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社领牧民致富
快乐的牧民(摄影:拉吉卓玛)
3月18日,记者来到天峻县关角路往南1000米(315国道西侧)天峻县阳康乡果当牦牛奶业专业合作社,看到牧民们正在装运育肥出栏100只绵羊。合作社虽然搬迁到这里一年多时间,但牛羊育肥出栏达到4000多只,牛2000多头。看着这些长着大犄角的野血牦牛和藏系土种绵羊一天天长大,大伙儿脸上都挂着笑,心里也敞亮敞亮的。
天峻县阳康乡果当牦牛奶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目前已投资450多万元育肥基地,基地位于天峻县关角路315国道,交通方便。自合作社成立以来,运营情况良好,羊的销量达到4000多只,牛2000多头。近年来,由于牧区草场每况愈下,再加上绒毛及肉食价格不稳定,牧民靠传统养殖方式增加收入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以3名党员为骨干,组织12户牧民成立了天峻县阳康乡果当牦牛奶业专业合作社 。相关部门和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给予了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目前合作社牛羊育肥出栏达到4000多只,牛2000多头。
虽然合作社规模目前还不是很大,但效益却日益显现出来。天峻县阳康乡果当牦牛奶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达里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只羊按养殖期为3—5个月,每只羊的纯收入可达240--280元,每头牛按养殖期为3—5个月,每头牛的纯收入可达1500--3000元。
理事长达里白说,合作社牧民收入大幅提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利用传统的养殖方法,青盐、青油、麻扎、麦草等饲料加上现代科学养殖技术,销售收入要比同等饲养条件下的每只绵羊多260元;每头牛多2800元。二是在合作社牵头下,养殖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统一出售减少了中间环节 ,利润空间进一步扩大。下一步,我们打算建一个大型养殖场,进一步发展壮大合作社,带动牧民稳步增收。
发展牧区养殖业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
牧民要增收,草原生态环境更要保护。如今发展合作社特色养殖是否会与生态保护的要求背道而驰呢?
理事长达里白告诉记者, 我社养殖的牦牛是青海省青藏高原的特有牛种,是生活在高寒、高海拔、空气稀薄、无污染环境(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罕见的洁净未受任何人类工业化污染、空气清洁的自然环境)的独特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动物,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并称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目前,全世界存栏的牦牛为1400万头,其中90%集中在中国,其中青海就有580余万头,占世界牦牛存栏的42% 。青海省政府明确提出,立足牦牛资源优势,着力实施“世界牦牛之都”品牌战略。每年全世界牦牛仅出栏100万头,平均5500人才能供应一头。独特的地域环境里,生长着冬虫夏草、贝母、雪莲等上千种名贵中药材,再加洁净的雪山圣水,养育了地球上这绝无仅有的动物珍品。 牦牛肉性熟热,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无任何污染及人工饲养的痕迹,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其极高的营养价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肉食品所不能比拟的。经有关专家和权威部门化验分析认定,牦牛肉所含的营养成分大大高于普通牛肉,它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堪称牛肉中的精品、绿色食品中的精华。他们饲养的藏系绵羊和野血牦牛,不仅毛好、肉质好、效益高,更重要的是它比起其它牛羊来说对草场的破坏性更小,更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施退牧转移后,空出来的草场可以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实行划区轮牧、高效精养,虽然牲畜的总体数量减少了,但生态环境好了,养殖效益也就提高了。现在牧民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很高,脱贫致富的干劲鼓起来了,关系也更加融洽和谐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连续几年实施退牧转移政策后,牧区生态环境正在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天峻县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十二五”期间,天峻县将继续以“移人、减畜、增收”为目标,按照最终牧区保留一部分人、和牲畜,全面实施退牧转移,彻底解决草畜矛盾问题。留下的牧民在合理流转草场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按照长远规划、样式新颖、色调鲜明、特色各异和生产生活设施齐全的要求,全部建成高标准新牧区示范户,使新牧区示范户成为草原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记者感言】
保护好草原、建设好三河源生态屏障是海西州天峻县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如何破题?天峻县选择了通过“两转”实现了“双赢”:一“转”是把在牧区从事牧业生产的人口转移到城镇,另一“转”是转变传统的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所谓“双赢”,即实现草原生态恢复和牧民增收双重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生态畜牧业协会、合作社解决了牧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已成为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带动一方牧民、兴起一个产业、维护一个地区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我们相信,各类专业经济协会和合作社必将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大有可为。(青海湖网特邀记者 东主才让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