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作者: 姜辰蓉、戴随刚 来源: 信息中心 时间:2009-04-08 10:04:29 点击数:

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根据连续卫星监测显示,近年来,三江源湖泊湿地面积扩大,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在经历了近30年的持续退化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源头,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上世纪后期,三江源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植被退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据青海省气象局监测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黄河上游高寒草甸区植被总体表现出明显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植被生物量和覆盖度的下降,以及草地优良牧草株数的减少。
    2005年,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了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以草定畜、人工增雨等应对措施。此后,植被生态出现好转趋势。
    卫星监测数据表明,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后,三江源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与2003年至2004年相比,2005年至2008年,三江源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2.305万平方公里,中覆盖地草地面积增加6746平方公里。同时,产草量小于200公斤/亩的低等级草地面积减少,200公斤至600公斤/亩的中、高产量草地面积明显增加,大于600公斤/亩的草地面积增加了1倍。
    卫星遥感还显示,有着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泊面积呈明显增大趋势,面积分别增加了34.05平方公里和46.32平方公里。
    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善,三江源野生动物数量迅速增多。在三江源地区,人们可看到成群结队的藏原羚、藏野驴在高寒草地上觅食、嬉戏;翱翔于蓝天白云间的雄鹰、猎隼等猛禽,机灵的狐狸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狼、羊群与牧人“和谐”共处的场景也不时映入眼帘。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野生动物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乡长多才仁说。当地群众认为,三江源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乐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