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确立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
作者:雷拉太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8-01-11 10:02:01
点击数: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旱缺水,属典型的高原在陆型气候。全州总人口达42万人,其中农牧民人口31万人,占总人口的73.8℅;全州牲畜存栏466万头只,占全省牲畜总数的12℅;肉、奶和毛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2.87℅、12.1℅和17.65℅,是一个以畜牧为主导产业的欠发达生态脆弱区,畜牧业和生态建设在全省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省的畜牧业大州,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目前,发展畜牧业不仅存在着基础薄弱、特色农牧业规模小、后劲不足和季节性生产不平衡等老问题,而且草场严重化,资源日趋衰竭,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经营生产方式潜力殆尽与牧民致富需求高涨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制约海南畜牧业主导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全州4700万亩草场中,退化草场面积为1328万亩,沙化草场面积为1900万亩,退化、沙化草场占全州总草场面积的67℅。由于草场严重化沙化,全州每年损失牧草2.35亿公斤,相当于32万只羊单位全年的饲草量。严重的草场退化沙化致使每年冬春季节大风降温天气,仔畜成活率下降,成畜大量死亡。1995年至1996年因持续干旱,牧草返青迟,储草跟不上,导致比正常年景多死亡成畜20万头只,少育活仔畜牧3.89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1.33亿元。干旱加剧导致缺水草场面积增加,草场承载能力下降,人畜饮水半径加大,全州正常年景缺水草场面积达134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27℅,127万头只牲畜、7.1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海南的畜牧业生产面临极严峻的形势。
海南州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海南畜牧业发展中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来认识,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全州牲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和现实选择来研究,从而确立了以切实保护草场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手段,以寻求草畜生态平衡为基础,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关键,促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战略。
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力求实现“五个根本转变”:一是在思想观念上由重畜轻草向建设养畜转变;二是在经营方式上由自然放牧的粗放性经营向舍饲半舍饲的集约化经营转变;三是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性转变;四是在市场开拓上由局部小市场向国内国际大市场转变;五是在生产方式上由过去的简单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转变。从而使生态畜牧业尽快显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畜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海南州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海南畜牧业发展中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来认识,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全州牲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和现实选择来研究,从而确立了以切实保护草场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手段,以寻求草畜生态平衡为基础,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关键,促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战略。
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力求实现“五个根本转变”:一是在思想观念上由重畜轻草向建设养畜转变;二是在经营方式上由自然放牧的粗放性经营向舍饲半舍饲的集约化经营转变;三是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性转变;四是在市场开拓上由局部小市场向国内国际大市场转变;五是在生产方式上由过去的简单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转变。从而使生态畜牧业尽快显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畜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