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海“风库”共和沙珠玉华丽转身

作者:吴光于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6-20 09:35:00 点击数:
  高原初夏,汽车驰骋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辽阔荒漠上,一片绿洲忽然映入眼帘。
  “沙珠玉到了!”这个被当地人称为“风库”的地方曾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该地黄沙连片,6级以上的大风天每年达到50天以上。
  典型的高原荒漠干旱气候使当地居民苦不堪言,常常“被风撵着走”,农田播种两三次才能成活是常有的事,上卡力岗村还因风沙的原因搬迁过3次。
  青海省治沙试验站站长杨德福说,1958年以来,沙珠玉地区开垦草场1.1万亩,条件较好的冬春草场被开垦后,因气候寒冷又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多被废弃,盲目开垦草原严重破坏了草场植被。
  1959年,青海省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来到沙珠玉开始治理沙害。在沙珠玉先后建立了防风治沙林场、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治沙试验站凝聚了三代致力于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17日,记者跟随站长杨德福、技术员赵学彬来到总面积12870亩的防沙林地。柽柳、柠条、沙柳、沙蒿等耐旱植物正在高原炙热的阳光下吐露着绿色。望不到尽头的油菜花地边排排青杨高大而茁壮。
  赵学彬告诉记者,当年爷爷赶着马车来到沙珠玉,开始治沙,与漫漫黄沙度过了孤独的50年岁月。而今,爷爷已长眠于此,接过爷爷治沙接力棒的父亲也已经老了,而他已成长为试验站的技术骨干。
  如今试验站有林地1867.5亩,疏林地289.5亩,灌木林地2248亩,全部为人工防风固沙林。同时设置沙障350公顷,围栏封沙育林(草)2273公顷,四旁植树72万株,建成了333公顷的治沙样板示范区,封沙育草约1333公顷,固沙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560公顷,形成了由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网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防护体系。
  过去寸草不生的沙地如今热闹起来,熊、狐狸、狼时常出没,赤麻鸭、黄鸭、喜鹊也纷纷来此筑巢。
  然而,恶劣的气候仍然是沙珠玉无法摆脱的难题。杨德福说,过去30多年,这里的地下水位从3米降到了5米,曾经奔流的沙珠玉河现在已完全消失。虽然沙尘暴天气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减少了10天,但风沙灾害仍然威胁着当地的农牧业生产。
  据了解,青海省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250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4%。沙漠化造成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掩埋农田、公路、村庄,堵塞渠道,严重制约着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沙害治理仍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善待脚下每一寸土地,等到破坏之后再来治理,就晚了。”杨德福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