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风采录:玛多草原上绿色的希望
作者:晋美南杰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09-11-27 09:21:52
点击数:
绵沙岭上,大风肆虐。
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赵文军和县农牧林业局副局长李大伟站在这里,指着视线中漫山遍野密布,长满了披碱草、老芒麦等人工牧草的网格状沙障说,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往这里流动沙丘侵袭草山和公路的现象,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玛多县草山植被的恢复还是比较明显的。
玛多,在藏语中的意思即:“黄河源头”,这里曾经有4000多个湖泊,被誉为“黄河源头的千湖之县”,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之一。这里平均海拔4200米—4800米,地势高峻,自然环境恶劣,植被生长脆弱。加之多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相对增多等原因,黄河源头地区的草场质量连年下降,鼠害增多、黑土滩面积增大、沙漠化日趋严重。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玛多黄河源地区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退化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生态、社会效益初见成效。
2003年以来,玛多县在黄河源头地区实施了退牧还草、鼠害防治、减畜禁牧、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沙漠化防治、重点沼泽湿地保护、草原防火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据统计,全县共禁牧草场1081万亩,减畜12.41万羊单位,草场压力减轻,区域内植被有所恢复,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优化环境等有了一定的改善。据草原检测结果显示,2003年全县平均每亩产鲜草量30公斤左右,2008年亩产鲜草量45公斤左右。
在退牧还草和三江源项目建设中,玛多县实施了包括围栏封育、建设养畜等工程,为项目区的牧户提供了围栏配套设施和暖棚、贮草棚等设施,还积极组织牧民参加围栏安装工作,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牧民的劳动技能,实现了草场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
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赵文军和县农牧林业局副局长李大伟站在这里,指着视线中漫山遍野密布,长满了披碱草、老芒麦等人工牧草的网格状沙障说,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往这里流动沙丘侵袭草山和公路的现象,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玛多县草山植被的恢复还是比较明显的。
玛多,在藏语中的意思即:“黄河源头”,这里曾经有4000多个湖泊,被誉为“黄河源头的千湖之县”,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之一。这里平均海拔4200米—4800米,地势高峻,自然环境恶劣,植被生长脆弱。加之多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相对增多等原因,黄河源头地区的草场质量连年下降,鼠害增多、黑土滩面积增大、沙漠化日趋严重。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玛多黄河源地区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退化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生态、社会效益初见成效。
2003年以来,玛多县在黄河源头地区实施了退牧还草、鼠害防治、减畜禁牧、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沙漠化防治、重点沼泽湿地保护、草原防火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据统计,全县共禁牧草场1081万亩,减畜12.41万羊单位,草场压力减轻,区域内植被有所恢复,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优化环境等有了一定的改善。据草原检测结果显示,2003年全县平均每亩产鲜草量30公斤左右,2008年亩产鲜草量45公斤左右。
在退牧还草和三江源项目建设中,玛多县实施了包括围栏封育、建设养畜等工程,为项目区的牧户提供了围栏配套设施和暖棚、贮草棚等设施,还积极组织牧民参加围栏安装工作,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牧民的劳动技能,实现了草场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