特约记者 杜金萍报道)
同德县河北乡上知迈村共有牧户195户965人,其中:贫困户113户729人,其中绝对贫困户102户655人,低收入11户74人,一般户82户236人。全村人均纯收入973元。为加快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整村推进工作水平,同德县河北乡上知迈村在2008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购买生产母牦牛204头,种公牛6头的基础上,计划再引进生产母牦牛300头,种公牛15头,达到该村牦牛养殖户均60头以上,建成牧区整村推进项目企业+牧户+基地的企业参与,集中饲养,承包经营,草场流转使用示范基地。
成立了以贫困户为会员,村委会主任为会长的上知迈村牦牛改良繁育养殖协会。协会分四个经营小组,贫困户以入股的形式,将生产母畜承包给经营小组,每个小组集中经营母牦牛规模达到100头以上。协会将本村无畜户的0.7万亩草场和集体预留的0.17万亩草场有偿租赁给四个小组经营,为牦牛改良繁育养殖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草场饲草资源,同时在草场流转上带动周边村草场流转有偿使用。协会每年定期向贫困户进行分红,每头母牦牛每年以786元的利润上缴村协会,204头母牦牛年上交利润16万元,50%协会分红给113户贫困户,户均达709元,人均达到109元,合同执行期为6年,期满后贫困户愿继续接受联户承包经营模式的,可继续签订合同及协议,如贫困户不愿意,经营小组以每头母牦牛本金3560元的价格返还给协会,协会再分配给贫困户,由贫困户自己经营管理进行滚动发展。
积极争取可可西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6万余元,提供2周岁的大通种畜场半野血种公牛20头,用于该村的牦牛改良复壮,还达成以每公斤价格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当地菜牛的协议,通过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最终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村企互惠互利的目标。(青海湖网 特约记者 杜金萍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