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湿地无声 润泽万物——从马莲滩的几次“变身”透视海南州湿地保护成就

作者:才让本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4-11-08 10:01:00 点击数:
  时间回溯到三十年前,生活在共和县恰卜恰镇地区的干部群众每逢周末或者闲来无事时都会去一个叫马莲滩的地方。
  马莲滩离恰卜恰镇不远,在城区南边的郊外。那里有连片的沼泽、星星点点的小湖泊,还有永远长不高的肥草和湖里戏水的野鸭。
  夏天,盐碱地上开满了马莲花,人们喜欢这里的开阔和幽静,最重要的是马莲花长得翠绿肥美,给荒芜和寂寞的恰卜恰镇平添着一份生机与妩媚。
  在马莲滩,唱一支山歌、吃上一份酿皮、喝几瓶啤酒,三十年前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可是每到马莲滩玩耍,大伙儿的脸上总会洋溢着笑容。
  当时,生活在恰卜恰镇和周边的人总会从父辈口中听过几句有关马莲滩的故事:更早的时候,马莲滩是一块偌大的沼泽地,人们很难进去,沼泽地中间布满了湖泊和青草,经常能看到河里戏水的野鸭。后来,不知道说明原因,沼泽地慢慢变小了,裸露的盐碱地开始多了起来,上面长满了马莲花。
  可以自由进入马莲滩,这里就成了恰卜恰镇干部群众经常去踏青的地方。据60后老杨回忆,马莲滩之所以成为共和人踏青必去的地方,除了有成片的马莲花和青草地,另外当时缺乏交通工具,人们很难去较远的地方。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马莲滩“情有独钟”,不止是她美丽景色,给人带来愉悦和平静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怀,刻在青海人骨子里的“浪山”情结。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马莲滩又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当再次谈起马莲滩时,年纪稍长的人们的记忆只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景象。现在,马莲滩究竟变成什么样子?好多人已经说不清楚了。
  10月初,记者来到马莲滩,看到的场景和三十年前已经大不相同,相反更像老人口中更早时候的景象。从马莲滩中间的一条小路行走,左右两边被网围栏拦住的草场里面密密麻麻长满了干草,有人的半位身高,几处深坑里的水虽已经干枯,但在坑的周围布满了芦苇。在马莲滩东北角的一处滩地,在夕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几只野鸭正在悠闲地戏耍。
  置身于这块曾经的湿地,小道两旁被盐碱覆盖的土地上长满了马莲花的枯叶,当地人在盐碱地上挖出了一条长长的小坑,从不远处的小溪引入水,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盐碱地,扩大湿地面积。
  也许是秋季的原因,马莲滩没有了当初的那番美景,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布置网围、盐碱地上挖出的引水坑不难看出,现在人们对马莲滩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了。
  在与当地一名放牧的索南大爷聊天时,他这样感慨道:“三十年的夏天,人们来马莲滩游玩的乐趣不亚于现在人们去黄河边享受风景和烧烤。”昔日马莲滩人头攒动的景象虽已不见,但在索南大爷眼里,这些年马莲滩盐碱地明显改善,且植被也恢复了不少。
  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具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地球之肾”。从老人口中的湿地,到三十年前的湿地盐碱化,再到植被逐渐恢复,马莲滩的几次“变身”,是否说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盐碱地变小、湿地面积变大,是否意味着恰卜恰镇地区生态变好的重要体现?或许,我们可以从盐碱地如何形成,马莲花生长环境中找到答案。
  相关文献记载,马莲花天生耐干旱、耐盐碱,马莲花多生长的地方说明该地区已经逐渐变得干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马莲滩湿地盐碱化呢?不难想象,三十年前人们为了吃饱肚子,就得大力开垦荒地,马莲滩周围耕地多了,加上使用化肥农药,这就加重了土壤的盐渍化,是马莲滩盐碱地形成的原因之一。
  除了开垦荒地,盐碱地的形成还受气候变化、水污染,如农业和建筑排水,资源过度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
  过去,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如经济发展压力、教育和宣传的缺失、传统观念和心理因素以及政策和监管不到位等,但这种淡薄意识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并不代表每个人的意识本身。
  首先,经济发展压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大家的观点是,牺牲环境是短暂的痛苦,而经济发展则是长期的收益;其次,也是关键原因,许多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不足,缺乏相关的教育和宣传。此外,传统观念和心理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人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与个人无关。
  综上所述,过去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发展压力、教育缺失、传统观念和心理因素以及政策和监管不到位等。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始重视了起来。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执政理念。
中华民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在海南这片土地上,自此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资料显示,海南州湿地类型多样,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总面积(含水面)36.33万公顷,(不含水面)5.64万公顷。其中,沼泽草地1.28万公顷,内陆滩涂3.71万公顷。
  初冬,来到贵德县境内的黄河清湿地公园,因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与山、水、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自然景观。然而,很多到此旅游的人无法想象,曾经何时,这处“城市绿肺”因黄河泥沙太重导致黄河水浑浊不堪,甚至随处可见附近村民在河边扔垃圾的场景。
  2015年,贵德黄河清湿地公园全部建成,成为了集湿地保护、旅游观光、湿地科普宣传教育为一身的湿地公园。夏天,公园里芦苇、香蒲丛生,珍贵古树名木繁多,是游客和附近群众经常光顾的“网红地”;冬天,这里成了野生鸟类的“天堂”,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白鹭、天鹅、丹顶鹤、云雀等20多种野生鸟类。
  十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贵德黄河清湿地公园对保护黄河湿地、缓解西部干旱荒漠地区湿地环境恶化、保护和繁衍珍稀野生动植物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类似贵德黄河清湿地公园形态、功能的湿地公园在海南州还有二处,分别是青海贵南茫曲国家湿地公园、青海共和塔迈温泉小微湿地。这些湿地的共同点都属黄河流域,类型为沼泽、湖泊、河流。显而易见,海南州境内的这三处湿地承担着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高原生态屏障区等生态重任。
  海南州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黄河流域三大重点生态圈,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这些年,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准确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大政治责任,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治理项目,如草原生态修复、湿地建设和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筑牢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在构建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方面出实策,编制了《海南州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对海南州湿地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全方位加强湿地保护和建设。
  始于规划,成于实践。在执法部门日常开展执法巡护检查的基础上,全州199名湿地管护员充分发挥生态管护员第一时间“吹哨”作用,发现破坏湿地的现象及时向乡(镇)、村两级林草长汇报,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整治。
  “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宣传工作做好了,就能让各族群众更好地了解和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推动党的政策和具体措施落实到群众中去。为此,海南州坚持开展以生态文明与法制宣传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湿地在气候调解、生态平衡发挥的关键作用,提升群众重视湿地、参与保护湿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护湿地生态的社会氛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在湿地保护进程中,海南州特别注重实施湿地保护重点项目、生物多样性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截至目前,共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牧)还湿、中央预算内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工程项目8项,落实资金5827万元。
  通过监测,青海贵南茫曲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种群由2012年58种增加到2022年的114种,植物从115种增加到203种;青海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由2012年的105种现有的中增加到2022年的120种,植物增长为136种。
  亮眼的不止是业绩和数据,在海南州广大干部群众心底里,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逐渐清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在海南各地已经形成。
  马莲滩的几次“变身”,再一次证明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也启示着我们,保护生态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能做到的。从马莲滩透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更应该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