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沙漠披上绿色“新衣”

作者:才让本 来源:海南州融媒体 时间:2024-06-13 10:04:03 点击数:
  在共和县沙珠玉乡的防沙治沙纪念馆里有一幅油画,描绘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一所学校上课时的场景,从白天开灯、毛巾捂住口鼻的画面,可以看出当时沙珠玉地区的风沙,对于沙珠玉及其周边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沙漠化给当时沙珠玉地区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上卡力岗村由于流沙逼赶,曾先后搬迁了3次,上演了“沙撵人跑,沙进人退”的无奈。
  治沙还林,是沙珠玉治沙站儿女与自然的较量,更是人心和岁月的较量。
  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从1956年开始,沙珠玉拉开了治沙的序幕。1973年到2012年,先后建成了沙珠玉引水枢纽工程、娘堂水库、农田防渗渠三项重点水利工程,有效改善了沙珠玉农田林网灌溉条件。
  经过60余载的努力,昔日的黄沙土成为今日的绿色屏障,历代治沙人种下的每一棵树苗也都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沙珠玉现已建成万亩沙漠绿洲,试验区森林资源逐年扩大,沙化面积逐步缩小,沙珠玉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沙珠玉相继开展的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治理措施,利用柴草、秸秆、黏土、尼龙网、沙袋、卵石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阻沙网格,同时在网格内种植各类沙生植物,这些固沙模式,在高寒干旱区的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取得良好的防沙治沙成效。
  草方格被誉为“中国魔方”,在防沙治沙实践中,沙珠玉乡干部群众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因地制宜改良草方格技术,如今有了可以自动编织、构筑草方格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实现了从人力手工到机械化治沙的技术革新。
  每年春天,这些方格里面就会栽种梭梭树、沙拐枣、柠条等沙生苗木,两三年后,便能形成有效的沙漠防护体系。
  沙珠玉乡曾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60多年艰苦奋战,沙珠玉乡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
  这样的变化,着实让人惊叹。
  千百年来,海南州气候恶劣、艰苦贫瘠、生态脆弱。沙珠玉、黄沙头、塔拉滩……曾是青海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草场大量被沙土掩埋,很长一段时间,出现沙进人退的发展困局。
  近年来,海南州防沙治沙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了荒漠化治理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沙珠玉持续推进的人工扎草方格沙障,还是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海洋,亦或是贵南县黄沙头300公里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城,都被赋予了生态保护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意义。
  “身处贵南,才能切身体会到沙漠不断挤压人类生存空间,逼迫绿洲步步后退的残酷现实。” 作为经历者,贵南县茫拉乡下洛哇村村民布加对此深有感触。
  20世纪中叶,贵南县黄沙头及木格滩周边沙漠每年以5-15米的速度向东南肆意蔓延,近3000亩草地、耕地被沙漠吞噬。
  看着自家的草场产量和牧草质量一年不如一年,随时可能被黄沙吞噬。从那时起,布加就立志:“堵住黄沙,还家乡一片绿色。”
  2002年初,布加与村委会协商签订了667公顷荒山承包合同,开始了他在木格滩荒漠中的治沙历程。在经历了艰辛的20多年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百余公顷黄沙地成了绿洲森林,那片旁人看来“不可治愈”的沙地,如今却孕育了新的生命和希望。
  如今,布加已是白发苍苍,被国家绿化委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他用近乎执着的信念和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治沙事业,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在贵南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曲绿色音符。
  弘扬“治沙精神”,续写贵南故事。眼下的贵南县各族干部群众继承着布加治沙精神,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新途径,开创防沙治沙新领域,防沙治沙模式不断创新,生态治理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进入仲夏,海南大地绿意盎然。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一片片向阳而生的光伏板蓝波浩渺,整齐划一。
  年龄稍大的共和人用“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来形容曾经的塔拉滩。塔拉滩荒漠化以每年1.8万亩的速度在增加,草场沙化面积达101.11万亩,农牧民的大量草场被沙土掩埋,植被稀疏矮小,产草量明显减少。
  2011年开始,塔拉滩逐步建成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2013年光伏园区修建防沙固林带。如今,园区内各类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塔拉滩生态治理面积达到31.1万亩,原生植物覆盖面积从治理前15%达到现在的65%,流动沙丘得到有效治理。40个电站养殖“光伏羊”15000余只,在降低农牧民饲养成本的同时,也让群众获得了稳定收益。
  不毛之地的塔拉滩华丽蜕变后,成了当下全国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牧羊的光伏治沙的生态治理典型。
  探索符合实际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路径。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拉夫旦介绍,海南州将以三江源、青海湖、黄河流域三大重点生态圈为治理重点,突出共和县塔拉滩、切吉滩和贵南县木格滩地区的防沙治沙,通过飞播造林、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和人工造林等多种治理措施,种植白榆、小叶杨、青杨雄株等优质树种,大力普及抗旱节水造林、混交造林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封沙育林草、设置草方格沙障等关键性技术,提高治沙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一条条穿沙公路将沙地“切割”,公路两侧,一组组沙障和顽强生长的沙生植物阻断沙源,切断沙漠向城乡周边输沙的通道,确保三江源腹地生态地位安全。从卫星俯瞰,金黄虽然是沙漠的底色,但绿色正成为它们的“新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