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海三江源综合治理使“母亲河”更清亮

作者:何伟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1-22 09:44:04 点击数:

我国旨在使包括长江、黄河在内的三江源头地区再现碧水蓝天、重返“生态天堂”的努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近5年来,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这一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输出的水资源有所增加,且均为优质水。
    我国最主要的三大河流-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均发源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三江源头地区。这一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高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区域,也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中华水塔”。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给三江源头地区带来严峻的生态危机,当地雄奇壮美的巨大冰川加速消融,宝贵的湿地资源逐渐减少,数千个高原湖泊干涸或萎缩,许多地方甚至已经断水,成为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2005年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调查显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2100公顷,黄河、长江在青海境内每年平均输沙量高达8814万吨和1232万吨。
    2005年,我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采取退牧还草、禁牧减畜、生态移民、荒漠化治理和人工增雨等一系列措施,整治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重建青藏高原“绿色屏障”。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涉及青海省果洛、玉树、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截至目前,这项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7.9亿多元,项目执行进度为90%以上。
    李晓南告诉记者,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近5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明显缓解,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向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中下游输出的水资源有所增加,且均为优质水标准。
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三江源地区出境水量为412亿立方米,2007年出境水量为492亿立方米,2008年出境水量为502亿立方米,工程实施后“增水”效果显著。以人工增雨为例,2006至2008年,这一地区人工增雨累计增加降水172.56亿立方米。
在2006年以后所有监测点中,三江源地区饮用水水质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从长江源直门达断面、黄河源唐乃亥断面共19项指标中可以看出,2007年直门达、唐乃亥站水质状况良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