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传承治沙精神推动绿色发展
作者:增太加 高岳 才让本
来源:海南报
时间:2023-11-28 14:23:20
点击数:
共和县沙珠玉乡曾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40多年艰苦奋战,沙珠玉乡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
这样的变化,着实让人惊叹。
海南州位于黄河上游,地处三江源、青海湖、黄河流域三大重点生态圈,是青海省重要的沙患区域之一,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近年来,海南州依托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和省州相关规划,持续加强对湿地、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治理,区域环境得以显著改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科技赋能 实现绿色转型
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一片片向阳而生的光伏板蓝波浩渺,整齐划一。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黄沙地。如今,这里华丽蜕变后成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牧羊的光伏治沙的生态治理典型。
根据草地监测数据,按照规划园区内草场70%可利用率测算,年产草量可达11.8万吨,能满足养殖近8万羊单位饲草需求,按每年出栏55%计算,可增收6000万元。目前40个电站养殖“光伏羊”15000余只,此模式在降低饲养成本、带动群众获得稳定收益的同时,降低了光伏企业秋冬季割草成本和防火隐患。
草方格被誉为“中国魔方”,在具体实践中,海南州的科技工作者和农牧民群众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因地制宜改良了草方格技术,固沙效果显著提升。如今有了可以自动编织、构筑草方格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实现了从人力手工到机械化治沙的技术革新。
每年春天,方格里面就会栽种梭梭树、沙拐枣、柠条等沙生苗木,两三年后,便能形成有效的沙漠防护体系。
通过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多种治理措施,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的速率明显减缓,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州沙化土地减少1.49万公顷,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的目标。
同时,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广泛开展“绿化家园”“保护母亲河、保护青海湖”和“清洁海南”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圣洁海南的美誉度。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种养、林果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建设“光伏生态农场”“光伏生态牧场”“光伏生态林场”,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凝聚生态共识 传承治沙精神
“勇于担当,坚韧不拔;军民团结,战天斗地。”在贵南县黄沙头治沙纪念馆,这铿锵有力的16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在贵南县黄沙头防沙治沙纪念馆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法院干警才达告诉记者:“虽然不止一次来过黄沙头防沙治沙纪念馆,但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除了震撼,更多的还是感动。贵南县的防沙治沙工作,离不开全县各族儿女26个冬去春来付出与坚守。”
20世纪90年代,贵南县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42万亩,沙漠每年以5至15米的速度向东南肆意扩展蔓延,给境内国省道及木格滩周边公路的畅通、龙羊峡水电站的安全和周边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1996年开始,贵南县历届党政班子将黄沙头和木格滩列为全县治沙防沙的重点,每年组织开展大规模义务植树活动。干部、师生、军人、民兵、群众全员参与,自备粮草,风餐露宿,日夜奋战,誓让肆虐的黄沙“低头”。
26年后的今天,木格滩周边黄沙头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96的2.6%提高到19.24%,累计投资14.5亿元,治理沙化面积达13万公顷,2.6万余公顷沙漠得到有效治理。
在贵南县黄沙头防沙治沙纪念馆,陈列台里一件件当年的实物、一幅幅珍贵的留影,都是那段燃情岁月的见证。
如今,站在贵南县黄沙头的观景台上向远处眺望,成片的植被绵延不绝,杨树、乌柳、柠条、披碱草等植物牢牢束缚住下面的沙丘,这条珍贵的“绿色长城”凝聚着几代人的努力,像一面生态屏障守护和润泽着这片土地。
黄沙头重新焕发了生机,拥有了繁华与活力。
时代变迁,从单纯治沙到绿色发展,初心从未改变。这些生动的治沙实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赓续使命,在保护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继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州生态环境局局长赵邦庆说,今后,海南州要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要求,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