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生态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韩永荣
来源:中国环境工程技术中心网
时间:2007-12-11 15:14:17
点击数:
2002年8月31日 《水利发展研究》2002-6
【摘 要】青海高原区域性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生态功能加速紊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灾民逐渐增多,经济损失逐年增加 . 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为:(1)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2)自然环境演变;(3)人为破坏因素.相应的保护对策为:(1)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2)建立稳定可靠的生态保护投入机制;(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科研工作;(4)加强生态保护监管跟踪措施;(5)建设生态功能区试点;(6)实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青海高原;生态恶化;生态环境;成因分析;环境保护
1 前言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空间狭窄 . 近30年来,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剧烈变化,能流和物流出现失调,原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生态功能和承载能力急剧下降,由此而出现的生态灾民不断增多,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涌进高原的人口不断增多,生态安全的压力必将越来越大.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必须有一个足够的认识,超前行动并落实对策,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综合决策机制,准确把握本地生态环境有效承载能力,坚决杜绝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全面落实江河源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纲要,积极开展各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工作,对生态环境相对敏感区实施强制性保护措施,为实施青海大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双赢和“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2 生态环境退化的成因分析
青海省有独特的自然条件,有高大的山体和广阔的山原,有冷凉的气候和干燥的环境,有多样性的土壤和植被,以及有比较发育的内外流水系 .由于各区域的水热组合条件不同,形成了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区、环青海潮和湟水河谷等各自独特的自然条件、生态状况、资源组合、土地利用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因而生态环境退化原因及演变机理也不尽相同,有较大的区域和地域差异性.
2.1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构造盆地,周围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地褶皱式块断上升与盆地自身的相对下陷是构成盆地大地貌的决定因素,也是形成盆地现代自然景观特征的重要条件.盆地现今具有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
三江源区 .长江、澜沧江、黄河源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冷季漫长、大风时数高,森林覆盖率低,大地植被稀疏,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空间狭窄,属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原状.
环青海湖区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微咸水湖,这里形成了由水生生物—鱼类—鸟禽组成的独特高原湖泊系统.随着湖水位的下降,出现了草场沙化、耕地盐碱化、鱼类和鸟食数量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河湟谷地区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西界,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大部分割为梁、峁状地形,易出现滑坡或坍塌,植被稀疏,降雨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与青藏高原大致相一致.
2.2 自然环境演变因素
柴达木盆地 .在干燥气候的影响下,表现出十分显著的荒漠地貌特征,其类型主要有洪积地貌、湖积地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和干燥剥蚀地貌等.在气候的强烈作用下,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沙漠化侵蚀不断蔓延,沙尘暴此起彼伏,这与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频繁有很大关系.
江河源区 .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成因是颇为复杂的.黄河水量减少或断流现象固然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源涵养功能衰减等问题的形成过程更为复杂.植被退化,草场萎缩、湖泊缩小、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和土地荒漠化与气温的不断上升联系在一起,成为原始生态环境恶化的共同因素.
河湟谷地 .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区域有限的环境容量,人口在较大基数上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加之在以粮为纲思想指导下,未能顾及山区干旱、土壤瘠薄、坡耕地多的客观实际,只重视粮油生产,忽视植被种草和抚育,导致山区植被越来越稀疏,耕地的生产力水平下降,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加快,严重地影响着青海以及整个江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
柴达木盆地 . 随着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截止到1995年该区人口增加到29万人,耕地面积达3.73万hm2,牲畜总头数为35万头(只)以上,都有了成倍的增长;石油、盐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和原材料为主的加工工业近年发展较快,但技术相对落后,资源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不高,有毒害物质回收率低;城市(镇)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相对落实环保措施滞后,生态环境建设困难重重,加之六七十年代该地大量柽柳、白刺等植物被当作燃料采挖,这对原本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说,起到了加速干扰和破坏的作用.
江河源区 . 由于无计划的挖砂采金、乱建滥挖等活动,在遗迹上产生了大量新的沙源物质,其随着频繁的大风向周围草场迁移,埋下了潜在的沙漠化隐患;在一些地区草畜矛盾突出,超载过牧现象严重,引起了草场的进一步退化;随着源区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为砍挖林木植被,采掘冬虫夏草,破坏原始植被的现象显得更为突出,致使加速了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锐减,使大面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时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环湖地区 . 据调查统计,自1958年以后仅青海湖农场翻草垦播面积就达1.47万hm2;由于盲目追求牲畜的存栏头数,早在1971年该区存养的大牲畜有39万头(匹),小畜为181万只,迫使牲畜相对于草场的面积、产量和质量的密度越来越大,其结果造成严重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不断退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风沙侵蚀危害越来越大,沙漠化面积日益拓展,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年盛一年,农牧业生产空间愈来愈狭窄.
河湟谷地 . 长期以来,忽视了区域有限的环境容量,只重视粮食生产而忽略了林草生产,只重视川地经济的发展而忽略山地生态的维护,甚至实施大面积毁林毁草开荒,使原本稀少的林草面积不断减少,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致使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土壤有机制不断减少,土地的生产力不断下降.
3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青海省既是一个生态大省,又是一个生态保护的前沿省区,而且还是全国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一个省区 .但青海省又是一个经济小省,财政穷省,尽管各地做出最大努力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可进展和成效不尽人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总量的增加,实施大开发的深入,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必将愈来愈大,为此,必须要把握并做好如下工作.
3.1 加强组织领导,克服畏难消极情绪,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增强生态安全危机感,自上而下立即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抽调精兵强将,组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广泛动员并依靠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提高到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到整个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全面认真落实各项对策和措施 .各地政府在重大决策中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对策,杜绝边建设边破坏现象的发生,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不断充实和加强发展区域生态经济政策.
3.2 建立稳定可靠的生态保护投入机制,确保生态建设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了确保江河源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要大胆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而且应积极引进各类援助资金和贷款项目,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国家应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包括开征生态保护税,环境维护与治理费,要建立起国家级生态保护基金;省政府应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部门和单位、社会团体、企业财团、个体户投资投劳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州(市)县各级政府按照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把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确保资金投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全面持续的开展.
3.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科研工作,为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实践依据
【摘 要】青海高原区域性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生态功能加速紊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灾民逐渐增多,经济损失逐年增加 . 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为:(1)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2)自然环境演变;(3)人为破坏因素.相应的保护对策为:(1)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2)建立稳定可靠的生态保护投入机制;(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科研工作;(4)加强生态保护监管跟踪措施;(5)建设生态功能区试点;(6)实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青海高原;生态恶化;生态环境;成因分析;环境保护
1 前言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空间狭窄 . 近30年来,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剧烈变化,能流和物流出现失调,原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生态功能和承载能力急剧下降,由此而出现的生态灾民不断增多,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涌进高原的人口不断增多,生态安全的压力必将越来越大.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必须有一个足够的认识,超前行动并落实对策,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综合决策机制,准确把握本地生态环境有效承载能力,坚决杜绝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全面落实江河源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纲要,积极开展各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工作,对生态环境相对敏感区实施强制性保护措施,为实施青海大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双赢和“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2 生态环境退化的成因分析
青海省有独特的自然条件,有高大的山体和广阔的山原,有冷凉的气候和干燥的环境,有多样性的土壤和植被,以及有比较发育的内外流水系 .由于各区域的水热组合条件不同,形成了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区、环青海潮和湟水河谷等各自独特的自然条件、生态状况、资源组合、土地利用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因而生态环境退化原因及演变机理也不尽相同,有较大的区域和地域差异性.
2.1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构造盆地,周围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地褶皱式块断上升与盆地自身的相对下陷是构成盆地大地貌的决定因素,也是形成盆地现代自然景观特征的重要条件.盆地现今具有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
三江源区 .长江、澜沧江、黄河源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冷季漫长、大风时数高,森林覆盖率低,大地植被稀疏,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空间狭窄,属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原状.
环青海湖区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微咸水湖,这里形成了由水生生物—鱼类—鸟禽组成的独特高原湖泊系统.随着湖水位的下降,出现了草场沙化、耕地盐碱化、鱼类和鸟食数量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河湟谷地区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西界,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大部分割为梁、峁状地形,易出现滑坡或坍塌,植被稀疏,降雨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与青藏高原大致相一致.
2.2 自然环境演变因素
柴达木盆地 .在干燥气候的影响下,表现出十分显著的荒漠地貌特征,其类型主要有洪积地貌、湖积地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和干燥剥蚀地貌等.在气候的强烈作用下,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沙漠化侵蚀不断蔓延,沙尘暴此起彼伏,这与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频繁有很大关系.
江河源区 .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成因是颇为复杂的.黄河水量减少或断流现象固然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源涵养功能衰减等问题的形成过程更为复杂.植被退化,草场萎缩、湖泊缩小、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和土地荒漠化与气温的不断上升联系在一起,成为原始生态环境恶化的共同因素.
河湟谷地 .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区域有限的环境容量,人口在较大基数上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加之在以粮为纲思想指导下,未能顾及山区干旱、土壤瘠薄、坡耕地多的客观实际,只重视粮油生产,忽视植被种草和抚育,导致山区植被越来越稀疏,耕地的生产力水平下降,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加快,严重地影响着青海以及整个江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
柴达木盆地 . 随着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截止到1995年该区人口增加到29万人,耕地面积达3.73万hm2,牲畜总头数为35万头(只)以上,都有了成倍的增长;石油、盐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和原材料为主的加工工业近年发展较快,但技术相对落后,资源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不高,有毒害物质回收率低;城市(镇)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相对落实环保措施滞后,生态环境建设困难重重,加之六七十年代该地大量柽柳、白刺等植物被当作燃料采挖,这对原本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说,起到了加速干扰和破坏的作用.
江河源区 . 由于无计划的挖砂采金、乱建滥挖等活动,在遗迹上产生了大量新的沙源物质,其随着频繁的大风向周围草场迁移,埋下了潜在的沙漠化隐患;在一些地区草畜矛盾突出,超载过牧现象严重,引起了草场的进一步退化;随着源区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为砍挖林木植被,采掘冬虫夏草,破坏原始植被的现象显得更为突出,致使加速了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锐减,使大面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时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环湖地区 . 据调查统计,自1958年以后仅青海湖农场翻草垦播面积就达1.47万hm2;由于盲目追求牲畜的存栏头数,早在1971年该区存养的大牲畜有39万头(匹),小畜为181万只,迫使牲畜相对于草场的面积、产量和质量的密度越来越大,其结果造成严重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不断退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风沙侵蚀危害越来越大,沙漠化面积日益拓展,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年盛一年,农牧业生产空间愈来愈狭窄.
河湟谷地 . 长期以来,忽视了区域有限的环境容量,只重视粮食生产而忽略了林草生产,只重视川地经济的发展而忽略山地生态的维护,甚至实施大面积毁林毁草开荒,使原本稀少的林草面积不断减少,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致使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土壤有机制不断减少,土地的生产力不断下降.
3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青海省既是一个生态大省,又是一个生态保护的前沿省区,而且还是全国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一个省区 .但青海省又是一个经济小省,财政穷省,尽管各地做出最大努力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可进展和成效不尽人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总量的增加,实施大开发的深入,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必将愈来愈大,为此,必须要把握并做好如下工作.
3.1 加强组织领导,克服畏难消极情绪,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增强生态安全危机感,自上而下立即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抽调精兵强将,组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广泛动员并依靠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提高到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到整个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全面认真落实各项对策和措施 .各地政府在重大决策中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对策,杜绝边建设边破坏现象的发生,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不断充实和加强发展区域生态经济政策.
3.2 建立稳定可靠的生态保护投入机制,确保生态建设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了确保江河源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要大胆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而且应积极引进各类援助资金和贷款项目,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国家应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包括开征生态保护税,环境维护与治理费,要建立起国家级生态保护基金;省政府应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部门和单位、社会团体、企业财团、个体户投资投劳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州(市)县各级政府按照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把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确保资金投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全面持续的开展.
3.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科研工作,为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实践依据
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相关业务部门结合各自实际,要尽快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科研计划,合理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科学提出生态环境安全指标体系,加速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深入研究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演变机理,掌握青藏高原自然生态形成和演化过程,了解并提出高原生态环境有效承载能力,量化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找准恢复与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开发适宜各地环境条件的树种草种,推广应用生态保护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生态产业和名特优产品,为实施西部大开发、高原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
3.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跟踪措施,制定生态环境恢复与改善的行政规章
针对青海省兴起的新一轮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点做好在石油天然气、地质矿产、铁路交通、土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措施,制定严格的规章和标准,保证必要的监管手段和监测能力,努力改变过去无机构、无队伍、无能力的被动局面,环保部门担负起生态监测、生态调查和生态评价等基础性工作;国土资源、公路交通、林业、农业、草原、水利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业务和职能,理顺生态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挑起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任,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做出应有的贡献 .
3.5 积极探索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依据《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办法,在全面搞好黄河、长江、黑河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城市(镇)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农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黄河、长江、黑河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后,扩大示范并做好推广应用工作 .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水域、土地、森林、草原、旅游、野生药用植物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坚决制止新的人为造成的破坏,努力使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贯穿、相互促进的新型循环格局.
3.6 实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确保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柴达木盆地 . 要积极做好能源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资源,改变农牧区能源利用结构,切忌再现樵采沙生植被的现象,严格控制由于资源开发不当而引起新的生态环境恶化.同时,要不断完善格尔木、德令哈等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生态保护示范性工程建设.
江河源区 . 尽快实施黄河、长江、黑河源区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并实施强制性保护措施;黄河源区对次生裸地、沙化地及草原鼠害等进行综合治理,实施草场轮牧和以草定畜,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和围栏牧草,严格控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长江源区要重点保护水源涵养植被,坚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黑河源区按照《黑河流域近期生态治理规划》,要重点解决草地超载过牧而引起的沙化问题,加强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加大对退化草场的恢复力度,加快防洪、调蓄、发电等为一体的二珠龙水库的立项建设,减轻水土流失逐渐增大的压力.
3.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跟踪措施,制定生态环境恢复与改善的行政规章
针对青海省兴起的新一轮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点做好在石油天然气、地质矿产、铁路交通、土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措施,制定严格的规章和标准,保证必要的监管手段和监测能力,努力改变过去无机构、无队伍、无能力的被动局面,环保部门担负起生态监测、生态调查和生态评价等基础性工作;国土资源、公路交通、林业、农业、草原、水利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业务和职能,理顺生态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挑起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任,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做出应有的贡献 .
3.5 积极探索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依据《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办法,在全面搞好黄河、长江、黑河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城市(镇)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农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黄河、长江、黑河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后,扩大示范并做好推广应用工作 .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水域、土地、森林、草原、旅游、野生药用植物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坚决制止新的人为造成的破坏,努力使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贯穿、相互促进的新型循环格局.
3.6 实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确保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柴达木盆地 . 要积极做好能源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资源,改变农牧区能源利用结构,切忌再现樵采沙生植被的现象,严格控制由于资源开发不当而引起新的生态环境恶化.同时,要不断完善格尔木、德令哈等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生态保护示范性工程建设.
江河源区 . 尽快实施黄河、长江、黑河源区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并实施强制性保护措施;黄河源区对次生裸地、沙化地及草原鼠害等进行综合治理,实施草场轮牧和以草定畜,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和围栏牧草,严格控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长江源区要重点保护水源涵养植被,坚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黑河源区按照《黑河流域近期生态治理规划》,要重点解决草地超载过牧而引起的沙化问题,加强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加大对退化草场的恢复力度,加快防洪、调蓄、发电等为一体的二珠龙水库的立项建设,减轻水土流失逐渐增大的压力.
环青海湖地区 . 以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为中心,积极开展流域涵养水源工程建设,实施节水灌溉、补播育草、灭鼠治虫、除毒杂草等综合治理措施,想方设法改良天然草场,巩固和加强畜牧业基础;加快建设环湖防风林工程、龙羊峡库区防风固沙林工程,落实湖滨地区的退耕还草项目,防止沙漠的扩展或蔓延,千方百计遏制该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势头.
东部河湟谷地 . 要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利为龙头,山水林草田路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薪炭林网,积极开展节水灌溉技术,全面推动现代旱作物农业技术,全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一步促进和发展农区畜牧业,全力培育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逐步实现种植业、畜牧业、林草业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集中精力搞好干旱贫困山区坡改梯、雨水集流工程项目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山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
3.7 紧紧抓住防治荒漠化工作不放松.从源头上消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势
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青海省沙漠化和沙尘暴蔓延的趋势;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区,黄南、海南南部,果洛州的玛多、玛沁、甘德、达日,玉树州的曲麻莱、治多、扎多等县要下力气保护好现有植被,努力搞好沙区植被建设,扩大和恢复林草覆盖率;海东、海南、黄南等地,要对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沙质耕地要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要搞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牧业生产方式,减轻草场压力,维系土地综合功能;要科学合理地开发沙区资源,发展沙区经济,努力增加沙区群众收入,实现沙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
作者简介:韩永荣( 1950-),男,高级工程师,处长.
作者单位:青海省水利厅
东部河湟谷地 . 要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利为龙头,山水林草田路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薪炭林网,积极开展节水灌溉技术,全面推动现代旱作物农业技术,全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一步促进和发展农区畜牧业,全力培育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逐步实现种植业、畜牧业、林草业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集中精力搞好干旱贫困山区坡改梯、雨水集流工程项目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山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
3.7 紧紧抓住防治荒漠化工作不放松.从源头上消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势
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青海省沙漠化和沙尘暴蔓延的趋势;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区,黄南、海南南部,果洛州的玛多、玛沁、甘德、达日,玉树州的曲麻莱、治多、扎多等县要下力气保护好现有植被,努力搞好沙区植被建设,扩大和恢复林草覆盖率;海东、海南、黄南等地,要对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沙质耕地要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要搞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牧业生产方式,减轻草场压力,维系土地综合功能;要科学合理地开发沙区资源,发展沙区经济,努力增加沙区群众收入,实现沙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
作者简介:韩永荣( 1950-),男,高级工程师,处长.
作者单位:青海省水利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