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海南州农牧业基础产业招商项目

作者:本站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8-01-21 19:35:50 点击数:

10万平方米机织藏毯生产线基地建设项目

(一)概述
   
藏毯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藏毯生产以手工制做为主,特别是在织毯环节,全部是利用织毯机梁及辅助设备依靠手工栽绒打结完成。而机织毯是机械栽绒,其速度和生产能力远大于手工操作。目前机织藏毯在藏毯领域尚属空白。海南州是青海省主要的畜产品产地之一,年产羊毛4000吨左右,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青海是藏毯的发祥地,青海的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藏传佛教文化被欧美、日本等崇尚为知名的民族文化之一。目前,青海省藏毯在质量和花色品种上都已超出尼泊尔。藏毯制造业是海南州的传统产业之一,具有较长的制造历史,在本地区发展藏毯产业具有资源、文化、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和完善的生产配套设施。
    (二)建设规模及生产工艺
   
项目主要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扩大再生产和规模化、规范化为出发点,结合资源与藏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现藏毯产品多元化,拓宽藏毯品种和生产领域。项目建设规模为年生产机织藏毯10万平方米。粗纺梳毛机一台、粗纺环锭细纱机一台,机织毯设备二台、纱染色机四台。项目的主要工艺环节为:纺纱、染纱和织毯,在这几个主要环节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
    (三)总投资及效益测算
   
项目总投资62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流动资金12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460万元,利润1247.6万元,实现税金411.7万元。

[FS:PAGE]            牦牛绒、羊绒产品精细加工项目

(一)概述
   
海南州有着丰富的牦牛绒、山羊绒等畜产品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的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对服装的款式、制式和衣料的要求越来越向高档、舒适、豪华的方向发展,各类羊绒衫、牛绒衫更以其特有的风韵和柔滑轻舒的感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青海省由于其独特的高寒自然环境,使之具有丰富优质的毛绒资源,羊绒和牛绒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具备开发优质羊绒和牛绒制品的资源优势。
    (二)市场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向高档、舒适、豪华、款式新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不断提高纺织产品的科技含量,向高支化,轻薄化、功能化方向拓展。羊绒时装和牛绒时装以其穿着舒适轻软、手感滑润、观感高尚典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市场潜力很大。本技术改造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纺纱设备、染色设备和电脑提花编织设备,采用海南优质的山羊绒和牦牛绒原料,能够保证羊绒时装和牛绒时装产品的高档次、高质量,肯定能以产品的世界流行新颖款式和相对较低廉的价格占领相应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三)工艺技术方案
   
精纺高支绒纱生产工艺:原绒经分选、洗绒、复选、分梳、染色、脱水、烘干、和毛、梳绒、纺纱、络筒、并线、倍捻后,生产高支纱。
    (四)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
   
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本项目的产品方案选择为生产牦牛绒分梳无毛绒和山羊绒条,确定精纺高支绒纱线生产规模为每年500吨。拟引进意大利生产的先进的和毛机、梳毛机、环锭细纱机、络筒机、并线机和倍捻机,从香港引进染色机、脱水机和烘干机,生产高质量的精纺高支绒纱。
    (五)原材料及公用工程供应
   
项目所需主要原料是山羊绒原绒440吨,牦牛绒原绒455吨,66澳毛111吨,腈纶28吨。项目所需的山羊绒原绒和牦牛绒原绒的供应在当地和周边地区是基本有保证的。项目区水、电充足,交通十分便利。
    (六)总投资及效益估算
   
项目投资3600万元。项目建成后,实现年销售收入17400万元,年销售税金990万元,利润总额2110万元,投资利润率21.54%,投资利税率31.47%,投资回收期5.10年。

[FS:PAGE]              草产品种植及饲料加工项目

(一)概述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退耕还林(草)工程列为西部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之一,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海南是青海省畜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同时又是谷物饲料生产相对薄弱,饲料工业发展滞后。发展高效草食型和节粮型生态畜牧业是全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必需要以发展草产品为主的饲料工业予以支撑,海南州通过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调整种植业结构,为发展以草产品为主的饲料工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生态建设来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饲草生产基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二)市场情况
   
海南州畜牧业生产长期依赖天然草地放牧经营的粗放型畜牧业经济,饲料工业发展相对滞后,饲料工业面临着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设备陈旧老化、经营管理落后、经济效益差问题。草产品生产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产业化体系,草产品生产仍是空白。目前,我国饲料产品保持刚性增长态势,但国内商品草市场容量约1000万吨,能形成商品的草产品不足20万吨,只占国内市场缺口的2%。从省内市场分析,全省饲料产品年需求量约123万吨,目前饲料年生产量为9.8万吨,仅为饲料年需求量的8%。可见现代畜牧业对草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草产品市场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三)工艺技术方案
   
草产品加工工艺主要采用人工脱水干燥过程及工艺流程和混合脱水干燥过程及工艺流程。人工脱水干燥过程及工艺流程是将牧草适时刈割后直接运往苜蓿草产品加工厂,经人工快速烘干后加工成草产品;混合脱水干燥过程及工艺流程是将牧草适时刈割后,经切割压扁后在田间凉晒,待水份降低40%—50%,集垛切割后运往草产品加工厂加工成草产品。
    (四)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基地建设及草产品加工厂建设两大部分。建设良种草生产基地10万亩,建设集雨窖2万座80万m3,配置2万台(套)移动式喷灌机;草产品加工厂建设征用厂区建设用地30亩,建设草产品加工车间、办公楼、库房、贮料场等。购置捆草机、烘干设备、草产品加工包装设备,配置仪器设备等。
    (五)总投资及效益估算
   
项目投资8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实现产值9400.00万元,企业利润(税后)2509.22万元,增加地方财政收入828.04万元,农牧民增收1500.00万元,人均增收150.00元。

[FS:PAGE]                      食用菌立体生态示范项目

(一)概述
   
采取“秸秆、草一牛一沼一食用菌”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利用优质价廉的饲料发展肉牛、奶牛、牦牛规模设施养殖基地,建设沼气池及附属设施,利用牛粪填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为设施养殖和食用菌种植和其他设施种植业提供能源,沼渣、沼液也可用于种植食用菌,食用菌生产中产生的残渣废料,收集、熟化后作为有机肥料返回农田、草场,生物资源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公司+农户”方式,采取“草一牛一沼一菇”的发展模式,建设草-牧-菇立体生态示范区、示范户,保护植被,发展种草养牛,扩大生产经营领域,生产符合无公害食用菌,也解决农民生活能源问题,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
    (二)市场情况
   
食用菌是个绿色生态保健食品,许多菌类都有药用价值,是出口创汇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食用菌消费量与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成正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食用菌行业是一项投入产出比高(1:25)、周期短、转化率高的行业。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认识的加深,国内外市场需求正逐年增加。据市场调查,美国、日本、新加坡、欧共体、香港及国内沿海大中城市,珍稀食用菌十分走俏,产品供不应求。根据初步预测,仅北京、广州、香港市场年需求量就在500万公斤以上。
    (三)工艺技术方案
   
选用食用菌固体制种培养工艺和食用菌液体培养制种工艺。食用菌固体制种的工艺,由育(引)种、资源库、一级种培养基制备、接种、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等环节组成。食用菌液体培养制种工艺由育(引)种、资源库、一级种培养基制备、一级种子、种子罐(二级种子)、繁殖罐(三级种子)、发酵罐等环节组成。
    (四)主要建设内容与方案
   
建设食用菌繁育基地和示范基地。食用菌繁育基地主要建设包括接种室、培养室、出菇培养室、灭菌室、配料室、冷藏室、原料仓库、废料处理场、大门及门卫室等内容的菌种工厂化制种车间;示范建设基地主要建设第三代改造型日光节能温室(棚)12栋,作为食用菌的栽培的典型示范区。
    (五)总投资及效益估算
   
项目投资8000万元。项目建成后, 年销售收入180.40万元,税后利润84.55万元,投资利润率23.74%,投资回收期4.59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