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分析

作者:文贻炜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7-12-11 16:26:02 点击数:
针对青海湖生态逐年恶化状况,8月上旬由国家科技部、中科院、林业局等单位多名科学家组成的科考队来到青海湖进行联合考察,科学家们对生态保护与治理难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系统地提出解决青海生态恶化的方案与建议。
    青海湖生态环境逐年恶化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现有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从上世纪后期以来,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表现在:
    1、水位持续下降。青海湖水位不断下降,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湖水水位下降幅度越来越大,年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近100年来,湖面萎缩301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由26米下降到现在的19米。由于湖面萎缩,湖水下降,青海湖岸边裸露的湖床随处可见。据卫星遥感显示,青海湖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
    2、沙漠化不断扩大。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已成为强烈的水汽蒸发和水土流失带,并发展成为青海省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资料,1956年青海湖区沙漠化面积为4.5万公顷,目前整个湖区沙漠化面积已达12.5万公顷,以每年2000公顷的速度扩大。青海湖流域的沙丘由原来主要集中于东北部正加速向整个湖区扩展。
    3、草地退化严重。据调查,青海湖盆地在20世纪50年代时,优良草场约201万公顷,占湖区草原总面积的57%,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则减至109万公顷,草场退化不断加剧,近年来草场鼠虫灾害频繁,使大面积的草场沦为"黑土滩",并以每年8%的速度扩展。过去,以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为代表的草原,是青藏高原上最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而现在却是容颜不再。
    4、渔业资源濒临枯竭。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鱼类资源,被国家列为名贵水生动物。湟鱼能够忍受高寒、高盐碱的恶劣生存环境,生长极其缓慢,资源总量十分有限。1958年青海湖建立渔场,开始规模捕捞,近年来,青海湖的湟鱼资源总量下降到7500吨左右,是40年前的10%,其资源量已经到了最低临界点。
    5、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青海湖盆地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37种,占全国的32%,。目前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有15-20%濒临灭绝。青海湖盆地的极濒危野生动物普氏原羚,现在已不足300只。原先种群较大的藏原羚、野牦牛以及鹰、雕、隼等动物,由于人类捕猎或草原灭鼠引发的二次中毒而大量死亡。被誉为"鸟的王国"的鸟岛在湖水退缩中已与陆地相连,形成了半岛,加上鱼类资源的锐减,致使迁徙鸟类大量减少。
    1992年青海湖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1997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近年青海省先后采取退耕还林、人工种草、草地围栏、封湖育鱼、牲畜圈养、工程固沙、沙区封育、天然林保护等措施,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恶化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考察中发现的问题
    针对高原湿地生态治理,此次科考队集中了国内领域内研究多年最具权威的科学专家,他们包括科技部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元、中科院寒区与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丁永建、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桂琛和国家林业局湿地专家印红等。在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调研中,专家们发现青海湖环境保护和治理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共辖三州七县,专家们发现,目前全流域在水资源利用、林业生态建设、沙漠化治理等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和地区利益冲突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不少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的环湖地区,仍有大批的牛羊在放牧,这种以牲畜超载过牧为特点的粗放型畜牧业经营方式只能加速土地的退化和沙化进程。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具有很强执法能力的综合性管理机构来组织、协调和管理。
    2、生态环境建设主体问题。目前青海湖开发主体与治理主体不一致难以保证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一方面,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另一方面,环湖地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为企业和牧民。这种开发主体与治理主体不一致的状况,导致青海湖地区缺乏一种利益制约、责任共担关系,从而使资源利用主体可以忽视环境成本,而缺乏一种责任感。比如在目前的环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就缺少一种将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反哺生态建设的机制。
    3、科技支撑问题。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已经成为青海湖环湖地区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通过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禁牧育草、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试点项目建设,使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考察中专家深切感受到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技支撑力度的严重不足。如青海湖流域水文、植被、气象等生态要素的动态监测体系严重缺乏;草场鼠害治理技术、高寒缺氧区防沙治沙技术和植被恢复等都有待配套完善;人工降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分析和研究;青海湖水位监测、数据库建立和预警体系研究;有害物种入侵等都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4、部队土地退耕后的综合利用问题。青海湖环湖地区共有300万亩左右的耕地,由部队耕作转为了地方使用。这批本来生态比较脆弱的土地应该由地方政府统一纳入到国家退耕还草工程中去,而不应该分给当地农牧民继续耕作,而后再由政府拿钱实施退耕还草。这样一方面增加政府的财政、粮食补贴负担,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牧民对草场的围栏、分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生动物的迁徙和获取食物的路径,这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存在严重威胁。如果将部队交还的国有性质土地直接划为自然保护区,有计划地置换核心保护区土地的所有权,会有较好的效果。
    作为世界屋脊上的高原内陆湖泊,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对青海省乃至全国和全球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环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和使命。作为生态源头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如何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专家认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有创新的思路,专家建议:
    1、转变管理模式,实现生态型管理。管理者转变理念,转变管理模式,要从传统的单一资源管理转向系统资源管理,实现生态资源开发、生物保护、环境规划统一协调的生态型管理模式,以达到区域资源、生态系统以及景观格局的更有效、综合的管理。实现理念转变必须加大宣传和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就是要让大家都懂得,享受发展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生态保护义务。提高认识,就是决策者对自身行为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对生态功能与自然多元性加深认识。
    2、成立青海湖流域管理委员会,实施管理创新。目前针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机构,如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构等,其职能都仅停留在单一领域或协调层面,缺乏与其职责和目标相配套的行政职能。
     因此,专家建议借鉴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成立拥有一定行政职权的"青海湖流域管理委员会",这个管委会是省政府领导下履行青海湖流域总体规划、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的主体,该管理委员会由省政府主管省长亲自任管委会主任,制定统一的综合规划,并通过制度建设将环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到干部考核体系中去。通过管委会的体制创新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主体一致,加强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牧业等经济发展,推进整个青海湖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完善现有《规划》。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和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协调管理。要完善现有规划,尤其是规划目标要更有高度、规划内容更加全面、措施更加符合实际,使规划成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进行多元保护,完善流域自然生态保护体系。在流域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生态建设目标,在适宜区域特别是生态地位重要或受到破坏威胁的自然湿地,要抢救性划建保护区域,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对不具备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也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禁渔区、防沙治沙封育区、鱼类洄游通道保留区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森林、湿地、草原等多元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保护体系,维护青海湖流域的重要湿地自然状态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青海湖及其湿地生物多样性。
    流域内一些河流上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隔断了自然河流与青海湖之间的天然联系,加之缺乏科学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造成湟鱼不能溯河产卵繁殖,不仅湟鱼资衰竭,威胁鸟类生存,同时还导致青海湖水文变化,生态功能下降,其潜在的危害尚无法估量。对此,省委、省政府要下决心按照《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尽快拿出处理办法,排除造成湿地生态破坏的人为妨害设施,恢复青海湖流域的河湖生命活力。
     5、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这包括:
     大力加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青海湖流域的水文、植被、风沙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动态监测网络建设,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数据和依据。在监测中,要密切关注生态保护与治理过程中湖水位的变化,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以湖水环境与鸟类生存相关联的警戒水位,并在水位下降达到警戒水位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例如是否有必要上工程措施保持青海湖水位在警戒水位之上。
    对涉及环湖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采取招标等多种形式组织联合攻关。通过加强省内外的多领域科技合作,实现科技攻关与科技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如草场鼠害科技问题、抗旱抗寒抗盐碱的植被恢复科技问题等。加强对环湖流域的农牧民的科技教育。"科教兴省"是青海省的基本战略,从长远来看,要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和科学素养、意识的培育,切实强化先进适用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青海湖流域牧民生态保护的能力建设。
    6、转变致富观念,从根本上改变草畜失衡的状态。作为地方政府要改变目前"养的越多越富裕"的养殖致富的观念,这包括:加强对环湖周边灌丛带实施禁牧封育保护,确保青海湖湿地水源涵养;对环青海湖的现有全部耕地,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实行退耕还林(草),尽可能地恢复原生态植被状况;对环湖天然草场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项目,按不同的区域和草场类型制定牲畜数量的限额指标体系。实行划区轮牧、舍饲圈养等措施,从根本上减轻草场压力,并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
    7、推进环湖地区牧民的新村建设试点工作。环湖地区的牧民长期以来居住分散,这给牧民科技推广、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交通建设、能源使用等都带来很大的弊端。例如,长期以烧牛粪做能源会增加盲童比例。因此,针对这种状况专家建议在青海湖环湖地区先期开展牧民新村的试点建设,使牧民集中居住和生活,同时实行新区管理,这对改善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005年8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