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江源头地区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作者:何伟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0-12-09 10:17:00 点击数:

  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修复已初见成效,但专家认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又显“千湖奇观”
  为了遏制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态势,2005年8月,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近期完成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成效中期评估报告》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5年至2009年生态成效作了总体评价: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状况好转。
   遥感解译分析表明,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轻微,且变化速率比工程前更趋缓慢。主要表现在水体与湿地面积扩大,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其中,2004年至2009年三江源地区主要湖泊面积净增加245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5.63平方公里。
  有“千湖之县”之称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分布着4077个大小湖泊,但受自然环境恶化和人为过度开发等影响,在过去几十年全县90%以上湖泊干涸。
  玛多县副县长万玛加说,生态工程实施,加上降水量增加,玛多县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干涸的湖泊开始恢复。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目前玛多县有各类湖泊4000多个,比上世纪90年代多1倍,“千湖奇观”再现。
  卫星遥感资料还显示,2005年至2009年扎陵湖和鄂陵湖增大,黄河源头“姊妹湖”渐趋丰盈。

生态恢复任重道远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地处偏远,高寒缺氧,四季狂风,“六月飞雪”。在这样的环境下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专家认为,虽然三江源生态工程取得初步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取得是自然气候因素和人类恢复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生态系统的恢复远未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
  目前,三江源生态工程覆盖范围约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0%,尚有60%的面积未开展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时,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沙化、鼠害肆虐猖獗、水土流失严重和冰川退缩加剧等形势严峻,需要探索新的治理方法。
   以水土流失为例。一项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9.5万平方公里。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有所提高,但基于三江源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对水土保持意义重大的植被根系层恢复缓慢。
  专家认为,水土流失是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纪远说:“到目前为止,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趋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现在工程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局部性、初始性等特点。恢复三江源生态功能,绝非几年时间,通过几项工程建设就能实现。”青海省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

酝酿补偿机制
  青海省常务副省长徐福顺说:“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特殊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这一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持续不断的努力。”
  相关人士和专家建议,应全面系统总结中期工程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与提高政策和实践水平,确保生态治理成效的巩固和持续,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迈上新台阶,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青海省发改委对口支援处副主任平志强说,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根源是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促进发展的关系,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青海省政府已拟定《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试验总体方案》和《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总体实施方案》。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相关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