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民间保护野生动物力量
藏族僧人智华在青海湖西岸的大天鹅栖息地边熟练地架起三脚架,装上摄像机,不时在笔记本上用藏文作记录。随后他拿出一台索尼α450相机,用300mm镜头拍摄天鹅。他不是专业野生动物摄影师,而是湖畔一座寺院里从未上过学的“阿卡”(安多藏语中对藏传佛教僧人的称呼)。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总面积2.96万平方公里。群山环抱的青海湖水域是控制中国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
从小在湖边放羊长大的智华,对家乡的野生动物有着深深的感情,特别是每年冬天从西伯利亚和中国新疆飞来这里越冬的大天鹅,常常让他流连忘返。15岁那年,智华出家当了“阿卡”,出家人的慈悲心让他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中。
2008年,他成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义务监测员。在管理局的指导下,他设计、制作了鸟类监测表,在青海湖西岸绵延30多公里的大天鹅栖息地定期记录鸟类数量、活动和栖息地变化等情况。通过青海省林业局(现青海省林业厅)主办的“乡村之眼--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青海牧民影像剪辑培训班的培训,他学会了使用DV,并制作纪录片。
在青海湖东岸的小泊湖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另一位义务监测员--藏族牧民南加更多地担任着世界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普氏原羚的保护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南加开始从事环湖地区野生动物保护。近年来,他收养、救助了6只普氏原羚和3只藏原羚。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牧民自发组成了巡护队,骑摩托车开展监测巡护。
在各界努力下,目前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300多只增长到超过千只。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濒危物种藏羚羊栖息、繁殖的家园。上世纪80年代由于盗猎猖獗,藏羚羊数量曾从原来的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
1997年,一个长期致力于生态保护的民间组织“绿色江河”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并开展了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种群调查、长江源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中国城市青少年环保教育等一些列工作。2003年,“绿色江河”将索南达杰保护站移交给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一管理使用。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旦周说,与“绿色江河”长期的合作使管理局的工作得以更加全面开展,特别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功。
目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6万只。与可可西里相接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北部的确木卡拉散350平方公里的山区,是濒危猫科动物雪豹的栖息地。
2004年4月,“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国际”(FFI)与治多县人民政府联合启动了“索加地区民间雪豹保护区雪豹监测保护行动”项目。在雪豹栖息地社区成立监测小组,并划定了四个核心保护区,雪豹保护已列入当地的“村规民约”。4年前,来自加拿大的“起步高原”组织同治多县政府展开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缓解”项目,雪豹保护工作也被列入其中。目前,索加乡墨曲大队常年有10位牧民活跃在雪豹栖息地进行信息收集工作。
青海省林业厅副厅长郑杰说,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仅靠政府部门有限的工作人员很难保证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成效。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对养育它们的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由于深受藏传佛教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生活在高原人们对这里每一个生命的尊敬、怜惜之情,通过祖辈们的言传身教一代代传承下来,流淌在雪域子民的血脉之中。各保护区正式有效发掘和利用了这一民间资源,使得保护工作有效开展。