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枸杞:染绿瀚海映红天

作者:陈沸宇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0-12-20 11:38:00 点击数:

青海省海西州发展枸杞产业纪实


海西州种植的枸杞

  初冬时节,记者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市采访时获悉, 格尔木市种植的3万亩枸杞今年有1.8万亩进入到盛果期,有1021户枸杞种植户销售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其中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有218户、20万元以上的有58户,46户农户致富后购买了轿车,1278户农户通过枸杞产业走上发家致富的快车道。
  其实,格尔木市仅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力发展枸杞产业的一个缩影。宁夏枸杞中外闻名。那么,在短短的几年里,柴达木枸杞这个“红色产业”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符合当地的最佳选择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海拔高,气候干旱,光照时间长达10小时,昼夜温差达12℃,土壤主要为盐碱含量较高的灰棕漠土、草甸盐土、沼泽土等,再加上生态环境洁净,水源、土壤无污染、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等因素,使这里不仅适合枸杞的人工种植,更重要的是生产的枸杞品质达到国际同行业最高标准。
  “虽然柴达木盆地早在30多年前就从宁夏引进枸杞,但这里真正的人工大规模大面积种植枸杞还是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们还主要是以种植小麦和青稞等农作物为主。”海西州农业局副局长井建清说到,当地小麦的产量很高且费工不多,枸杞虽比较效益很高,但农民们没有种植的习惯和经验,而种植枸杞还有一个风险就是因到第三年的时候才进入收获期,前两年基本上是没有收入的。他说,大规模的种植首先得益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其次是在当地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
  本世纪初,同全国大多数省份一样,青海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面对退出来的许多耕地,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和兼顾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青海省提出“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 2002年,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青海省开始在柴达木盆地沙区数十个绿洲及周边地区,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地在沙化土地上人工营造、发展枸杞经济林,达到生态防护和经济效益兼用的目的。如今,这些枸杞经济林已是成片连株,夏秋季节来到这里,浓荫蔽日,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枸杞抗旱节水的重要作用在格尔木市表现的淋漓尽致。格尔木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农业在其整个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很低,农业产值只有工业产值的1/132,但农业灌溉用水占目前已开发水量的54%,工业用水只占35.4%,而按照格尔木工业和循环经济规划,工业用水很快会超过40%以上。于是,格尔木市把发展节水型农业的目标锁定在耐干旱、耐盐碱、喜光照的枸杞上。2007年,格尔木市从宁夏引进优良枸杞种苗并种植了241亩,到今年,全市已推广种植3.4万亩。

多措支持农户种植
  
为尽快推广枸杞的大面积种植, 2008年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把枸杞产业的发展列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牧民增收、推动防沙治沙及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在德令哈、格尔木、都兰、乌兰等地大规模种植枸杞。3年来,全州累计投入资金1.96亿元,采取政府补贴种苗、集中连片种植、配套推广滴灌设施、农民投资投工投劳、龙头企业经销加工等措施,现在每年以5万亩的规模快速推进枸杞种植。
  在动员群众参与调整、发展枸杞产业过程中,海西州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枸杞的大面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提供了可靠保障。格尔木市大格勒乡菊花村村民韩国义告诉记者,他是从2006年起开始种植枸杞的,如今他已经是一名种植枸杞的离家行手了。“起先以为很简单,谁知苗子栽上后还要进行锄地、除草、浇水、施肥、剪枝、灭虫等,比种粮食麻烦多了。”韩国义说,他多次参加枸杞种植培训班,在生产关键环节或自己有需求时,市里的科技指导员便会及时来到田间炕头开展技术服务,帮助解决各种问题。
  因劳动力的短缺,枸杞的采摘成了种植户很头疼的事。今年,海西州枸杞采摘的80%劳务人员需要从外地引进。海西州政府早安排、早部署,在6月底枸杞尚未进入盛果期开始,州就业部门就派员深入格尔木市大格勒乡、德令哈市万亩枸杞园、都兰县诺木洪农场等枸杞种植园区,详细了解种植面积、用工需求、用工期限等情况,并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发布枸杞采摘劳务用工信息,通过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向全省就业部门发布劳务输入信息。7月中旬,州就业部门邀请西宁、海东等地就业部门、省职介中心负责同志及劳务经纪人到德令哈、都兰等地枸杞种植园区实地考察劳务用工需求,协商劳务人员输入事宜。结果,从宁夏、甘肃及本省的西宁、海东、海北、海南等地引进万余名劳工。
  海西州有关单位都为使枸杞种植展开了相关服务。州气象局气象科技人员积极开展柴达木枸杞种植气候适应性分析与研究,为枸杞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春季干旱季节,他们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在枸杞种植和生长期间,他们又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枸杞种植企业、专业户适时开展灌溉、采果、晾晒等,避免早晚霜冻、连阴雨、大风等天气影响。此外,还以手机短信专题材料等形式向企业和有关农业部门提供各个季节的生产建议。


开发研制的枸杞系列产品

加紧发展深加工
  
目前,海西州的枸杞种植面积已由2007年的2万多亩扩大到现在的22.3万亩,种植户达4952户,户均增加收入4700元,人均可增加收入1511元。全州枸杞产业化基地发展到6家,加工企业也已发展到6家,枸杞产品由干果拓展到浓缩果汁、枸杞茶、枸杞籽油、枸杞多糖等系列产品。但是,这些公司除了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公司已开发枸杞叶养生茶系列产品、枸杞叶提取物、枸杞子提取物、枸杞叶中药复方饲料,建成年产枸杞(白刺)浓缩汁8000吨生产线1条,其余5家企业尚处在枸杞果初级加工阶段。显然,海西州的枸杞深加工还处于起始阶段。
  针对此,青海省有关部门于去年出台了《关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发展意见》并提出,到2015年,柴达木枸杞种植面积将达到30万亩,同时将建立5000亩种苗繁殖基地并完成15万亩枸杞有机食品基地的认证。届时,柴达木枸杞的深加工率可达到70%以上,枸杞果酒的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枸杞粉产量达到1500吨,枸杞浓缩汁接近1000吨,同时枸杞芽茶、枸杞黄酮和枸杞籽油等系列产品也将形成规模化生产,枸杞产业年销售收入可达到15亿元,那时将成为青海省名副其实的优势产业。
  今年11月下旬,来自国内外的2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西宁参加海西枸杞产业化发展研讨会,针对柴达木枸杞产业当前显现出的标准化生产难度大、种植技术落后、深加工技术薄弱这3大难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专家们建议:要紧盯枸杞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要适度、标准化规模发展,在做好营销的前提下做大规模;园区引领,建立枸杞产业示范园,基地带动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在种植、病虫害防治、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为产品走向高端市场做好铺垫;注重品牌推介,集中培育打造“柴达木枸杞”,防止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提高枸杞精深加工水平,提高附加值,努力使枸杞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到40%以上……
  在柴达木采访期间,记者感到当地领导们对枸杞生产中所面临的品牌建设滞后、深加工发展缓慢、资源研发水平低等问题是很清醒的,对同外界差距的认识也是很清楚的。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海西州州委书记罗朝阳说到,未来几年,海西州将会有更多的枸杞进入盛果期,如果不加快建设加工企业,到时本地的加工缺口将会更大。“眼下或更长一段时间里,围绕枸杞深加工进行招商引资都会是海西州政府的重点工作”他说,有政府的积极扶持,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柴达木盆地将会形成一个由枸杞种植、精深加工、包装和销售各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