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共和县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0-07-01 17:03:00 点击数:
  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2008年确定为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村。自项目窟动实施以来,认真按照“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推进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总体要求,通过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草场流转,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畜群结构调整,初步构建了分流牧业人口,实现草地集约经营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先后投资308.67万元,累计建成120 T112畜用暖棚11 0座、40Ⅱr贮草棚35座、畜疫防治栏13座。整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资金5 0万元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资金558万元,组织实施了游牧民定居工程100户。投资358.4万元建成围栏草场51.8万米,利用退耕还草后续产业项目,投资9.2万元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1 367亩、当年生牧草400亩、圈窝种草180亩,投资26万元完成退化草场牧草补播2.6万亩。
   二是以草定畜工作顺利推进。充分依托哈乙亥村地处109国道沿线和靠近镇政府的区位优势,采取有偿流转草场的方式,将8 3户无畜户、少畜户和进城务工牧户的4.5万亩草场有偿流转给72户多畜户及养殖能手,有效解决了畜草矛盾突出的问题。通过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腾出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切实加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工作,在对全村草原建设进行作业设计和产草量测定的基础上,制定减畜计划,落实减畜措施,从每个社抽调3名责任心强,敢抓、敢管的年轻人负责对草场的管护,适时清点放牧牲畜数量,督促超载牧户及时减畜,截止目前共减畜66 33个羊单位,完成减畜任务的100%。
     三是畜种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为了提高牲畜个体性能和生产能力,在搞好种畜鉴定选留种羊的基础上,先后从天竣、大通等地;l进优质藏系种公羊367只和野血型牦牛种公牛40头对当地绵羊、牦牛进行了提纯复壮,同时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投资57万元为110户牧民引进优质藏系母羊114 0只,使全村适龄母畜比例提高到55%,实现了草地减负、畜群结构合理,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标。根据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对全村牛羊佩戴了二维码标识,并建立了数据信息库,为今后牲畜数据核实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牧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坚持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了由143户牧户组成的青海湖景区哈乙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下设畜牧生产合作小组、牛羊育肥专业小组、综合经营小组,分别负责生产资料收购、畜产品销售、运输贮藏以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科技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做到了各类表格登记齐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实现了“六统一”,即草场统一管理、种畜统一gf进、疫病统一防治、市场统一经营、牲畜统一改良、畜产品统一销售。积极向省农牧厅争取项目资金1 0万元建成了合作社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和培训设备。同时,积极协调联点帮扶单位为合作社配备电脑3台,开通了互联网,为
  牧民群众提供了信息平台;捐助资金1.6万元为16户贫困户每户补助建房款1 000元。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组织转移剩余劳动力1 89人,其中专门从事牛羊育肥贩运66人,经技能培训后从事旅游服务、汽车运输等其他行业服务人员123人,年人均实现劳务输出收入9000
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