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贵南加尚村人的草产经

作者:萧柳 张生军 来源:贵南新闻网 时间:2013-04-01 11:18:00 点击数:

        三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距海南州贵南县城15公里的森多镇加尚村已时近中午。
  村南的晒阳山还没有返青,草山在太阳的照射下呈现连绵的金黄。山下是一片由东向西斜长的开阔带,深可没膝的草原向远处延伸着。加尚村的270多户、1400多名藏族牧民就星罗棋布地散居在这块牧草繁茂的地带上。
  今年36岁的村民仁青塔一家处在一个缓缓的斜坡上,上首是建起一年多的8间新房,下首便是他家占地300余平方米的畜棚、畜圈和草料库。
  头上冒着汗、手里拿着毡帽的仁青塔,在交代家里人继续卸草料后,领着我们来到他家的畜棚、畜圈前。外墙上贴着牛粪的畜圈里,牛羊显出膘肥体壮。
  仁青塔手指远处的草山说,他家有1千多亩草山,以前他家的牛羊数量比现在要多得多,全靠这1千多亩草山支撑着,年复一年,牧草越来越低,甚至有大片大片的草山被牛羊啃出了地皮,千亩草山已撑不住牛羊这样“啃”下去。草山弱了,牛羊也弱了,最难熬的就是牛羊过冬。
  素来“靠山吃山”的加尚村人,感觉到自己在“吃老本儿”之后,在当地县、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背负着长期形成的“贵南草产”的盛名,重新念起了“草产经”,而且把“靠山吃山”换了一种“吃法”。
  县上拿出补贴,支持村民建起了畜棚、畜圈,牛羊在数量锐减后开始“登堂入室”。牧民的牛羊就好比农户土地上的庄稼,牛羊少了,牧民靠啥过日子?
  这个曾经的疑问,早就被加尚村的牧民们打破了。已从事了四、五年牛羊育肥的仁青塔推开畜圈门,一边哄赶着羊群一边说,以前看着牛羊数量很吓人,可牛羊成长周期长、出栏率低,到手的收入自然就低;现在拿出少量的草山放牧,主要是从自家的草山收割部分饲草和就近收购一些饲草料,一年四茬的育肥牛羊出栏,使他家在减畜后,不但没有减收,反而几倍地增减了收入。草山也在曾经“草贴地皮”的几年后,“长过了膝盖深”,村里还有好些牧民靠专门种草“发了财”。
  在场的40多岁的更嘎才让便是种草户的其中之一。更嘎才让也曾经以放牧牛羊为主,同时种植一些青稞,油菜。现今的更嘎才让,看到贵南当地的草产业越来越热,干脆只养少量的牛羊,一门心思做起了“草文章”。为了摆脱种青稞、油菜“靠天吃饭“的依赖,他在自己600多亩草山上,全部种上了燕麦等几乎没有自然灾害风险的饲草。
  “收下的饲草一部分就地销售,一部分搭上县草业公司的车销往省外,卖个好价钱。平均每亩地收入120多元,一年下来就有7万多元收入。”更嘎才让说像他这样靠种草挣来这么高收入的人,村里多着呢。
  靠“草产经”,加尚村人念出了新产业,也念出了好日子。
  顺坡而上是仁青塔的家,门前停放着他家去年才买的白色“现代车”,藏式建筑加上铝合金门窗、透明的阳光走廊,院落在周围草山的衬托下,呈现出惬意与温馨。
  室内木地板铺装,各式家俱透着洁净。在女主人卓玛的出出进进中,客厅的茶几上摆满了藏式点心及各类水果。
  喝着飘香的奶茶,贵南县农牧局的人员说,贵南的草产业久负盛名,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使贵南的草产业的牌子越来越亮,在生态保护中路越走越宽。
  仁青塔幽默地说:“以前我们是靠牛羊吃饭,现在是‘吃草’,赶上好政策,我家现在每年还能领到4千多元的生态奖励补贴,这等于是草上开出了花来。”
  女主人把一盆开锅羊肉端到茶几上,大家的笑声伴着肉香向门外的草山飘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